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成功全集之四形象设计艺术-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都有各种记忆开关,但唯有在打开时,才能使记忆进入脑中。如 果连上班途中设置的邮筒,都未曾按下开关记忆,必要时仍想不起邮筒的位置。虽然不将办公室的工作带回家,这样的想法很有原则,但在家时,也不 应该关掉“工作记忆开关”,同时在公司里也不应关上“生活记忆开关”,才能掌握提升动机的要诀。
古时候的考生靠什么来协助记忆在大学毕业生尚未普遍的时代,根本没有考试补习业的存在,考生也只 能靠查字典或参考书来解答心中的疑惑。其中有一种现象,至今仍被当笑话般供人消遣,就是撕下字典的内容,将希望记住的部分吞进肚子里,就可能确实记住了。 这真不禁令人心生疑问,这愚昧的做法真的有效吗?不过这种做法确实有着两大优点:第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恐惧感。因为那一页已经吞进 肚子里了,如果记不住也没有退路了,所以可说是胁迫自己记忆的方法。另一点就是“划界”的做法,如同写文章划上句点代表的意义。
站在提升动机的“超记忆术”观点,这是合理的想法。关于“恐惧感” 已经在前述中提及,不再赘述。现在来谈谈“划界段落区隔”。
锁定终点记忆,对提升动机面而言,是相当有效的手段。“今天要记住 这些”、“记到这里就可以睡觉了”,这种告一段落的做法,可使明天的动机持续,进而环环相扣。
另外,乐谱中常将音符划分数个小节,也是便于记忆的做法。同理若能 划清界限,自然能使记忆功效大幅提升。
在现今这个时代中,大概不会有人真的把字典吃掉,但若能善用“恐惧 感”、“划界”因素,必能提升记忆动机。
七个以上的记忆对象,要分段后再放入脑部“记忆室”中俗话说:“男子走出家门一步,将受七个敌人环视。”如果不将敌人数 目定为 7 人,改为 5 人、10 人,听起来都没有“七人”了然于心。美国心理学家曾说“七”是个魔术数字。
日本有“7”的句子也不少,7 件工具、7 个光环、7 草、7 福神、似无完 人(意指人至少有 7 种毛病)。
“7”可说是不多不少、恰恰好的数字。
英国经济学家 Juvan 曾将豆子放入盒子里,以测试一个人能算出的数 字。
如果只到“四”,几乎都单凭直觉就能 100%答对,到“五”就开始发 生失误,到“七”的正确率降为 75%,“八”则降至 50%,不过一般在“六”
时,毋一个个数,都还大致能算得出来。
这表示“七”以上的数字,的确有其记忆上的困难。此时若将数字分段, 形成区隔记忆,执行记忆也将轻松许多,这就是所谓的 Chank。例如东京的电话号码有 8 位数,可分为××××、××××两段记忆, 充分利用数字排列,使记忆工作轻松愉快。
在工作中也可将企划书整理成 7 个项目,或在标榜目标、给予训示时, 将重点分为 7 项,以促进他人记忆。
享受记忆恶作剧的乐趣“这种情况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并不确定是否实际经验过,这 叫作 deja vu(法文)。”
虽然是初次遇上的情况,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文称为既视感;而deja vu 无关记忆,乃是错觉的一种。
不过若能以 deja vu 的感觉回忆,生活将变得更有乐趣。例如初恋约会 的公园、电影院,童年时快乐的单一镜头等,都是梦境也无法体会的怀念感 觉。
单靠自我意志唤醒 deja vu 也许不可能,但若想见到旧情人,或是令自 己爱慕的人,或试试这个方法。
多数人都有这种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觉得,“咦!他好像是××??” 仔细一看却发现自己认错人了。
那是因为那个人的印象还留在脑子里,才会在看到类似的对象时,有所 反应。在你认错人的同时,脑中正无意识回想存在脑海中的人,这时动机已 被提升至最高点。
现在,则运用这次的记忆,进行实验邂逅。如果想起旧情人,一早就开 始持续想着有关他的事情,并依次回想他的发型、小动作等,将所有他的相关记忆,一一回想起来,就会感觉,“哇!那不正是××!”
所幸旧情人只会出现几秒钟的时间,一下又恢复为现实生活中的陌生 人。或许有人认为,如此短暂的回忆,不要也罢,但如果真的碰上了,情况或许比幻想更为可悲??。
集中精神以 15 分钟为限学校授课时间,小学是 40、45 分钟,初中、高中是 50 分钟,大学一般 为 90 分钟。当初订定这个时间时,应曾考虑在这时间内可集中精神,才做成如此的规定。不过由现今大学授课时间,改为 45 分钟的情况与日俱增,或许 连大学生都觉得,集中精神 90 分钟是件困难事。
集中力并非持续一定水准,严格说来,可说是不断呈现高低起伏的曲线。 例如开车时间一久,精神会呈浑沌状态,不过必要时精神仍会自然集中。
电视广告时间,以 15 分钟为区隔,也是发现节目内容引起观众关心的时 间,只有 15 分钟所致。收音机则以 2~3 分钟为间隔,绝不超过 10分钟,可 能是耳朵最容易感觉疲倦吧!我上无线广播节目时发现,时间控制多半以 7 分钟为限。
其实电视广告时间的区隔,是以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标准。不过 有些戏剧节目,改以 20 分钟为区隔,不少观众都抱怨这个时间过长。
背英文单词,就必须在短时间之内集中记忆,集中用功一小时之后,就 应进行适度放松。
不妨利用电视广告区隔的做法,“15 分钟集中,3 分钟休憩”,不仅容 易集中注意力,时间分配也更为简明。
休息是提升记忆力的一大要素感觉疲劳就会丧失集中力,记忆力也会降低,这是任何人都有的经验。 目前在学生、上班族之间,报考会计师或专业人员执照蔚然成风。据说有些加班族在就业之后,为了考取执照,还参加补习班,之后再回公司上班,这 不禁令人担心起睡眠是否充足的问题。
站在提升记忆力的观点上,这种做法真令人不敢苟同。因为在疲劳或挫 折感累积时,信息将难以顺利接收,这就是前文提及的负荷过剩环境状态。
读者或许认为:“既然是超记忆术,就应该在任何状况下都适用。”但 没有足够的休息,记忆力是绝对无法提高的,如果不能休息,只好购买“睡眠时可提升记忆的机器”吧! 不过这里所指的休息,不单只是身体方面,还包括心理、精神面的休息;也就是松懈脑筋,什么事都不想。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中,什么事都不 想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唯一可能采取的做法,就是在电车上,无意识望着窗外飞逝而过的景物。虽说窗外的景物也会带来信息,但比起车厢内的杂志广告,更能使精神获得休息。如果可以闭上眼睛,打个盹是最好的方 式。但闭上眼睛时,耳朵常会下意识集中精神,以努力取得外来信息。
也有不少人将车厢当作书房。事实上,在车厢内闭目养神,是提升记忆 力的理想办法。
善用记忆机制对于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记忆或许可说是左右人生的关键。要判断 记忆的存在价值,必须记忆者确实记住,能否做到这点,对于个人的工作、人际关系都有极大的影响。
正在阅读本书的你,想必正是深明这个道理,才会读到这里。现在你对 于记忆时应掌握的重点,应该有了初步概念。现在我们来谈谈记忆机制。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天必须阅读种类众多的书籍,因此拥有书籍的数目 也相当庞大,虽说不可能完全记住书放置的位置,但只要是一年必须使用二三次的书,我多半能记住是放在书架的哪个位置。连我自己都未曾想过是如 何记住,这极可能是排练效果(Rehearsal)。因每年必须有二三次的反复动作,已在身体上留下记忆。
另一种可能,是把书放回书架时,形成整理书架的插曲。例如将同一大 小的书排放整齐,或是将同系统的资料一同排放,无意间形成插曲记忆。即使是封面颜色、书本大小等,都成为记忆留在脑海中。
既然如此,这方法应该也能活用于提升记忆才对。 身为外务员,最令人头痛的,就是无法将名片与本人相对照,为此烦恼的人应不在少数。在展示会中,必须与众多客户交换名片,能够留下印象的 实在太少了。但也毋需轻言放弃,只需下意识添加一些技巧,就可自然提升 记忆力。
最具效果的做法,是在拿到名片当时,立即使用名片上的名字称呼对方。 即使时间短暂,也能留下些许记忆,如果能继续保存在记忆中最好。
当然也能反过来,使自己让对方留下记忆,刻意使对方叫自己名字,才 能使对方留下印象。
身为外务员,使对方记住自己,要比自己记住对方重要多了。而挨家挨 户进行访谈的营业员,交涉的人又以不特定多数为对象,不记得对方的名字,或许因此大出洋相,假若对方还记住了你的名字,那真是让人羞愧得无地自 容。
前述提及的记忆动机,不是让自己记忆为主题,而是尽可能使对方记忆。 提到记忆,总让人觉得一切都必须记忆。但是因为时间、场合的不同,使对方留下印象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也曾发生记不住他人的情形,最头痛的是那个人仍记得我,并且与我 交谈,这常让我感到不知所措。我通常在事后查阅名片薄时发现,我对那人既无兴趣也无印象。但他记住我,显示我是具备某种兴趣的对象,才会在会 面后对我留下印象。
就我而言,以姓名称呼的时候,要比称呼头衔的时候多,因此容易使人 留下印象。在经理、课长等头衔称呼大行其道的上班族世界中,以称呼“经理”的时候居多,要留下印象更是难上加难。
记忆机制绝不单纯,如果有能轻易依赖的记忆术,效果也不如预期般理 想。在进行记忆工作之前,应先理解何谓记忆,再经由各个角度思索记忆力用法,可说是提升记忆力的唯一方法。 其实只要理解何谓记忆,就不会因无法记忆而伤脑筋了。
记性好就是脑筋好吗有许多人对自己的记忆力毫无自信,心想:“我在学校的成绩并不好, 尤其一提到背书就头痛。”或许也有人在想:“在学校的成绩不差,但最近总觉得脑筋转不过来,现实中的许多事物真让人失去信心。”
究竟记忆力与头脑好坏有无关系? 结论是有的。脑部思考有着两种模式,一是“集中性思考”,另一种是“扩散怪不性思考”。而一般“集中性思考”出色者,记忆力较佳。 所谓“集中性思考”,简单的说就是“取得答案的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找寻解答的能力。一般认为“脑筋好”的人,多半是擅长集中性思考者。 会让人感觉记忆极佳,正是因为懂得针对现有的正确知识用功,才能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智力测验与集中性思考有关,但集中性思考也与遗传基因有关,在生活 周围应可见到不少事例。例如医生的儿子也是医生,明星大学毕业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