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国智谋精粹-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盎蛭宋懊馈保蛞蚱淠芩祷岬溃歉萜涔サ谋硐窒碌慕崧邸!度菀濉访挥刑峁┱夥矫娴牟牧希率僦摹度尽の菏椤ぼ鲝啡从屑窃兀档煤苊靼祝涸谒赐侗疾懿偾埃洳胖且盐比怂兀涎艉物J就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以保存。袁绍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两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出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大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是”济大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奉天子以服众望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战,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大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不仅能令诸侯,且得人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士人则很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而荀彧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认清首要敌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以图天下。鲁肃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坚持联盟以抗曹
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也以”榻上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可见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国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把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肃本意,是为“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于“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