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索罗斯一生-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由相信,我们的感性认识和期望是,或者至少可能是,错误的。
尽管人的不确定性最初影响的是参与者本身,但它对社会科学的含义要深远得
多。我所能解释的最好的办法是引用波普的科学方法论。这是一个极简明而优美的
设计,包括三个要素和三项运作。三个要素是:科学原理,以及运用这些原理的初
始和最终条件状况。三项运作是:预测,解释,和验证 (prediction; explanation
and testing)。当科学原理与初始条件相结合时产生预测。当原理与最终条件相结
合时则产生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预测和解释是对称的和可互逆的。剩下来的
是验证,即将预测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根据波普的理论,科学原理是假设性的,不能被证实正确(verified),但可以
通过检验被证明是错误(falsified)。这一科学方法成功的关键,是它可借助独特的
观察检验结论的普遍有效性。一个失败的验证即足以证明一个理论的错误,但是不
论多少肯定的例子都不足以证实一个论断普遍有效。
这对科学如何可以既是经验主义的又是理性的这一难以驾驭的难题,提出了有
效的解决办法。根据波普的方法,这是经验主义的,因为我们通过观察预测断言是
否真实,对我们的理论进行检验;而它又是理性的,因为我们观察时使用的是归纳
逻辑法。波普放弃了归纳逻辑,改为依靠检验。他认为,未被证实为错误的概括性
结论,并不能证明就是科学的。波普强调检验在科学方法中的核心作用,并宣称科
学原理仅是暂时有效,可以重新检验,以此为批判性的思维树立了强有力的范例。
这样,波普模式的三个显著特征是,预测与解释之间是对称的,证实正确和验明为
误之间是不对称的,而位于中心的是检验。检验可以允许科学发展,改进和创新。
波普的模式在自然现象的研究上运用得很好,但是人的不确定性破坏了其模式
极好的简明和优美。预测中的不确定因素破坏了与解释之间的对称,而且使检验的
中心作用受到威胁。初始和最终条件是应该包括还是应该剔除参与者的思维?这个
问题很重要,因为检验要求这些条件能够重复。如果将参与者的思维包括进来,则
很难观察初始和最终的条件状况,因为参与者的看法只能从他们的表述或行动中推
论。如果不包括,最初和最终的条件状况则无法成为独特的观察,因为同样的客观
情况可以与许多看法非常不同的参与者有关联。这两种情况都无法对概论的普遍性
做适当的检验。这些困难不排斥社会科学家提出有价值的概论(generalization),
但概论很可能无法达到波普模式的要求,也无法与物理学定律的预断力相比。
社会科学家们感到很难接受这一结论。经济学家尤其会感受到西格蒙。佛洛伊德
称之为“物理学的羡慕”(physics envy) 的苦恼。
曾经已有一些尝试,试图通过创造或假定参与者的思维与实际情况之间的某种
固定的关系,以消除因人的不确定性原则引起的困难。卡尔。马克思说过,意识形态
的上层建筑是由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们甚至尚
未意识到的驱动力和情结决定的。尽管如波普指出的,它们不能通过检验被证明是
否是错误的,但两者均断言其理论的科学性。
远远超过一切的最令人感叹不已的尝试是经济学的理论。它从一开始就假设
认知是完美无缺的,当这个假设结果站不住脚时,又有越来越多的曲扭来维护行为
是理性的这一虚构(fiction)。其结果使经济学得出了一种理性预期的理论,认为人
们对未来有一种单一的最好的看法,这一看法符合未来的情况,而且最终所有的市
场参与者都将围绕这个观点汇集到一起。这一假定是荒谬的,但又是人们所需要的,
以便使经济学理论能有如同牛顿物理学定律那样的模式。
有趣的是,卡尔。波普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他们著名的
经济学通讯中都认识到,社会科学不能得出像物理学那样的结果。哈耶克猛烈抨击
了机械地、不加鉴别地适用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他称之为科学主义。波普在其撰
写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中阐明,历史不能由普遍适用的科学规律来决定。
尽管如此,波普还是提出了他的“统一方法论”(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method),意思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判断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哈耶克则成
了芝加哥经济学院的鼓吹者,那里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发源地。但在我看来,人的
不确定性的含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根本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
的方法,而且必须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经济学的理论不应该被期待可以找出普遍
适用的规律,并可以被反过来用于解释和预测历史事件。我的论点是,盲目地模仿
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和社会现象的曲解。社会科学通过模
仿自然科学所得到的结果,无法与物理学相比。
我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划分如此分明的界限有些顾虑。这种极端的两
元性一般在现实中找不到,是我们为了能大致搞清楚否则将非常容易混淆的现实而
提出来的。的确是,当有理由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出鲜明的区分时,有一些
其它学科,如生物学和研究动物世界的学科,则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居中地位。
但是我不得不放弃顾虑而承认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两元性,因为社会科学还有第
二重困难,即除了自然科学所没有的人的不确定性外,社会理论本身还具有相关反
射性。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发现的不确定性原则对量子力学粒子的行为没
有丝毫影响;但是社会科学,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还是相关反射
理论,对其涉及的主体可以有所影响。也就是说,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则对科学的
方法没有干扰,而社会科学的相关反射理论对科学的方法有干扰。当社会科学可以
被用来积极改变事物的状况时,为什么要把社会科学消极地局限在社会现象的研究
上?正如我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指出的,炼金士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试图用
咒语改变原金属的性质;而他们应该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成功的金融市场上。
社会科学怎样才能被保护而不受这种干扰?我建议一个简单的处方对策:承认
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两元性。这可确保社会学理论以自己的价值被判断,而不是虚假
地与自然科学进行类似的对比而被评判。我这样提出,是要将其作为保护科学方法
的一种常规做法,而不是要贬低社会科学。这一常规做法对社会科学可能获得的成
就不设任何限制,相反,可将社会科学从盲目模仿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并保护它
不受错误标准的评判,以此打开新的前景。正是以这种精神,明天我将提出我对金
融市场的解释。
很抱歉我在罕见的抽象天国里花了这么多时间,下一讲保证回到地球上来。
谢谢。
第二讲
金融市场
在这一讲中,我将把第一讲中介绍的几个概念,易误性、相关反射性、和人
的不定性原则,适用于金融市场。请打起精神做好准备,我要把一生的经验浓缩在
这一个讲座里。
金融市场是检验我在上一讲里阐述的抽象理念的一个极好的实验室。事态的
发展过程在这里比多数其他领域更容易观察。许多事实是定量的,数据也有很好的
记录和保存。检验的机会在于,我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有效市场假定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直接冲突,而这一假定是迄今金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假定论宣称,市场趋于均衡,偏离会随意发生,而且可归因于外来的震动。如果这
个理论是正确的,那我的就是错误的,反之也一样。
我先讲一下将我的理念架构运用于金融市场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市场价
格总是曲扭其内在的基本因素或基数 (underlying fundamentals)。曲扭的程度范围从
微不足道到十分重大。这与有效市场假定论针锋相对,假定论认为市场价格准确地
反映所有存在的信息。
第二,金融市场不是仅单纯消极地反映内在现实,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够
影响 其所应该反映的所谓基数。行为经济学忽略了这一点。它只注重于相关反射过
程的一半:即对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 (mispricing);而没有论及错误定价对基数的影
响。
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对所谓基数的影响可以有若干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杠
杆运作 (use of leverage) – 包括债务杠杆和资产杠杆。各种形式的反馈机制会给人以
市场经常是正确的印象,但是这种机制的运作与主导总体模式所说的很不相同。我
认为,金融市场有办法将基数进行改变,改变了的结果可能使市场价格与内在基数
更相符。这与宣称市场总是准确地反映现实,并自然趋向均衡的有效市场假定论形
成鲜明对比。
我的这两个论点集中说明了金融市场所具有的相关环形反射的特征
(feedback loops)。我在第一讲中描述了两种反馈,消极的和积极的。消极反馈是自
我纠正 (self…correcting); 积极反馈是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这样,消极反馈可
引发导向均衡的趋势,而积极反馈可造成能动的不均衡。积极反馈环更有意思,因
为可以在市场价格和内在基数上都引起大的移动。一个完整运转的积极反馈环起初
是向某一方向自我强化,但终于会达到极点或逆转点,此后它则向相反的方向自我
强化。但是积极反馈的过程不一定能走完;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被消极反馈终止。
我根据这个思路研究出了 暴涨…暴跌过程 (boom…bust process),或称泡沫现象的
理论。每个泡沫现象都有两个组成部分: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和对这个趋势的
错误理解。当趋势与错误理解积极地彼此强化时就引发了暴涨…暴跌的过程。这一过
程会在发展中受到消极反馈的检验。如果趋势强到能从检验中幸存,趋势和错误观
念则会进一步相互强化。最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差的太远,致使人们被迫认识
到错误观念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黄昏朦胧期,怀疑增长,更多的人失去信心,但
是主导的趋势由于惰性仍在维持。像花旗集团(Citigroup)前首脑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 说的: “只要还有音乐,就要起来跳舞。我们还在继续跳。” 最后终于到
了趋势的逆转点,然后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
现在再讲一下1987 年我最初提出这个理论时举过的例子,即60 年代末大型
联合企业的激增暴涨:潜在趋势的标志是每股收益(earnings…per…share); 与此趋势相
关的预期是股票价格(stock prices) 。联合企业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提高自己的每股收
益。预期膨胀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水平,但最终现实无法跟上预期。经过一段黄昏期
后,价格趋势出现逆转,所有过去被掩盖的问题都爆发出来,收益崩盘。那时一个
大联合企业奥格登公司(Ogden Corporation) 的总裁告诉我说,没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