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 >

第25部分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第25部分

小说: 世界船王包玉刚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渣打;一件是投资港龙!”

投资港龙

包玉刚1980 年以21 亿港元收购九龙仓、1985 年以25 亿港元收购汇德
丰,创下了香港收购史上规模最大的记录,也成功地把他的海上王国转移到
陆上。

有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包玉刚乘胜追击,在收购会德丰
同年的10 月,投资一新建航空公司——港龙航空公司。

“人往高处走”,这句话用在包玉刚身上可谓最贴切不过了。两次收购
战大获全胜,使他信心倍增。怀着对香港前途的美丽憧憬,包玉刚决定建立
他的“铁翼雄师”,使已在陆上站稳了脚跟的事业,再往更高处发展,冲上
云霄,建立空中王国。

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降临。

包玉刚注资两亿港元进港龙航空,并取得37。8%的股权,四年之后,
又将股权悉数让出,亏损逾亿港元,为他的投资“威水史”留下第一块污点。

对港龙的投资为什么会失利呢?这还得从港龙成立说起。

1985 年7 月以前,香港一直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就是由英国财阀施怀
雅父子掌握着控制性股权的太古洋行控制的国泰航空公司。

施怀雅家族是香港顶尖儿的几位外籍超级富豪之一。早在1869 年,施
怀雅家族便在香港创业,发展至今,已把持着香港的航空、地产及船坞业的
命脉,财产估计超过100 亿港元。

施怀雅家族掌握着控制性股权的太古洋行,是香港最大的四个英资洋行
之一,1948 年,太古洋行取得国泰公司的控制权后,便迅速成长壮大,发
展一日千里,在其后30 年中,国泰一直垄断着香港的航空业。

80 年代初,作为东南亚航空枢纽的香港一跃而起,压倒了西德的法兰
克福而成为世界上最大运货量的空运站,它的眼务网不仅遍及东南亚,还布
满中东、欧美、大洋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香港的航空业成了企业巨子们
觊觎的肥肉。这些企业巨子当中,就有包玉刚和被称为“毛纺大亨”的曹光
彪。

包玉刚在早些时候已有所动作,投资于国泰航空,并出任董事。而曹光
彪则是在1984 年10 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才有所行动。

《中英联合声明》中,关于航空业的说明是这样的:“在香港注册并以


香港为主要经营地的航空公司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这是一
个极具诱惑力的说明,它使以纺织业起家的曹光彪下决心到香港的空中分一
杯羹。

1985 年7 月,由曹光彪牵头筹组的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但据传闻,
港龙有中资背景。这一点并非没有根据。

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位负责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大陆或香港成
立一个航空公司,以刺激中国民航改进并吸收外界经验。港龙航空公司就是
在此设想下,并在国务院和香港新华分社支持下,由港澳国际投资公司与曹
光彪合作,在香港创办的。”

由此看来,中共原是想借新成立的航空公司刺激中国民航改进其服务,
与曹光彪发展航空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二者一拍即合。

然而,港龙航空从创办之初起就似乎注定了要历尽磨难。

究其原因,可能是曹光彪当初太吹嘘港龙的中资背景有关。那位新华社
香港分社负责人的说法是:“开始时,曹光彪吹嘘公司的中国政府背景,招
致英国航商及港英政府注意,立了新法,限制香港新的航空公司成立。并以
港龙非英资,不符合香港法规为由,迟迟不予批准。”

在这种情况下,那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想到了一位“老友”,他就
是刚刚收购完会德丰的包玉刚。

包玉刚是在1963 年就加入了英籍,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了生意上往来的
方便,没想到二十多年以后,他的这个英国国籍让他作出了一次毁誉参半的
投资举措。

1985 年,包玉刚在大举收购会德丰的同时,在中国大陆也有数目可观
的投资,并与中国的政要如邓小平等过从甚密,与姬鹏飞、许家屯等人更是
私甚于公的朋友。

许家屯亲自出马,请包玉刚出任港龙董事会主席,包玉刚连同已入英籍
的曹光彪之子,两者占股50%以上,使港龙成为英资为主的航空公司。至
此,港英政府才正式批准港龙成立。

第一宗失败的投资

包玉刚注资港龙,是希望能在香港的航空史上写上光辉的一页。为此,
他辞掉了国泰航空董事一职,专心于港龙的发展。

可惜的是,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包玉刚的介入并未能改变港龙生
不逢时的命运。

在香港,港龙的发展制时极多。

基于国际协议,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能有一家官方航空公司,国泰代表香
港,所以港龙不能经营正常班机服务,只能办包机,而且航线也不能与国泰
重复。

包玉刚注资两亿港元入主港龙后,大大提高了港龙的资本总额,并订购
了新航机,与港府洽商开办定期班机,然而,包玉刚的努力形同白费。

原来,作为一同包机公司,港龙既不准做广告宣传,也不得直接向乘客
售票,更不能在内地设立办事处,每个月还须向港府申请一次才能继续经营。

单是这几条规定已使港龙的业务大受限制,然而最要命的还在后头呢。
根据香港民航条例规定,包机不准在下午12 时半至4 时起飞降落,这么一
来,几乎把港龙要经营的中长距离客运线全部扼杀。


为此,作为港龙发起人之一的曹光彪多次联同新闻界人士向各界呼吁,
要求公正。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香港政府竭力反对国际保护主义,并
派人到欧美游说,要欧美开放市场,但在香港航空政策上却构筑保护主义堡
垒,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国泰既不是香港的国营公司,也没有向港府交纳
专项垄断税,如此保护国泰利益,实际上是保护英国利益不遗余力,而不惜
用港府政策的名义。”在政治上一向以和为贵的包玉刚也炮轰港府:“不要
以为我现在只为港龙争利益,这也不仅是航空间的冲突。一条航线只准一家
公司经营的政策,造成垄断而不公平,有违本港工商百业以至港府长期遵循
的自由经济哲学,实在极不光彩,后患无穷!”

然而,呼吁归呼吁,国泰由于有香港航空管理条例的庇护,港龙无法动
它一根寒毛。

在香港,港龙屡遭挫折,已是穷于应付,在大陆,它同样未风光得起来。

本来,作为有中资介入的港龙航空,理应在大陆能一展拳脚,无奈得不
到中国民航的支持,业务开展并不顺利。

在两头不讨好的夹缝中,港龙举步维艰。以致在成立后几年中,一直处
于亏损状态,股东每年都需要注资以维持其经营。作为最大股东的包玉刚,
投入自然也最多。

港龙的经营状况引起了国泰的注意,并萌发了收购的念头。国泰先找到
包玉刚,提出相互换股,想使国泰成为港龙的控股公司,作为交换条件,包
玉刚将被允许进入国泰董事会,任副董事长。

如果单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对包玉刚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建议,
他不但可以甩掉港龙亏损这个包袱,而且可以堂堂正正进入国泰董事会,去
圆他的空中王国之梦。

但是,包玉刚并未立即答应,而是去找许家屯征求意见。也许是因为许
家屯当初邀他入主港龙的,面临抉择之时,包玉刚不会忘记找这位“介绍人”
商量商量。

据许家屯回忆,当时他“不便公然反对,建议他(指包玉刚)考虑中国
民航的反应。包玉刚立即表示放弃与国泰换股的打算。”

很明显,包玉刚这么干脆地作出了这个“非商业性的选择”,是囿于政
治上的考虑。

1990 年,己把港龙航空董事长一职让给了女婿苏海文的包玉刚,正准
备购买新机开辟新航线之时,却突然找到许家屯,告诉他要把港龙股份“让”
给曹光彪,再转让给香港中信公司荣子健。

中信公司是香港一家背景深厚的中资机构,早些时候,荣子健就在没有
知会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情况下,购买了国泰的股份,成了国泰董事。

据许家屯回忆,“收购计划是杨尚昆同意、李鹏批准的。收购后,荣会
将包玉刚所占股连同曹光彪让出部份的股,一并转让给国泰。。。国泰占大
股。业务经营也‘委托’国泰管理,增添飞机向国泰租用、国泰停飞大陆北
京、上海航线,‘让’给港龙航行。

“这样一个完整的计划,使港龙实际上成了国泰的子公司,不仅违背了
成立的初衷,也解决了国泰当时难以克服的难题:与中国民航在内地和香港
航线上,濒临以失败为结果的争执。至少,国泰已暂时保持了其航行特权。”

包玉刚全部售出港龙股份,代价多少,并没有透露。

苏海文后来在谈及此事时说:“我们的投资没有造成损失,分手也是好


的。”

难温银行家之梦

如果说投资港龙的失败,打破了包玉刚建立空中王国的美妙构想,那么,
投资渣打银行的失利,则使他重温银行家之梦彻底粉碎。
渣打银行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在1994 年中银正式发钞之前,

它是香港的两家发钞银行之一。
1986 年中,英国莱斯银行向渣打银行发起了敌意收购。
虽然莱斯银行和渣打银行都是英国银行,但渣打的业务主要在亚洲,在

香港又负责发行钞票,香港人已把它看成是香港的银行,对它有一份特别的
亲切感。
面对来自英国的威胁,以包玉刚为首的商人纷纷扮演“白骑士”,购入

渣打银行股权,协助渣打抗拒菜斯银行的收购。
当时,包玉刚斥资20 亿港元,购得渣打银行15%的股权。
有人认为,包玉刚此举带有怀旧心理。到香港之前,包玉刚曾有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任职于银行界,1949 年与父亲携数十万元到港,也曾有过开办
银行的念头,只因考虑到资金不足、香港银行业竞争激烈才作罢。在他的心
里,对过去的那段银行生涯始终是念念不忘的。当渣打银行遭遇困境时,包
玉刚便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助。

包玉刚对这次的投资是相当看重的。为了参与渣打银行董事会,他不惜
辞去了汇丰银行董事职位,避免利益上的冲突。
与包玉刚一起扮演“白骑士”的,还有当年与包玉刚争夺会德丰的星洲
大富豪邱德拔和澳洲富翁罗伯特。

当年邱德拔以过江龙身份收购会德丰,包玉刚沉着应对,最后不战而胜,
邱德拔无功而还。谁知一年后,他又卷土重来,与包玉刚携手合作,成为其
中一位“白骑士”,果真是世事难料。

无奈这两位来自星洲和澳洲的富豪,并未能逃过1987 年的股灾,因周

转不灵,被银行逼至破产收场,更加印证了“世事如棋”这句话。
包玉刚躲过了1987 年的股灾,却未能扭转投资银行失败的结局。
包玉刚收购了标准渣打集团15%的股权之后,成为“控制性股权”持

有人,比集团中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还要多,后来还担任集团的副主席。
然而事情没有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包玉刚的意见始终未能影响管
理阶层,而他增购股权的计划也没成功,包玉刚遂有些心灰意冷。

其后,渣打银行宣布供股集资,按包玉刚所占股权比例计算,他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