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 >

第4部分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第4部分

小说: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
  

牛氏工作法
  【备忘录】随着采访的深入,国夫发现了两个小插曲。
  一个小插曲是,当时有的团队成员是反对为起名而这般兴师动众的。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策划人孙先红居然是反对得最厉害的一个。他说:叫什么名字都一样,叫个“XX蛋”也一样,费那个劲干什么!
  
  这样看来,国夫在《蒙牛内幕》中所记载的关于“由澳牛导出蒙牛”这个细节是与事实不符的,属于偏听误记。事实原貌是:提出“蒙牛”这一命名方案后,有人担心工商局不给注册,于是才引出了“澳牛不也注册了么”这一话题——这个论据,在到工商局正式注册时,果然发挥了重要的“判例”作用。
  另一个小插曲是,在牛根生因为自己姓“牛”而对起名“蒙牛”提出异议时,邓九强插话说:我们现在是给企业起名字,所以,只需要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这个名字对企业好不好?好,我们就用;不好,我们就不用。我们不要管谁是这个公司的总裁,给企业起名字就只和企业挂钩,不要和个人挂钩,现在是“牛”总裁,将来换了“羊”总裁呢?如果仅仅因为现任总裁姓“牛”就不准企业名称带“牛”字,那么,我们就把公司未来发展的手脚给捆住了。
  工会主席白君回忆说:“当时中意‘蒙牛’,还有一个原因:它的谐音是‘猛牛’。”
  从以上起名的过程,国夫产生了一个疑问:从牛根生制定的规则中,是较容易导出“蒙牛”这个名称的——他自己难道就没想到这个名字吗?(而且,“吹牛公司”中的“牛”不忌讳,“蒙牛”中的“牛”为什么就忌讳了呢?是因为叫“吹牛”时不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而叫“蒙牛”时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吗)?
  这可能要算一个悬谜了。
  有很多次,国夫见识过牛根生的特殊工作法——“牛氏工作法”:第一步,牛提出一个新奇甚至绝妙的创意;第二步,牛就这
  
  个创意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沟通,取得100%的默契;第三步,拿到会上讨论,但牛根生会开门见山地宣布,这个创意是那个部门负责人提出来的。(注意:牛把自己所出的好主意假托到别人身上了)
  牛根生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他的这一工作法,大概是为了把“要你做”变为“我要做”吧;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是一把手提出的,所以不好批评”这种“决策一边倒”现象的发生。
  
  【案例3】蒙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
  2002年2月,国夫到蒙牛工作不满两月,消协的同志找上门来,想让蒙牛在《3。15特刊》中刊登一幅广告。
  一番斟酌,国夫写就一篇标题为《蒙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的短文,其中最核心的两段内容为:
  “蒙牛”已成为“中国牛”,并在向“世界牛”迈进。
  牛根生认为,乳业是国家的弱项,却是内蒙古的强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内蒙古要做中国的“乳业龙头”,呼和浩特要做“中国乳都”。
  2002年3月,该文连同标题一同发表。
  从此,“蒙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成为代表蒙牛“战略三部曲”的一句口号,漂洋过海,响彻世界。这里的“牛”,客观上具有“三关意义”——既代表乳业之“牛”,也代表事业之“牛”,还代表精神之“牛”!
  有时候,也会把词句稍微变换一下:“内蒙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草原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
  总之,蒙牛的这张“名片”,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公司的“战略蓝图”,成为具有广泛流传价值的标准“自画像”。
  这句口号对其他产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2007年10月12日,战略专家李兴旺教授(曾深入宁夏对“宁夏红”品牌进行专题调研)在自己的讲座中介绍“宁夏红&8226;中国红&8226;世界红”这一枸杞产业的典型案例时,就曾推断说,宁夏红的这句口号应该是借鉴“蒙牛&8226;中国牛&8226;世界牛”的产物。
  国夫醒语:
  名含基因吗——快嘴品牌&8226;哑巴品牌&8226;歪嘴品牌
  衡量品牌名称好赖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了“品牌基因”。按照“名称”对“基因”的传递程度,我把市场上的品牌分为三类: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快嘴品牌”会说话——看了品牌名,不用作任何附加的解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基因。“哑巴品牌”不说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啥意思。“歪嘴品牌”说错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会误解它的品牌基因。
  “蒙牛”可谓“快嘴品牌”的杰出代表!由于它自己会说话,所以,将老祖宗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关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几代人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内蒙古牛奶的无形资产,大包大揽,几乎“照单全收”!无怪乎上海人把来自内蒙古的牛奶统统叫做“蒙奶”呢。一个会说话的“快嘴品牌”,较之于不会说话的“哑巴品牌”,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法则5:有形无形两平行
  【原理(原创)】企业是一列火车,有形资产是一条铁轨,无形资产是另一条铁轨。
  
  【案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诞生
  2007年7月,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其中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是亚洲最大的乳品研发中心,“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车间……一时间,在全国、全球捕捉了无数的眼球,为“世界乳都”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这个项目是2005年8月提出的,计划投资10亿元。但直到2006年1月,管理层的意见仍然不统一。反对的声音是含蓄的,但都是实打实的数据:一是每日新增加工能力2000吨,奶从哪来,增加奶牛也得四五年的功夫;二是本地市场已趋饱和,需在外地销售,让工厂远离市场,岂不是人为增加成本吗?
  但牛根生的结论是“非做不可”。给出的策略是:第一,汰旧换新,紧缩一部分早期工程,让牛奶向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转移;第二,纯牛奶与功能性乳饮料并举,减轻原奶压力;第三,与时俱进,推动周边市场的升级发展。这样,两个矛盾迎刃而解。
  接着,牛根生为“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确定了高规格——做到“八化”,即国际化、智能化、规模化、立体化、展示化、人性化、差异化、系统化,将其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事实证明,蒙牛不仅得到了“生产基地”这个有形资产,也得到了“世界第一”这个无形资产,为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栽种一粒,收果两枝。这就是蒙牛。
  老牛感言:
  抛弃“等值模式”,创造“超值模式”
  做无形资产的办法很多。比如,通常人们建工厂便是单纯地建工厂,建牧场便是单纯地建牧场,这样,花出10个亿得到的还是10个亿,这是“等值模式”……
  而蒙牛一般不做这种“一箭一雕”、平进平出的买卖,我们要做的是“一箭双雕”、以一换二的生意,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让其成为中国乳业的“旗舰”——这样,在获得有形资产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我们花出10个亿得到的是20个亿,其中有形资产价值10个亿,附带地还获得了10个亿的无形资产——你想想,让消费者觉知世界上最好的工厂在你这里、最好的牧场也在你这里、最好的牛奶还在你这里,这个无形资产还不值10个亿?
  这是一种“超值模式”。(2007年6月)
  国夫醒语:
  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
  有形资产掌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烙印在消费者心中。每个企业都要学会“平行哲学”:有形无形双推进,有形无形互催生(“以有形换无形”,反过来再“以无形换有形”);任何只重视一极不重视另一极的企业,都将是“跛脚企业”。
  老子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难易相成。”普通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舍不得拿出钱来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营”得一席之地。事实上,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值钱,无形资产可以成倍数地催生有形资产。
  去吧,打造一份“冠军资产”(哪怕只是在狭小的领域),这不是好大喜功!奥运赛场,冠军与亚军的“现实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创纪录”的有形资产与“不创纪录”的有形资产,“现实差距”也许不大,但它们衍生的无形资产却有天壤之别。
  

法则6:参观也是生产力
  
  
  【原理(原创)】百闻不如一见。人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是靠眼睛。如果你足够美丽,魅力100分,那么,让大家来看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案例】工厂“透明化”,消费者人人可看生产线
  蒙牛是首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任何一个团队,只要提前预约并带上有效证件(一是参观团队太多须预作排期,二是出于安全考虑),就可以到工业园区参观,透过玻璃窗,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万头奶牛国际牧场……中央控制室、储料罐、闪蒸、成品、入库……整个生产流程尽收眼底,这被称作“透明化管理”。
  一座座厂房坐落在“草原微缩景观”上,绿茵连绵,小河蜿蜒,风车旋转,荟萃古今文明的标语牌,尽收眼底。
  每天都有消费者前来参观。
  除了自然接待,2004年至2005年,公司还举行了盛大的“草原游”活动。
  蒙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约30个大型生产基地,也在不同规模地接待参观者。
  人们只要参观过蒙牛的工厂、牧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蒙牛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与三家外资股东的合作,也是从参观开始的。
  这里还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
  日久天长,蒙牛人形成一个习惯:来了客户,先不谈业务,参观完再说——“知己知彼”是商务活动的基本前提,客户已经是“知己”的,到了你这里你就有义务帮他达成“知彼”——参观的过程也就是让客户“知彼”的过程,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参观完了,客户的心也被“征服”了。
  【备忘录】“参观也是生产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