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冲上去。”
第三个大规律,一次成功。
类人猿变成人的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一旦走偏了,变成黑猩猩,就永无再变人的可能。一个产品冲刺市场往往也是这样。因此,初期铺市,要一亩地一亩地精耕细作,不要广种薄收。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三力法则。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还要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边缘出奇迹。
两个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两个物种交配产生新物种。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国夫醒语:
“硬头”二法
第一种,“长”一颗硬头;第二种,“安”一颗硬头。
法则9:长板定理
【原理(原创)】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盯住“长板”,而不是“短板”;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
“长板定理”也可以叫做“反木桶理论”。只是,这里的“长板”并非指“木桶的长板”。
【案例】蒙牛的“长板”在哪里?
先说牛根生。乳业是他的长板,所以,别人不让他做“海鲜大排档”,实在是上天赐他礼物:“没有得到想要的,你将得到更好的!”
再说团队。假如在蒙牛管理层成员中可以不断找出能力最差的那个人(短板),那么,换掉那个人,与换掉牛根生,怎样做对公司的影响最大?结论不言而喻。这也从反面证明:焦点在长板,而不在短板。
再说企业。冰淇淋产品中,“绿色心情”卖得好,“心花样”卖得不好,是该“猛补”心花样呢,还是“大展”绿色心情呢?——事实如您所料,“绿色心情”做成了系列产品,“心花样”退出市场。
连市场的选择都是率先问津“长板”。蒙牛一面世,就集中火力猛攻中国牛奶“四大制高点”——改革前沿深圳,伟大首都北京,最大城市上海,国际跳板香港——仅用两三年时间,一一做成第一品牌,然后“一线插旗,二线飘红”,在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下,二、三线城市所向披靡,仅七八年时间便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并夺得液态奶销量全球第一的桂冠,跨越了世界乳制品企业需要一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国夫醒悟
“长板定理”VS“木桶理论”
“长板定理”是国夫早年针对“木桶理论”提出的,2005年10月应Lnoppen(诺本商务)之邀在上海演讲时首次对外发布。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这就是“木桶理论”。它让人们盯住“短板”!事实上,这个理论正在制造误解与灾难。
国夫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盯住“长板”,而非“短板”。仔细说来,木桶理论既不适合“个体论”,也不适合“团队论”,而仅适合“流程论”。
1。个人要盯长板。就个体讲,一个人的成功,是让长板更长的结果,而不是弥补短板的结果。例如,在音乐、体育、美术三样中,如果一个人最擅长体育而最不擅长美术,那么,他难道要拼命弥补那个“美术短板”吗?——当然不是!他应该努力加长“体育长板”。否则岁月蹉跎,终将一事无成。可见,木桶理论不适合“个体论”。
2。团队要盯长板。就团队讲,两组人拔河,胜负取决于队伍中力量最小的那个人吗?显然不是(取决于合力)。在企业中,一个班子五个人,成绩也主要取决于“拇指”,而不是“小指”,能人可以弥补庸人。可见,木桶理论也不适合“团队论”。
3。流程要盯短板。实际上,木桶理论只在一种情况下才适用,那就是线型工序之间,即当下一道工序的结果以上一道工序的结果为前提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就有了“株连效应”。例如,如果你用一颗臭鸡蛋做菜,那么,无论怎么炒、蒸、煮、炸,出锅后仍然是一颗臭蛋,这就是“最短板决定”的典型代表。可见,木桶理论实际上是“流程论”。
企业发展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必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次要矛盾上,更惨;把主要矛盾解决好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备忘录】“木桶理论”是一个伪命题吗?
有一次,在国夫提到“木桶理论”的局限性时,一位知名企业家表示:“木桶理论”是个伪命题。他说:“这世上谁见过一部分板长、一部分板短的畸形木桶?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说事,这种理论能靠得住吗?‘如果时间能够倒流,那么死人也会复活’,但这可能吗?前件假,后件必假;前件真,后件必真。”(按:此种说法不够精确。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否定了前件,由此并不能否定后件;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肯定了前件,由此并不能肯定后件;只有在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才存在“否定前件必能否定后件,肯定前件必能肯定后件”的情况。)
国夫表达了不同意见:畸形木桶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存在的。比如,十块木板制成一个木桶,某天其中一块木板折了三分之一,这时候,盛水量就取决于那块只剩三分之二的短板了。
事实上,我小时候是个放羊娃,经常往铁槽、瓷盆里灌水饮羊,用久了,铁槽裂开一条缝,瓷盆打烂一个角,最后只好都用石块垫高一侧,以求多盛点水。
但畸形木桶能够存在是一回事,能否用畸形木桶推演企业发展规律则是另一回事。
木桶理论所隐藏的逻辑关系其实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所有木桶的盛水量都取决于最短板。”小前提:“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如同木桶盛水。”结论:“所有企业的发展也取决于最短板。”由于小前提是一个比喻句,而“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这个三段论实际上是无效的。
法则10:两栖战略(1)
【原理(原创)】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
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坚持“两栖战略”的企业:一条腿伸在红海中,一条腿伸在蓝海中;既是一个伟大的“自主创新者”,又是一个伟大的“集大成者”。
【案例1】蒙牛崛起于“红海”
在蒙牛的业务结构中,纯牛奶业务的比重高达60%左右。
在蒙牛诞生之前,纯牛奶便是乳品行业里最普通的业务,也是利润最低的业务。但蒙牛一头冲进这片“红海”,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便使自己成长为全球液态奶冠军。
这是一块被称作“只占份额,不占利润”的微利市场。
但正是靠着这个在红海里左冲右突打拼出来的平台,靠着“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在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品牌,蒙牛步步为营地向高端发展——“红海业务”成了滋生“蓝海业务”的根基:第一赢得了研发力,第二赢得了市场力,一旦有了某个创新产品,便会如天雨一般,一夜间“倾盆”到全国的角角落落。
2005年诞生的自主研发产品“特仑苏”,就是一个例证,它迅速占据了中国高端牛奶70%的市场份额。
蒙牛的实践表明:如果你在“红海”里软得站不住,那你踏入“蓝海”的宏图多半会化作“空中楼阁”——不会走,“飞”的事想也甭想。
【案例2】特仑苏为亚洲争光
2006年,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届大会上,蒙牛成为国际乳坛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全部三个奖项中,代表中国乳业入围的三个产品全部来自蒙牛——特仑苏,早餐奶,酸酸乳。最终,特仑苏夺得世界乳业最高奖:产品创新奖。
这是四年一届的世界乳业大会历时104年来,亚洲地区的企业第一次夺得全球乳业的最高奖(之前曾有日本的产品入围,但未获奖),不仅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亚洲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牛根生回顾说:“蒙牛2004年建第一个国际示范牧场的时候,我就在构想生产‘中国最高端牛奶’,它的价格是普通牛奶的3倍、4倍、5倍!有市场吗?没作过试验,但直觉上感到可行: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应在健康领域,就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喝起来’。这就是今天的特仑苏,它成功了。如果不走这一步,在全球乳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乳业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2006年的后来居上。”
事实上,“特仑苏”还有一个姊妹篇——“六特乳”。这两种高端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在销售渠道上:“特仑苏”通过现代商超售卖,而“六特乳”走的是直销、特供之路。
2007年,蒙牛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为早日实现把呼和浩特建为“世界乳都”、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奋斗目标,积极抢占研发制高点。
老牛感言:
强&8226;大&8226;强大
大与强是什么关系呢?有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在战略抉择中,强优先于大;也有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观点认为,大是强的必要条件,无大则无强。
实际上,用动态观点看,“大”与“强”的辩证关系至少可以细分为以下7种情况:
第一种,强则必大——高竞争力,高效益,这样的企业做大是必然的,做不大是偶然的。
“强”意味着在市场上有核心竞争力,有好的赢利模式,这样的企业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在万千企业的马拉松长跑中,“弱”的企业不停地掉队,“强”的企业不停地超越,做不大是没有道理的。
上世纪40年代末,瑞典利乐公司尝试推出一种食品包装新技术——高温瞬时灭菌辅以无菌纸包装,结果使牛奶的保鲜期由六七天延长至六七个月,从而掀起了“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巴氏杀菌是“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于是风靡世界,占据了全球3/4的市场份额!一个小国的一个曾经的小企业,凭借其核心竞争力与独特的赢利模式,一步步走向全球,生动地诠释了“强则必大”的商业逻辑。
由此也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意义。
由于“强则必大”指的是一种逻辑趋势,所以,如果从过程中去考察,所谓“强”的企业,实际上既有“强+大”组合,也有“强+小+潜大”组合。对于后一种组合,其如何向“强+大”过渡,则有两种抉择:“强而速大”,或者“强而慢大”。
第二种,强而速大——高竞争力,但刻意降低利润,以求市场的迅速扩大、品牌集中度的迅速提高,简称“以利润换市场”。
假设一个情境,你是第一个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你显然比已经统治了市场多年的黑白电视机“强”出许多,但你毫无价格优势,因为你不得不在产品中摊销庞大的研发费用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时候,你就会面临着“优先要市场”还是“优先保利润”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