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毛泽东谋略 >

第49部分

毛泽东谋略-第49部分

小说: 毛泽东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不疲。这样他便能以积极主动奋进的精神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依靠
他的谋略智慧在斗争中从容取胜。

 

9?11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孟子对人中之杰“大丈夫”作了如下勾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近世中国这样的大丈夫可以举出很
多,但哪一个也比不上毛泽东。毛泽东曾告诉斯诺,毛的父亲的严厉是造成
毛自幼就具有反抗倾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像毛把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同
情心归结于受了慷慨慈祥的母亲信奉佛教的影响一样。毛说:“家里有两
‘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我本人,我母亲,我兄弟,有时甚至连
请来干农活的人,一起组成反对党:……我们家里的辩证法斗争不断地发展
着。”他从斗争中总结出一条重要规律:“当我用公开的反抗来维护我的权
利时,我父亲就会软下来;我要是逆来顺受,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打我。”毛
泽东对压迫个性的强权深恶痛绝。“五四”时期他喊出:“以奋斗反抗强权”
的口号,把当时的各种改革归结为一句话:“以强权得自由”。主张反对一
切强权,大不要怕,鬼不要伯,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越是强权,他越要蔑视反对,比如反对孔子,他说莫说还有许多别的理由,
单就他独霸中国,使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乎做了两千年儒家的奴隶这一点,
也是不能不反的。毛可谓真正的“红辣椒”,当年湖南的太上皇赵恒惕深深
尝到过他的辣头,赵曾说,这个姓毛的很厉害,湖南再来一个毛泽东,我便
不能立脚了。不仅赵恒惕,蒋介石、斯大林、杜勒斯,这些更大的权威,也
都先后尝了毛泽东的辣头。赫鲁晓夫也不例外,他回忆道:“自我第一次认
识毛泽东起,我就认走并告诉我的同志,他决不会听从于国际共运内部超过
他自己的党之上的任何别的共产党……要是斯大林多活几年,我们和中国的
争吵还会早些时候出现。”
在蔑视、反抗强权的另一面,是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就像他的慈
母一样,毛对受苦人有一副菩萨心肠。少年时代他曾多方周济贫穷和受苦的
乡邻。1913年,湖南发生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  20年后,他向斯诺讲起
在那场饥荒中死去的人时,眼睛里还是湿润的。中国历代士人都把社会分成
“君子”和“小人”两种人,但作这种区分的君子们总是对小人抱鄙夷态度。
毛泽东也曾使用过这种分法,但是他认为”小人”大都可怜悯,力主君子对
小人“宜为一援手”,“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毛泽东一生不知向多少权威、大人物发起过挑战,可在普通小百姓面前,
他却十分和蔼可亲。罗章龙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他和毛一起从长沙回
韶山,在路上毛见到一位老农在茅屋里打草鞋,便走上去和他一起拉家常。
边谈边帮老人槌草、搓绳、编织,织好后又帮他把鞋槌平。
毛泽东最有名的口号之一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始
终相信小人物胜过大人物,他非常喜欢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要求广大干部和党员像鲁迅那样,做人民大众的牛。
但另一方面,他从不向“大人物”屈服,几乎没有哪一个“大人物”喜欢他。

 

9?12  生死任自然,无往而不乐,
但要壮丽地生,壮烈地死
死亡是人生的极限。人生观的终极关注是对身后之事即死亡的态度。怎
样看待人生,归根结底取决于怎样看待死亡。
毛泽东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博大胸怀来看待生死问题。他认为世上各种现
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成于此者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同样
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人的生死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自然变
化。“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有生必有死”。以自然现
象成毁之法则解释之,则“吾人之死未死也,解散而已。生亦是未生,团聚
而已矣。”
毛泽东把生死成毁理解为变化之后,又进一步将生死与成毁作了区分。
他认为:“生死问题乃时间问题,成毁问题乃空间问题”,而时间观念的发
生,在他看来,“乃存在于客观界一种物理机械之转变,即地球绕日而成昼
夜是也。说但有白昼或但有长夜,即可不生时间之观念。”因而他得出结论:
“世上有成毁无生死,有空间无时间。”毛泽东由此义而引申,得出一个别
开生面之世界,即“吾人试设想除去时间但有空间,觉一片浩渺无边、广博
宏伟之大域,置身其中,既无现在,亦无过去,又无未来”。他认为在这种
别开生面的世界中,“身体和精神两俱不灭之说”,“乃可成立”。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对人的生死进行了一番形而上学的体验。他认为死
并不一定是件痛苦的事情,人们不可能有死的经验,当他感受到死,他就已
经死了。怎么知道死的痛苦呢?生与死为两大界,由生界到死界是一个至渐
至微的过程:老人安然寿终,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其事必当如此,有何痛
苦?他推测,人之所以畏死,不是畏痛苦,而是因为变化太剧烈。人由生界
忽人死界,并且不知道这巨变之后的归宿即身后之事将会怎样,觉得宇宙洽
茫,无所凭据,所以极易动人生之悲哀。然而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人生而
有好奇之心,死是人有生以来未曾经验的奇事,痛苦本身就是一大奇境,死
后的不可知世界更是奇中之奇,由生忽而人死,这么奇特的巨变是人在生的
世界中无法际遇到的,能以一死而遇之岂不是很有价值的吗?如果人长生不
死,长住于一个老旧世界,永远经验同一种生活,那才没有多大意思呢。毛
泽东以诗人特有的气质正视死亡:“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以为壮
观,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引以为壮乎?”既然死不足畏,那么生还有什么可
悲可叹的呢?因此,毛泽东主张“无往而不乐”,“有一日之生活,即有一
日之价值,使人不畏死,上寿百年亦可也,即死亦可也。”
中国人有“红白喜事”的说法,认为生和死都是可贺之事。这种超然态
度很合毛泽东的味口,因此他称赞中国人懂得生与死的辩证法,有了这种辩
证法,毛泽东从不讳言“死”字。到了晚年甚至在接见外宾时,他也经常说
到“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我已经接到了上帝的请柬”之类的话,他还
对江青说过:“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物质不灭,
不可粉碎罢了。”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有能力有办法改变许多事情,但
人之死亡,是任何人都不能违抗的自然规律。看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最
好的办法当然是泰然处之。
不过,人之死亡包括自然之死和人为之死。自然之死,乃人力无法改变,
故只有泰然处之为上。人为之死,有自杀而死,有被杀而死,二者的价值有

 

高下之分,人本来是以求生为目的的,不应反其意而求死。但当求生不得,
就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奋斗被杀而死,一是自杀而死。在这两者之间,毛泽
东主张与其自杀而死,不如奋斗被杀而死。奋斗的目的,在于争取有人格的
得生,若争取不到,最后玉碎而亡,其价值仍然要比自杀大。因为自杀只是
对于不得而生的环境的一种消极反抗,而没有积极的奋争,这样的死,顶多
只在人格保全的意义上才有相对的价值。毛泽东曾将生死的价值档次列成一
个表,其中有人格的得生第一,奋斗被杀第二,自杀而亡第三,屈服而生第
四。这一价值顺序既表明了生存观,也表明了他的死亡观。人都有一生,但
价值各不相同。人生最有价值的是积极奋斗,最无价值的是苟且偷生。苟且
偷生,生不如死。同样,死亦有两种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如果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那么这样的死,对自己来说死而无憾,对
他人来说,虽死犹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赞成“一不怕苦,二不怕
死”的口号。
总之,要壮丽地生,壮烈地死。生要生得有价值;死要死得有意义。无
论对生还是对死都要泰然处之。

 

9?13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人心有三大要素:知、情、意。学问知识乃心性修养、自我完善的一大
要件。孔子曾提出“学、思、行”“修德三法”,主张“傅学而笃想,切问
而近思”,还指出不为学有“愚、荡、贼、狡、乱、狂”六大弊害。
毛泽东对学识的推崇不亚于先师。他认为知识对人心的运动有重大影
响:“人心循感情冲动及良心而动作者半,循新得之知识而动作者半。人类
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就更少不得知识学问,要成事,特别是
成大事,就必须“拿得定,见得透”。“惟明而后可断,既明而断矣,事未
有不成者”。为了探得“天下应以何道而动之”的”外观之识”,毛泽东活
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甚至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才不
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但是对于学什么,怎样学,毛泽东都是有一番不同于先哲的看法。他认
为人的才学知识不单来自书本,“才有从学问一方得者,有从阅历一方得者”。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应该“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从这里不
难看出毛泽东为什么提出“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开门办学”、
“以社会为课堂”等等主张。
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除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实践,另一个重要途径
是“游历”。
毛泽东很欣赏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做法,毛说:“欲从天
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核,遍游四字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
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司)马迁览潇湘,
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在长沙读书期间,毛
泽东常与同学出游。据罗章龙回忆:每次出发前,毛泽东都要和大家讨论游
历的目的,首先是求书本以外的知识,到社会大学读书。其次是社会调查,
了解农村各种情况。还可以访朋友,发现有志青年。对毛泽东来说,“漫游
四字”是养心益气、丰富才学的重要途径。
青年毛泽东游遍了湖南的名胜古迹,如远方时代大禹拖过船的禹王碑,
南宋词人辛弃疾练过兵的飞虎营,太平天国名将萧朝贵打过仗的妙高峰,岳
麓山上杜甫流浪过的崇德寺,祝融峰下韩愈题过诗的南岳庙,还有贾谊词,
屈原故居,王夫之家乡等等。
1917年,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两个学生旅游全国并到了西康
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毛对斯诺说:“我想效法他们的榜
样,可是我没有钱,我想我应当先试着在湖南旅行一番。”果然,那年暑假,
毛邀约萧子升,不带一个铜板,徒步游学湖南五县。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
户,结识各色人等,体察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