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决定你未来15年的世界 下一轮全球趋势 >

第31部分

决定你未来15年的世界 下一轮全球趋势-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经济日趋衰退的欧洲与日本 欧洲与日本的前途(5)

    在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环境方面,日本一直也没什么进步,这本来是引入令人鼓舞的竞争力的最佳方式,而竞争力恰恰又是全球化一贯强调现实要求。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日本的这个经济盲点还是非常顽固。小泉首相的男女平等问题前任首席顾问Mariko Bando把她的国家描述为“性别平等方面的发展中国家”,这绝非夸大其词:同样长的工作时间,日本妇女收入只有男性的一半;尽管日本劳动力萎缩速度世界第一,然而只有不到1/3的日本公司宣称他们的管理与技术岗位会考虑招聘女士。在公共养老领域,日本倒是进行了真正改革——虽然在这个据OECD报告宣称有近40%的国民设法规避薪资税的国家,提高薪资税率相对容易。

一个人坠入深井而无法爬出之时,脱离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坐等别人救援。一提起当代日本,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受世界欢迎的新器件、新设备的商业化生产——复印件、彩电、录像机、随身听——或者更好一些,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日本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Wakatsuki Mikio指出,随着大批制造业移往海外,日本的未来在于机器人、生物技术及纳米技术。本田、索尼与三菱都有关于机器人的重点研发项目,他们对太阳能电池技术也有相当大的兴趣。不过,正如《经济学人》最近指出的那样,近20年来,“日本企业在软件开发、互联网、生物技术及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分量十分有限”,没有出现能与微软、谷歌、亚马逊,甚至苹果公司匹敌的日本企业。

在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的经济劣势经久难改,这些力量比某些重大技术突破产生的积极作用还要强大。庆应大学研究日本全球地位的专家国分良成发现,大部分日本人依然把全球化视为威胁,而不是机遇。这种态度强化了日本对按照全球化要求必须改变的那些制度安排的政治、经济依附程度。由于劳动人口每年减少1%,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努力时断时续,未来10~15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每年只有1%略多,偶尔出现的强劲增长(就像最近这样)与周期性的缓慢发展将会交替发生。在这条发展道路上,由于利率下调,储蓄比例迅速下降,家庭实际财产不断缩水,数以百万计的日本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是停滞不前就是每况愈下。照此下去——很难想象日本如何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到2020年,日本经济陷入衰落确定无疑,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势必日渐式微。

虽然德国、法国、日本全都未能成功适应全球化——某种程度上,英国也是一样——而爱尔兰与韩国却能成功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跃进入世界经济的最上层。无论规模还是广度,这两个国家都不足以产生全球效应,但是,当希腊、匈牙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物色当今时代新的经济楷模之时,他们更可能想到的是爱尔兰与韩国,而不是那些现代经济发展很不成功的大国。

第四章 经济日趋衰退的欧洲与日本 凯尔特之虎(1)

    韩国是过去半个世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小国,而爱尔兰则是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小国。爱尔兰的成功已经吸引了中东欧各国政府与研究机构代表团定期造访,纷纷来此取经。原因显而易见——过去15年来,新兴凯尔特之虎一直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发达国家。1990~1995年,爱尔兰年均经济增长接近5%,1995~2000年,发展加速,年均增长达到10%。即使2000~2005年,爱尔兰的实际年均增长也接近6%,约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超过欧元区国家增速三倍,接近德国增长速度的四倍。20年时间,爱尔兰GDP总值提高了两倍,2003年(有可比数据的最近年份)雇员人均GDP全球最高。爱尔兰也摆脱了欧式失业困扰:1993年以来,尽管国内劳动人口增加了60%以上,失业率反而从极具欧洲特色的近15%下降到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最低水平。《经济学人》这样总结爱尔兰近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15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经济发展很不成功……然而,几年之内,爱尔兰就一跃成为……经济增长足以媲美东亚地区的发达国家典范,而其失业率与通胀率之低惹人羡慕,同时税负极低,公债很少。

几乎可以说,每个爱尔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2000~2005年,爱尔兰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近20%,数倍于美国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法、德两国增长速度的20多倍。到2005年,爱尔兰人均收入高达40 150美元,超过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的人均水平,接近瑞典和美国的收入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爱尔兰不同寻常的独到特色为保证的。爱尔兰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商投资,外资赚取的利润同样计入爱尔兰国民收入当中,其中一大部分回流到美国、英国及欧洲大陆的母公司。如果从国内收入当中扣除外流的巨额外资利润(技术上,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代替标准的GDP),爱尔兰人均收入几乎还是高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不过,要是再考虑到生活成本差异这一因素,爱尔兰对欧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更为明显。不管采用哪种测算指标,爱尔兰都会进入全世界十大富国行列。

爱尔兰能够实现飞速进步,应该归功于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融合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线与最近10年中国的方针政策。类似于亚洲四小龙,经过几十年的大幅社会投入,爱尔兰从本国高峰人口身上收获了经济回报。高峰一代日渐长大之时,爱尔兰政府就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扶持力度,大举修建公共基础设施,针对外商投资实行税务减免,专门采取激励措施,以此创建企业友好型社会环境,以便众多企业日后能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此前几十年间,爱尔兰一直固守保护主义传统,公共投入十分匮乏,在这样一个国家,新的发展路线是以非同寻常的方式登场亮相的——政府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当年的现行政策。1959年,爱尔兰财政部长托马斯·肯·惠特克(Thomas Ken Whitaker)指示进行政策检讨,检讨结果出人意料,惠特克提出大幅削减关税,将公共支出的优先目标从欧洲式的工人保护转向产业、教育及道路投入,扫除税收障碍,改革管制政策,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最近有一个分析报告,把惠特克称为“现代爱尔兰的设计师”,这个说法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第四章 经济日趋衰退的欧洲与日本 凯尔特之虎(2)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其后10年,都柏林(爱尔兰首都——译者注)竟然采纳了惠特克的建议,废止了对外商拥有爱尔兰企业的所有权限制,停止征收出口企业外贸盈利的法人税,单方面降低进口关税,与英国谈判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宣布有意加入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直到1973年,法国最终不再反对英国加入之时,爱尔兰才被欧共体接纳。然而,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大量讲英语的低薪工人——还有减税新政策——开始吸引欧美企业进入,爱尔兰年度经济增长率就已跃升到4%以上。到1970年,已经有350多家外资企业在爱尔兰设立分支机构,因此,爱尔兰最终加入欧共体之后,迅速成为美、英两国工业企业向欧洲转移的低成本目的地。由于二战期间爱尔兰保持中立,因而无法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导致其在欧共体内部相对贫穷,这反而使得爱尔兰不得不集中财力,重点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教育的资金投入。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爱尔兰的新经济战略要真正形成合力,还得假以时日。整个20世纪60年代,爱尔兰经济发展还是高度依靠传统农业,农产品大多出口到英国,尽管大量人口移民国外,国内失业率还是一直居高不下。1965年, OECD关于爱尔兰发展前景的分析报告特别强调了教育问题,爱尔兰政府因此于1967年免除了中学学费,并免费运送所有孩子上学。教育程度随之开始提高,到70年代中期,就业、人口与国民收入全部开始增长,增长速度是半个世纪之前爱尔兰独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爱尔兰大幅提高公共投入,这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政策所见略同;爱尔兰抛弃保护主义,欢迎外企进入,则表现出对后来中国采取的成功政策的先见之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爱尔兰就下决心成为欧洲市场的生产平台,集中精力发展需要高技能、高工资劳动力的高科技产业,特别致力于计算机、医药品与医疗设备的生产。到1975年,美国两大计算机主机制造商阿姆达尔(Amdah)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医疗设备制造商巴克斯医疗器材公司(Baxter Travenol)、医药制造商默沙东(Merck Sharp)和沃纳兰波特(Warner Lambert)全都在爱尔兰建立了新工厂,450多家外资企业为爱尔兰贡献了2/3的工业产出。随着引进的外资企业不断增加,爱尔兰继续扩大公共教育投入,从而储备了大批高技能劳动力。1965~1980年,中等以上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翻了一番,之后20年,高等院校在校人数又翻了一番,35年时间,增加了6倍。

爱尔兰大力投资公共事业,因而赢得了广泛赞誉,受过较好教育的高峰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之时,经济发展创造的大量新增高技能就业机会正在虚位以待,哈佛大学著名人口学者和经济学者大卫·布鲁姆(David Bloom)与大卫·坎宁(David Canning)称之为人口红利。布鲁姆与坎宁研究发现,要想实现持续进步,人口高峰之后必然出现人口低谷,如此一来,国民就业率才能缓慢提高。上世纪80年代,避孕措施最终合法化,人们不再钟情大家庭,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大批妇女外出工作,爱尔兰生育率开始降低。据布鲁姆与坎宁计算,人口因素为爱尔兰贡献了1/3的经济增长——略低于东亚地区。欧洲大国及日本同样获得了人口增长的前期好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之为“奇迹”——但是,因为没有针对全球化的后续改革跟进,这种好处没能持续下去。

第四章 经济日趋衰退的欧洲与日本 凯尔特之虎(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爱尔兰的发展进程差点陷入停顿,直到再次采纳专家建议才又重新开始。在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冲击之下,爱尔兰工人日益增长的工资收入不断缩水,都柏林财政预算再次出现巨额赤字,政府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到80年代前期,通胀与失业回潮,经济增长随之戛然而止。1985年,爱尔兰财政赤字接近GDP的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出警告,爱尔兰将要迎来财政崩溃,货币危机在所难免。比IMF警告更为急切的是个人反应,爱尔兰研究人员与新闻记者注意到,很多精英人士为了个人前途而远走他国,有爱尔兰哈佛大学之称的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毕业生,甚至全部同学选择出国。整个80年代,总计约有200 000万爱尔兰人移居国外,接近全部人口的6%。

值得赞扬的是,爱尔兰认真接受了IMF的警告,迅速压缩财政赤字。1986年,爱尔兰医疗及教育财政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