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摊销庞大的研发费用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时候,你就会面临着“优先要市场”还是“优先保利润”的抉择——你要的利润越小,相对而言,市场就容易做大,企业的规模就越可能迅速扩大……眼前看,你作了很大的牺牲;但从长远看,规模效益使你在总利润上可能并不吃亏。
当然,最紧要的还不仅仅是利润问题,而是你抢在其他竞争队友崛起之前,先入为主,牢牢地把守了一份自己的市场“领地”,它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利润源”,使你下一个新产品获得了潜在的播种地,让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种,强而慢大——高竞争力,但恃此攫取高额利润,因此市场扩大缓慢。
法则10:两栖战略(2)
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资本收益率是蛮高的,真所谓每一文钱掉在地上都能砸个坑!
它可能部分适用于开发稀缺性资源的企业,如石油企业、煤炭企业、稀土企业等。
但如果是一家凭借技术吃饭的企业,过度依赖这种战略的后果,可能在你尚沉醉于“头三壶美酒”的时候,替代性技术已经崛起,并迅速摧垮了你原有的技术优势,其结果等于错过了凭借领先优势迅速壮大的机遇。
即使是资源型企业,有时也会遭受类似际遇——天下石油虽然稀缺,却并非独家所有;当你奇货可居的时候,如果有竞争者走“强而速大”的道路,那么,下一口油井,你可能就无力问津了。
第四种,强而不大——在一些狭窄的市场领域,一些企业生产出了拳头产品,但其市场总容量有限,于是出现了“战无对手,市仅果腹”的奇特局面……这样的企业,如果跨行业对比,它不算大;但在其所在的狭窄市场里,它已顶尖了。
一些“隐形冠军”就居于这种位置。比如,杭州有家全世界最大的赛艇生产公司,连2004年雅典奥运会都选用过它的产品,但在赛艇行当,它大起来的机会就非常渺茫——满打满算,全世界每年能够需要多少新的赛艇?
这类企业要想做大,就需要革新自己的赢利模式,将“利润点”扩展为“利润面”,例如,做与赛艇有关的旅游项目、文化项目、会议项目、海洋项目等。
第五种,不强反大——中竞争力,低利润,换取规模。
这是目前我国最受舆论诟病的一类企业。它们做到了相当规模,有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它们的“利润点”只盘踞在低端产品上,并以低价取胜——这也正是它们获得规模的原因,却使企业技术开发后继无力,甚至长期挣扎在亏损线上。
但是,毋庸置疑,在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普遍落后于跨国企业的情况下,中国新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可能走“强而速大”的路子,“不强反大”往往是它们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无法绕行的“前奏音乐”、“滑行跑道”——不奏完这一段,“正曲”难以登台;不滑完这一程,“翔天”无从实现。
第六种,大则易强——有规模,有效益,从而容易争得竞争优势。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嘛!如果自己足够强大,哪还用绕着山沟沟打游击,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地硬碰硬就可以了。
“不强反大”为何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由于跨国企业这个对手太强大的缘故。攻强手要打弱点。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如果我们在低端产品上占尽规模,那么,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就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扩大,这就有了向中端产品与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这是在市场经济中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比如,在冰淇淋领域,过去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上“稀稠”……但这样“搅”了十几年后,今天哪个洋品牌还敢小觑国产品牌?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冰淇淋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
第七种,大而不强——有规模,低效益,低竞争力。
这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走完“不强反大”的历程后,始终无法跳过“大则易强”的龙门。另一种情况是,走完“强则必大”的路子后,不能持续创新,后继乏力,开始走下坡路。不管由哪一个路径实现的“大”,都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在“小而不强”与“大而不强”之间,显然“大而不强”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质变,它欠的只是“画龙点睛”的功夫了。
如何“点睛”呢?这还得采取《孙子兵法》的通用战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再由“点强”走向“面强”。假如企业竞争是“五指对五指”,那么,“做大”意味着你有了“五指”,“不强”意味着你“五指”皆弱——这时候,全面竞争是危险的,但你若把“五指”并拢起来形成“一根铁手指”,胜算就极大。这个“突破点”,可以是研发,可以是原料,可以是渠道,可以是人才,可以是服务……第一个关键点做强了,再去做强第二个关键点,依此类推,直到各点皆强,这时候,一个全面强大的企业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强”与“大”的七种辩证关系表明,二者是动态关联的,“强”不是完美的,“大”也不是完美的,“强大”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其实现路径,有时候是“先强后大”,有时候是“先大后强”,还有时候是“边大边强”——但任何一次“强大”都无法成为“终结”,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顺?则昌,逆势则亡,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强无封顶,大无边界!(2007年9月)
国夫醒语:
两栖战略VS蓝海战略
国夫之所以提出“两栖战略”,是因为“蓝海战略”值得商榷:
第一,竞争(红海)是常态,无竞争(蓝海)是非常态,常态是恒久的,非常态是短暂的。
第二,微利化是企业的常态,暴利化是企业的变态,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支持微利化,排斥暴利化。
第三,蓝海必然转化为红海。现在的“红海”,都曾是过去的“蓝海”;现在的“蓝海”,也必将是明天的“红海”。时代越发展,这种转化的速度越快。
第四,红海是培植蓝海的摇篮。一个不参与红海竞争的企业,怎么可能发现蓝海,又怎么会有实力开辟蓝海?
第五,蓝海要依托红海。红海是确定的,蓝海是不确定的;在确定的领域是不容易翻船的,在不确定的领域是容易翻船的(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哪一次新尝试不是胜负难测);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蓝海业务,没有红海业务,一旦翻船,便一切玩完,反之,若兼有“不沉的红海”做后方,那么,即使蓝海翻船,仍可再战,即红蓝双跨的企业具有“再生功能”。
因此,在现实环境中,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既要活在今天,也要活在明天,所以,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即一部分业务在红海中,一部分业务在蓝海中;并且在“蓝变红,红生蓝”的动态平衡中,永无休止地前进着。
决胜开端
2003年6月,有感于“非典”营销的成败,国夫在反思“决胜终端”这一传统思维时,在写给《销售与市场》的文稿《庙算胜者得算多》的“结束语”中首次提出了“决胜开端”以及“营销要营心”的观点:
“非典”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这种改变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规则,改变我们的未来,只有时间会成为最权威的论证师。
从营销角度看,“非典”让我们再次明晰地看到两点:
第一点,营销的全系统性。营销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既是终端的,也是中端的,还是开端的……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决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理想的状态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第二点,营销要“营心”。不管你财力多么强大,不管你工厂多么雄壮,不管你产品多么优质,“非典”面前,统统不管用,管用的只是消费者对你的感受。“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未来的竞争,最后都会聚焦到“人心”这块“方寸之地”上。
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哑弹,就算在终端发射上一百次,它还是哑弹;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导弹,只需在终端轻轻一按,它就直达目标。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就是强调开端要造“导弹”,而非“哑弹”。
根据企业对市场的感知速度,我们可以借用古人的词汇划分出三种状态: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根据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模式,我们也可以划分出三种状态:先发,后发,不发。先发不一定赢,后发不一定输,不发一定会死。
无论“先发”,还是“后发”,都要“发”当其时、“发”合其势——“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提前一时则太早,延后一时则太晚,力大则浪费,劲小则不足。
古人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法则16“飞船定律”强调:不发则已,一发冲天。
但是,可别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哦!要是陷入“转圈现象”的魔障,那就“小转小损失,大转大损失”,时间、人力、金钱、机遇等资源统统被卷进“黑洞”中去了……
权威杂志的保守编辑
【备忘录】权威杂志的保守编辑
任何新思想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
《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期刊之一,也是国夫所喜欢的杂志之一,其副总编张环兼容各种观点的雅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向认为,媒体是思想的策源地,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编辑要淡化自己充当“标准”的冲动,持包容态把媒体办成各级各类思想的“跑马场”是一种境界,持偏狭态把媒体办成“只种白菜,不种萝卜”的“自留地”又是一种境界,办刊人的“思想幅”将决定刊物的“共振幅”与“能量幅”。
但四年前,我却和它的一位编辑有过一次不期然的遭遇。
写作本书时,出于学术引证的严肃性,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销售与市场》2003年7月下半月刊——也就是登载国夫所写的《庙算胜者得算多》一文的那期杂志。当时收到杂志时,我有两个失落,一是编辑给我换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标题,二是大概因为6月份“非典”已去,此“菜”过季,所以,那么“热切约、费心写”的一篇稿件居然被安排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所以,收到之日,也就是盖棺之时,顺手
就塞到故旧书刊里去了——今
天故纸重翻,又添了第三个失落,遍查全书、全文,居然找不到我原来的“结束语”,取而代之的是编辑强加于我的一个“尾巴”:
“结束语:在这场SARS狙击战中,蒙牛虽然身处‘四大疫灾区’之一,但决策周密,以力借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