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讨论大多听起来像在唱高调,譬如先前对于转化使命的讨论。这的确是高调,不过也非常实际。我们认为,人类极为不理性,会根据故事来做推论,以为不管以什么特质来看,自己都是属于排行前10%的佼佼者,需要出人头地和追寻意义等等。尽管如此,管理层的做法通常都没有把这些小缺点和限制纳入考虑。
不过卓越企业的管理层却考虑到了这些要素,不论是出于潜意识还是特地这样做。结果他们的表现更为耀眼,“平凡的”员工更加尽心尽力地报效公司。更重要的是,社会和企业这两个体制创造出人们可以成长、培养自信的环境,而且乐于积极参与公司和社会的事务。至于表现平庸的企业,则几乎正好相反。他们奉行公司规章,没有传奇和逸事可言,对员工大肆限制和控制,而非创造意义和赋予员工冲刺的空间,内部充满各种斗争而不是靠着道德力量来领导,这些公司经常面临失败的考验,而不是胜利的果实。
《追求卓越》 第三部分
管理模糊和矛盾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第四章 管理模糊和矛盾
能够同时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而且思路依然缜密,才是第一流的智慧。
—司科特•;菲茨杰拉德
有些经理人看过我们所谓卓越管理的八大特质后,表示这些特质很有意思,却非不可或缺,不足以解释卓越企业为什么如此成功。在我们看来,这些经理人可是大错特错,他们大多是聪明的商界人士,可是采用的理论基础却已经过时。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的理论不论正确与否,并不容易获得,而且还处于相当早期、混沌的发展阶段。顶尖的理论通常很难理解,也很难运用到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卓越企业的绩效和这八大特质之间的关系。在本章,我们会试着从近年发展的管理理论,说明卓越企业的数据里有何理论上的意义。
不过先让我们暂时回到理性模式的世界。这种旧式的管理理论很直接,没有模糊或是矛盾之处,所以相当吸引人。可是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直接。(有趣的是,有位日本同道批评我们为其客户所准备的报告。他认为其中的说明过于精确、没有任何模糊之处,他的客户会因此感到怀疑。)科学的发展也充斥着各种矛盾,我们发现这点跟管理学理论的世界极为相似。就拿光的研究来说,科学家起先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后来又发现光的动态呈现波状,等这样的观点被采纳,却又出现大量资料证明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不过如果光的确是由粒子组成的,它应该有质量,就不可能以光速移动(光的传输速度的确是光速)。海森堡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可以了解亚原子粒子的位置或质量,但是无法同时掌握这两者。物理学应该是最合乎理性的科学,但物理学家却以“魔力”、“奇怪”、“反物质”和“夸克”之类的名词来形容粒子,让物理学在模糊的透视镜里横冲直撞。
通过比喻(也就是我们曾经接触过、看过或是尝试过的事物)来掌握科学原理,会比较容易理解科学。这也是尼尔斯•;波尔的原子模型会受到欢迎的原因。这套原子模型看起来就像太阳系一样,电子围着核子旋转,就如同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不过,这种论点无法帮助理解原子,因为原子跟太阳系并不太相似。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以军队来作为比喻,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管理的世界。在20世纪,大多数人还是会以军队来比喻管理结构。但要理解比较复杂的事物,这样的比喻就再也行不通—譬如陷入战火的兵团,就算一切明朗还是会有问题。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chester)在《永别了,黑暗》(Good…bye,Darkness)中讲了一个故事。年轻的海军上尉要带领大家突破重围,但是陆战队老兵对这种未经考验的狂热和命令嗤之以鼻。结果年轻的军官独自冲锋陷阵,从此一去不返。所以,任何识途老马都知道,即使在军队中,透彻的军队模式(一个指令一个动作)也不见得可行。我们显然需要更好的管理理论,但是,一开始要有更好的选择并不容易;加深了解之后,可能会变得比较容易。新一波管理思潮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模糊、充满矛盾的世界,就如同科学的世界一般,不过我们还是觉得新的理论比较实用和实际。最重要的是,这些卓越的企业深谙矛盾的管理之道。
说明管理理论进化过程的论述相当多,对我们的研究而言,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斯科特提出的论述是最实用的起点。斯科特把理论发展和管理实务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双向组合,一方是从“封闭”到“开放”,另外一方则是从“理性”到“社会”。现在让我们先看从封闭到开放这一边。这是从机械性的组织思考方式(封闭)到意识形态的思考方式(开放性)。20世纪前60年当中的管理理论并未将环境、竞争、市场或是公司外界的事物纳入考虑,而是以“封闭系统”的观点来看世界。思维核心在于如何充分运用资源,所考虑的范围仅限于公司内部要素。这样的思维与现今的管理思维大相径庭,也较为短视。这种情况一直到1960年才有所改变,当时理论学家开始认识到国际组织动态会受到外界事物的改变,于是将外界力量对组织内部的影响力纳入考虑,随之进入“开放系统”的时代。
斯科特模型的另一面是从“理性”到“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性意味着组织的存在具备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这些目的的确定十分直截了当。譬如,如果你的公司属于采矿业,你的目的应该是如何从目前的矿井以及未来的开采活动中创造最大的获利。如果将之视为既定目标,高层主管需要选择的就仅限于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公司可以做出理性的决定,而且循序发展。至于社会性,则是认识到目标设定的复杂,并且暗示目标的选择并非直截了当或是演绎而来的。(譬如,我们先前假设的矿井业务,“最大化”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怎么衡量“获利”—我们所做的仅限于采矿吗?怎样根据“探勘成功”这么难以捉摸的事情,做出具体的决定?)社会观点认为,确定目标是基于价值的抉择,而不是机械性的抉择。这样的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性的结合、过去的习惯模式,以及其他会影响团体工作的动态,而非明智的思维。
把这两个轴线组合起来后,这四个时期就明确地凸显出来。第一个时期是从1900年到1930年左右,这是“封闭系统—理性行为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理论支持者为韦伯和泰勒。韦伯为德国社会学家,主张依规定行事的官僚制度是最有效率的人类组织形态。美国的泰勒则以时间和动作研究验证韦伯的理论。韦伯—泰勒学派认为,如果可以学会一套规则和技巧,如工作突破、最大控制幅度、权责分配方法,那么管理众人的问题或多或少可以得到解决。
韦伯和泰勒的梦想当然没有实现,封闭系统—理性行为者的时代在1930~1960年为封闭系统—社会行为者所取代。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为埃尔顿•;梅奥、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以及巴纳德和塞尔兹尼克。
梅奥为哈佛商学院临床心理学家,被誉为霍桑实验之父。这些研究工作一开始在许多层面都跟泰勒学派的传统极为相似,只是针对各个产业的保健要素进行直截了当的实验。这些研究主要是在伊利诺伊州瑟赛罗(Circero)西部电气工厂的线路室进行,目的在于测试工作状况对生产力的影响。
四个阶段的理论(1)
四个阶段的理论与代表人物
理性行为者
不过后来一连串的实验结果都相当令人惊讶,对理论背景影响极为深远。我们先前提到的灯光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调亮灯光,生产力上升,调暗灯光,生产力再度上升。结果呢?这些实验持续了10年,结果依然令人惊讶。尽管实验数据本身足以支持各种解读,而且不断还有新的数据产生,但是重点似乎在于,只是对人的关注就能大幅影响生产力。我们对卓越企业所做的研究数据凸显出这个现象。惠普重视员工的团体创新,关注创新的制度(譬如谈论创新、予以推崇)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以矿业公司来说,重视地质学家的公司在探勘方面通常会有很好的业绩。
梅奥和他在哈佛的追随者建立了产业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领域不断地成长,战争接近尾声时,团体培训(group training)以及领导力遴选(leadership selection)等领域开始开花结果。战后的代表人物为麦格雷戈,他的主要贡献为X理论和Y理论。这是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员工天性懒散,需要驱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员工富有创意,应该赋予责任。麦克雷戈的理论横扫学术界,如他在突破性的著作《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里所说的:“本书旨在证实企业的人性面是‘一体的’理论。也就是说,公司的整体特质取决于管理层对掌控人力资源的理论假设。”麦克雷戈反对泰勒学派的理性方式。他批评说,“传统的组织理论里有个普遍的假设”,那就是职权乃管理控制最核心、不可或缺的方法。麦克雷戈表示,实际上,职权是诸多社会影响和控制形态当中的一种,可惜当时的著作文献和实务管理者都把职权视为一种绝对的概念,而不是相对的。
麦克雷戈认为X理论为“大众平庸性的假设”。其前提为:(1)一般人天生就厌恶工作,而且会想尽办法偷懒;(2)需要以处罚加以胁迫、控制、指导、威胁,人们才会付出适当的努力,协助公司实现目标;(3)一般人比较喜欢接受指导,希望躲避责任,野心比较小,最需要的是保障。麦克雷戈认为X理论不是稻草人,而是“对美国各个产业的管理战略都有实质的影响”。
相对地,Y理论的假设为:(1)一般人本身不厌恶工作,会对工作付出脑力和体力,就跟玩乐和休息一样自然;(2)外界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并不是激发员工努力实现公司目标的唯一办法;(3)员工对目标的承诺,取决于公司就其成就所给予的奖励—这类奖励当中,最重要的首当自我满足感,它会直接激发员工努力实现公司的目标;(4)一般人在适当的状况下不但会学习承担责任,还会积极争取权责;(5)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往往都会发挥想象力、直觉和创意,为公司解决问题(这点是我们加上的)。
麦克雷戈的理论和随后发展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管理学人际关系在过去饱受批评。人际关系理论非但无法平衡理性模式,本身还有许多偏颇之处,这也正是该理论分崩离析的原因。假设有家公司奉行T型哦印⒂上露系墓婊⒚裰鞴芾恚约案髦帧敖源蠡断病钡墓ぷ骰肪常庋暮么κ牵喝绻自诳崾背檠蹋靡揖醯貌皇娣铱梢砸蠹撞灰檠蹋滓膊换崛衔沂钦攵运也甓K写笮推笠当父欣诺奈侍狻鼋低ǎ谡饧夜鞠匀欢伎梢杂卸狻N侍馐牵∈虑榈墓低ㄋ淙凰忱墒侵卮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