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人格转移杀人 >

第3部分

人格转移杀人-第3部分

小说: 人格转移杀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瞰,就像是圆形蛋糕被切块一般。
    而人格交换也确实能在三者以上的人类之间成立。计画小组将两者之间的现象称为“筷子(Chopstick)”,三者以上的现象称为“八爪”,以示区别。附带一提,这个称呼是艾克洛博士在日本料理店拿着不惯用的筷子(Chopstick)吃生章鱼(Octopus)切片时想出来的,但这个事实却意外地鲜为人知。
    举例来说,假如人格交换的成立人数为四人,每个人的肉体各以A、B、C、D,而精神各以(a)、(b)、(c)、(d)表示;这么一来,原来的情况是:
    A=(a)
    B=(b)
    C=(c)
    D=(d)
    而人格交换成立后,变为:
    A=(d)
    B=(a)
    C=(b)
    D=(c)
    每当前述的“化装舞会”发生时,又会变为:
    A=(c)
    B=(d)
    C=(a)
    D=(b)
    接着变为:
    A=(b)
    B=(c)
    C=(d)
    D=(a)
    之后一度变回正常状态,接着又以这个顺序重复发生“化装舞会”。这么看来,便可明白“化装舞会”的替换顺序是依次往后递延一位。
    不过,以这四人组为例;过去计画小组一直认为“八爪”的最初“组合”是以乱数进行的,因此无法将特定的受试者转移至A或B身上。
    然而,目前的情况显示,不光是“化装舞会”的顺序,连最初的“组合”似乎都有一定的规则性。博士不得不承认,这确实具有将自己从假期中紧急召回的价值。
    “真的……”戴夫隔着博士的肩膀窥探资料,歪了歪头。“是这样决定‘组合’型态的吗?”
    上头写着:“──综上所述,由萤幕记录判断,可知在进入‘房间’完毕后,至‘隔离墙’发生的短暂时间内,各人所在位置将决定‘组合’之型态。”
    “简直像是开玩笑啊!”博士一面瞪着戴夫,一面勉为其难地点头赞同。“未免太过单纯了……为什么我们一直没发现?”
    “当然啊!谁会想到是靠这种东西来决定的?”
    “这个……”金洁兴奋地抓住艾克洛博士的前臂,一对水蓝色的眼睛闪闪发亮。“和‘第二都市’的功能应该有某些关连吧?这么一来,就代表我们在系统解析上已经前进了一步,对吧?”
    “很抱歉,宾荷斯特小姐。”慌忙之下,博士用了连自己都生厌的无情态度将她的手甩开。“你要相信什么,是你的自由;但我相信这个计画总有一天会失败。说得明白一点,人格交换功能根本不是我们人类所能解析的。”
    “咦?”与其说是吃惊,金洁的表情倒更像发楞。“这话是什么意思?”
    “还能有什么意思?就是说这全是一场闹剧!人要懂得衡量自己的本事,想以科学来阐明肉体与人格分离的现象,根本是异想天开!”
    “您的意思是说,以现代的科学是办不到的?”
    “未来的科学也一样办不到。”
    “这可不一定啊!因为科学是会进步的。”
    “没错。不过啊,宾荷斯特小姐,你究竟是持什么立场?”
    “您的意思是?”
    “我在问你的经历。你的专攻是什么?”
    “精神分析学,目前我正在撰写佛洛伊德的论文。”
    “佛洛伊德信徒啊?”
    “嗯,我想可以这么说,至少比荣格更让我信服。”
    “既然如此,这可糟啦!你显然搞错了自己的立场。你的回答,代表你真的认为能以科学来阐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或加以体系化。”
    “呃……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有什么问题?问题可大了!你回到原点,仔细地想一想。能把人格与肉体加以分离,就代表具备将人格实体化的技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交换人格。听好了,问题就在这里。我来考你一个基本知识,在心理学各派之中,一向处于对立的是哪两个学派?”
    “实体论和……”金洁似乎已能预测自己将如何被驳倒,表情像个快哭出来的小孩:“反应论。”
    “很好,实体论的主要例证是?”
    “认为观念为实体、精神为容器的英国联结心理学。”
    “那反应论呢?”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以及新佛洛伊德派的荷妮和佛洛姆为代表。”
    “不愧是佛洛伊德信徒,对于反应论的具体例证,随口就能举出一堆名字。”
    “那大概是因为……”不知是否出于无法反驳、节节败退的悔恨感,金洁咬紧了嘴唇。“我是‘反应论’派的。”
    “这可有意思了。那么,请你简洁地叙述无法赞同实体论的理由。”
    “因为实体论到头来还是得抬出生理学上的实体。最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心理实体论始祖地位的希波克拉底,他认为人的特质取决于构成人体的液体成分多寡;例如具有忧郁特质的人,是因为体内一种叫做黑胆汁的液体成分较多之故。这种心理实体论,最终会归属到大脑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更极端的甚至有韦尼克的脑功能定位说等。当然,这些学说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错以为能用生理学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灵;因为生理学能解释的部分,其实只有认为人类行动是依特定刺激而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已。换句话说,这种理论只能将人类的自我存在当成单纯的制约反应体,终究无法解释心灵究竟为何物。”
    “换句话说,你的意思是──既然人类的自我无法以实体论来阐释,自然就无法加以科学体系化?”
    “是的。”
    “你不赞同荣格的学说,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吧?”
    “对。荣格认为‘原型(Archetype)’是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中,换句话说,他将潜意识视为实体;这和将性欲称之为生命能量,甚至还实际设计收集容器并测试大气含量的赖希有何不同?”
    “好,所以你否定心理实体论,支持反应论。换句话说,你所持的立场是:‘人类的行动原理应从人际关系上的反应来探求,而自我存在乃是经由复数自我的相互认知才能成立’,对吧?”
    “没错。”
    “那我要请教你,这能称为科学思维吗?”
    “不能。或许算是形而上学的一种,但不是科学。”
    “正是如此。如何?现在不就得到结论了?我们无法以科学方法掌握人格,但在‘第二都市’发生的现象,显然应用了将精神实体化并科学体系化之后所得的技术;只能用形而上学来进行研究的我们,要如何解析这种东西?不管怎么想,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嘛!说穿了,‘第二都市’计画就像是拿着抹布奋力擦拭空气中的脏污一般,只是种牛头不对马嘴的尝试,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不是常说吗?这个计画一定会失败,不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再怎么进步都一样,因为处理的层次根本完全不同。”
    “……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在一旁伺机而动,准备待金洁将被驳倒之际拔刀相助的戴夫,见她竟然毫无反驳之意,似乎有些泄气。“我现在了解博士和宾荷斯特小姐是反应论派的,不过,没人能保证你们的世界观──或该说人类观──才正确,而实体论是错的吧?单凭个人的看法,真的能断定人类绝无法将人格或自我存在加以科学体系化吗?”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戴夫。但是我可以举出一个积极否定实体论的根据来给你听。这个根据就是──人类这种生物,完全不排斥将他人的心灵当成实体看待,却拒绝将自己的心灵当成实体对待。”
    “这话怎么说?”
    “假设你走在路上,有个陌生人突然对着你怒吼;明明没有任何正当理由,他却暴跳如雷,你有什么感觉?”
    “我会很错愕。”
    “你对那个人的感想呢?”
    “应该会觉得他很怪,猜想他或许是个暴躁易怒的人。”
    “那么,现在换个假设。你度过了糟糕透顶的一天,身心俱疲,神经紧绷到极点,昨晚几乎没睡,职场上又尽是不顺心的事。你不但没空吃饭,还和妻子吵架,女儿又和坏朋友流连于声色场所……”
    “我女儿才两岁耶!”
    “都说了是假设嘛!你现在已到达了临界点,眼前又走过了一只黑猫,让你濒临失控边缘。这时候,有个陌生人经过你的眼前,而他又正好长得跟平时对你挑三拣四的上司极为相像。在理智发挥作用前,你的情绪爆发了,对着那个陌生人破口大骂──”
    “我会干这种事吗?”
    “你能断言绝对不会吗?”
    “呃,要是神经衰弱到极点时,就不一定啦……”
    “对了,问题就在这里。看在别人眼中再怎么怪异的行径,也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然而,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却是他人所无法了解的;岂止如此,有时甚至连本人都无法了解。但无论理由为何,刚才被你怒吼的人,肯定会认为你很怪、是个暴躁易怒的人。”
    “您究竟想说什么?”
    “你猜想怒骂自己的人是个暴躁易怒的家伙,认为他对自己怒吼,是出于他人格特质上的问题;换句话说,你采用实体论来加以解释。但另一方面,你会如何评论突然怒骂他人的自己呢?哎呀!我干了件蠢事,但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不巧凑在一起,害我变成那副德行──对于自己的行动,你认为是状况因素使然;换句话说,你采用反应论来加以解释。”
    “您的比喻我明白了。您想说的是,虽然人类以反应论来解释自己的心理状态,却以实体论来解释他人的心理状态,而这正是不合理之处,对吧?”
    “就像刚才宾荷斯特小姐略微提过的一样,我们推论他人心理的眼光,其实比起希波克拉底时代并未进步多少。确实,假如你在现代指着某个发怒的人,说他愤怒的液体成分较多,肯定会被人嘲笑,说你不科学。不过呢,虽然我们不使用‘液体成分’这个字眼,但实际上的水准还是一样,往往用实体论来评断他人的人格。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状况。”
    “虽然如此,我们评断自己的心理时,却又使用反应论?”
    “没错,就连学者也是如此,问题就出在这里。我很想找个心理实体论学家来问问:‘你也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心理吗?你认为自己的心灵也存在着某种固定特质,对于一定的刺激只能做出特定的反应,只是一种制约反应体吗?你真的如此解释自己的自我存在吗?’”
    “说不定有人会回答‘没错’呢!”
    “若是那样倒也无妨,至少始终如一;问题是将他人的心灵尽情客体化、自己的心灵却摆到一边的态度。虽然嘴巴上不说,潜意识里却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容易落入的窠臼。我甚至认为,到头来,实体论只能带来一种弊端,便是给了学者一种名为拟神观点的谬误特权意识──宾荷斯特小姐。”
    “是。”
    “所以我才担心你是否产生了无可挽回的误解。”
    “误解?”
    “外星人究竟存不存在,我不知道;就算这座‘第二都市’真是外星人创造的,那么他们必定拥有与我们层次完全不同的科学能力。本来,人类的自我只能藉由相互认知来确立,只存在于形而上学之中,但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