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下--中国怎么办?中国怎么办 时寒冰-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人类的天空因贪婪而暗淡的时候,唯有公心和爱能够守住最后的光明。
当然,我们更需要一种制度,来确保公心者得到善报。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公益写作的目的即在于此。我深信:“公平公正的制度才能让人民免于掠夺和恐惧,才能让公心和敬畏生命成为普遍的价值观。”
本书是我此生第一部作品,倾注了不少心血,我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引人思索的作用,倘若能达到这一目的,内心当欣慰之至。
此书的写作,得到多位朋友的大力支持。我的挚友刘广元先生和黄峰姐,在本书尚处于构思阶段的时候,就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书稿完成后,又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美国的周缨、加拿大的张兮等多位朋友提供了不少一手的资料,并帮助做了许多翻译工作。经济学家王福重先生和夫人,逐字逐句审阅全书,提出了200多条修改意见,使得本书的论述更为严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张庆丽女士,三次通读全书,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建议。另外,书展、王阳和一些再三嘱托不让提及的朋友,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还要感谢千千万万的博友们,他们的支持给了我阳光般的温暖和强劲的力量,他们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默默承受诸多苦难,把我抚养成人,并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最朴实的教诲,让我懂得爱和奉献的意义,懂得保持谦卑和公心的重要性。他们永远是我人生中的明灯和港湾。
在书稿完成之际,我不禁深切地怀念我的爷爷,是他让我懂得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博大和仁爱。我的第一本书,也将献给我的爷爷,献给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
时寒冰
于2008年12月2日凌晨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改变了世界
次贷危机正在从金融领域打开一个劫掠财富甚至摧毁一国经济的巨大缺口。隐藏在次贷危机背后的陷阱,正在像黑洞一样,无情地吞噬和掠夺世界的财富。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惊愕地发现:次贷危机,真的改变了世界!
2。1、次贷危机把世界拖下水
美国次贷危机正日益显露出狰狞而恐怖的面目。如果您和笔者一起层层剖析其背后的内幕,您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些因素继续存在,危机还将重演,掠夺者还将掠夺,被掠夺者还将继续遭受痛苦。
在金融战争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比人类尚处于蛮夷时代时更加残酷和血腥。
2008年3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1(不过,接下来您会发现,格林斯潘不是预言家,在次贷危机中,他所扮演的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角色。)
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全球长达60年的大牛市已经结束,全球正面临60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2
许多人都知道,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让本来买不起房、信用等级也不足以获取银行贷款的低收入者买房所致,但是,怎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危机呢?
原因是,以这种贷款为基础构筑起来的庞大的各种金融衍生品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放大了风险。
物理学家阿基米得自信:“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这绝对是异想天开,即使给阿基米得这样一个支点,他也找不到那样一个巨大的杠杆。但是,那些天才般聪明和魔鬼般贪婪的人,不仅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也找到了足以颠覆世界经济的杠杆,这就是—包括次级债券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品。
这个杠杆到底有多大?400万亿美元!(关于全球衍生品的规模,目前有两个最常用的数据,一个是400万亿美元,另一个是531万亿美元,前者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后者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媒体经常引述的数据。)
由于近年来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导致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急剧膨胀,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所以,您可以想象,当下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对外提供的信用实际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其资产负债表内所反映的数字,表外资产规模甚至是其表内资产的4~5倍,如花旗银行表内资产5700亿美元,但是它至少有1。5万亿美元在表外,其中次级债衍生合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外资产虽不计入表内,但一旦发生亏损,是必须计入的。3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比1929年经济大萧条更为严重的危机,原因是它给金融市场的其他许多环节都造成了真正严重的影响……这场危机是美国经济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4
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成倍放大了风险,难以阻止次贷危机恶化的趋势。2008年9月,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就次贷危机未来发展趋势问题采访笔者的时候,笔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美国将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第二,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蔓延,接着将向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领域蔓延,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不幸言中。2008年11月,美国对花旗银行的拯救,意味着金融危机新一轮恶化的开始。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11月25日发布的报告称,在全美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中,2008年三季度有171家被列入“问题银行”名单,位居1995年以来“问题银行”数量之首。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2008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已经从2007年同期的270亿美元滑落到17亿美元,降幅高达94%。
如果把实体经济作为一副多米诺骨牌,那么,排在最前面的无疑是汽车行业。2008年10月开始,美国汽车业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浮出水面,这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结果,它预示着次贷危机正快速向经济危机过渡,次贷危机最坏的时期不是在过去,而是尚在延续。
花旗银行与美国汽车业的困境,是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两个重要标志。
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什么恶果?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学术问题,它是具体的甚至是可触摸的。远的不说,我们可以感触得到的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外贸出口增速的急剧下降、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通货膨胀,无不与次贷危机息息相关。
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有一点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得到:中国实体经济对次贷危机做出反应的激烈和敏感程度超过了美国的实体经济。这是为
什么?
在次贷危机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采取措施,避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无论是大规模减税,还是降息政策,都是呵护其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而在同期,我国相应的政策调整相对滞后,在美欧消费需求下降、我国出口企业开始感受到紧缩寒流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货币政策,也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加之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本身就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非常脆弱,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对次贷危机的反应超过了美国和欧洲。
与中国有着同样教训的国家,并不在少数。
次贷危机以席卷世界的影响力,给人们发出了一个最明确和清晰的警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人,即使守护着自己的财富寸步不离,也无法确保自己辛苦创造的财富不被掠夺。
当然,有被掠夺者,就一定有掠夺者,这是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只是当掠夺者隐藏起来,以比被掠夺者更痛苦的扮相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由于本能的同情而忽略了真相和陷阱。
次贷危机,犹如《聊斋志异》中的画皮,当美丽的羽纱褪去,丑恶、污秽、阴毒、血腥……一一裸露出来,让人惊恐并战栗。
对美国而言,次级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精巧的设计把全世界许多知名金融机构都拖下了水……次级债衍生品在关键时候发挥了绑架作用,当涵盖了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阵容豪华的救援队一遍遍地去美国救火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有弄清楚火势究竟有多大。只是当近万亿美元注资无法产生效果,他们才惊愕地发现:由次级债衍生出来的创新产品,已经掘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而这个无底洞就是作为一个超级大坟墓而存在的,再多资金也填不满!无论承认与否,次贷危机已经深深地在世界肌体上打上了痛苦的烙印。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战争过后,美国的经济都会有一次大的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都会有一次飞跃;每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过后,美国都变得更强大。这已经成了一种规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纳斯达克最火热的时候,全球的资金都去淘金,结果,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无数资金灰飞烟灭,而微软、思科、英特尔、Google、甲骨文、苹果电脑、戴尔等IT巨头,早已借助淘金者提供的廉价资金实现了腾飞。当它们成长为世界级巨人时,美国以更强大的姿态傲视世界。
次贷危机也一样。在次贷危机中,还不起贷款的是美国的买房人,而处在这个链条终端的埋单者则是全世界。
这正是次贷危机的微妙之处。
当次贷危机像瘟疫一样,冷酷地步入我们的生活时,无论是安排投资、消费、生产、研究,还是规划养老、教育等事宜,或是保护与捍卫自己的财富与尊严,我们都需要对这一危机的本源及未来趋势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以房价为例,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信用丧失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向流动性紧缩骤然转变,资金将加快从高估值、泡沫比较严重的领域撤离,这必然导致房价的暴跌。
2007年10月,笔者对中国股市和楼市做出两个重要判断:一是认为股市将在当年10月初达到历史高点,并从此步入下跌轨道,因此,明确发出空仓呼吁;二是认为2008年及以后,中国房价将处于震荡阶段,主要表现形态为成交量的萎缩,然后,逐渐演变成深幅下跌—直到这个下跌周期完成。
对次贷危机的分析和把握,是笔者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之一。
是的,如果把次贷危机作为现代金融战争中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度外,也不可能置身度外。其实,即使您不认同金融战争的说法,那么深入了解次贷危机的真相,也会让您有豁然之感,对自己的经济活动大有裨益。
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现在,我们需要一步步找出次贷危机的制造者,以及他们从中牟取的巨大利益。
2。2、大掠夺让国家破产
次贷危机正在从金融领域打开一个劫掠财富甚至摧毁一国经济的巨大缺口。
从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危机,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到1999年的巴西经济危机,到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再到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