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让我搞不明白的是,理科毕业生受伪《厚黑学》玩弄尚且可以理解,而事实上在大学里必修李宗吾《厚黑学》的文科毕业生,怎么也同样对伪《厚黑学》趋之若鹜,同样受伪《厚黑学》所玩弄?他们的心眼哪儿去了?真可谓“黑色幽默”了。
二、多个心眼“咬”别人(2)
以上我通过“咬”自己和“咬”别人两个小话题,阐述了我对“咬文嚼字”重要性的基本认识。现在将我的观点作以下简要的小结:
其一,随着网络语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不成规范和永远也不可能被规范的生癖词藻以酷词、时髦词、方言词、新鲜词的名义,开始大举入侵我们规范的汉语体系,也给我们的正常对话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这种现象,没心眼的人跟着狂热地瞎起哄,有心眼的人知道怎样尊重自己的母语规范,在混乱中仍能冷眼静观,不入俗流。
其二,尊重自己的母语的最基本素养是尊重规范汉语语式和汉语用词。这就需要在平常说话或做文章中必须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先能“咬”好自己,再用规范“咬”别人。因为提升汉语能力和规范汉语水平,并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整个华夏子孙语言门面的事。中国人在世界上的礼仪表现力不在于有多少人能讲外国话,而在于我们是不是人人都把我们自己的母语讲得正,讲得准,讲得让世人听得懂!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关于心眼与机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细想起来,人在很多时候吃的亏,其因并不是他的综合能力不如人,而是忽视了平凡生活中应多个心眼。平凡这些看似平常的心眼,你忽视了的,也正是心眼比你多的人最容易钻你空子的,反过来,如果别人忽视了,你多了心眼了,你不就掌握主动了吗?
多一个心眼其实并不是什么超凡的事,有心眼是生活,没心眼也是生活,只不过有心眼的人会活得比没心眼的人更从容,更自信,更平安,更踏实,如此而已。从这个意义讲,如果你原来对心眼的重要性尚未引起重视,那么从现在起,就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修练。
诸位别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在这里教大家多出个超凡的心眼来与人斗,或者为了算计什么人。我在《雄辩韬略》中说过:“中国人胜在心眼,败也在心眼。”借此,我把我的意思引伸一下:中国人并不乏谋略能力,而是解构和运用谋略的心术、心理、心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人的命运的不同。在这其中,“心”是人的内心本体,而“术”“理”“境”倚于“心”,又相互作用,彼此暗合——这就是超凡心眼的发端。心术指导了心眼的走向,心理影响了心眼的大小,心境左右了心眼的作用。
所谓多一个超凡的心眼,并不是没有是非原则的心眼,而是应该由端正的心术、平和的心理、良好的心境支持下的心眼,而不是纯机会主义的那种非正当的钻人空子的“小人计”心眼。我设立本“讲”,意旨十分明确:超凡的心眼寓于平凡中,缺乏超凡的心眼,就跟不上平凡,多个超凡的心眼,就是多点适应平凡的能力。
以下我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建言。
一、以和为贵的心眼
“以和为贵”也叫“和为贵”,《论语·学而》载,孔子的晚年弟子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气为先,和气是最可贵的礼节,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照同此。
想必大家在中学时期都读过《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讲述的是赵国举兵之事,但从另一个侧面,又展示了蔺相如的礼让胸怀,他为了社稷之安,三次礼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第一次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到一个小苏区视察,因为忘了带通行证,被“红樱枪”们当作敌人的“探子”给“捕获”了,事后“红樱枪”遭到了区长的批评,毛泽东却反以十分平和的态度表扬了“红樱枪”具有很高的革命警觉性。
世事无常,妨碍不了有常的人心。不是吗?纵览古今,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在无常的世事中多一个“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处事心眼。相比之下,心眼狭小,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口沫横飞,大动肝火者俯拾皆是,更有因胸襟狭窄而妒人之才、嫉人之能、排人之论、挤人之议、讥人之误、讽人之缺者,别说要求他们“以和为贵”,若是不在人背后动着怎样捅人刀子的心眼,我看就算是一种“德”了。
当然,我这说的是一种走极端的人,那么不走极端,你是不是就称得上以和为贵了呢?我看未必。
打比方如一个团队,以和为贵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当然是大家都以大局为重,放下私人的恩恩怨怨,开诚布公,这样大家才能和和气气,团结一致搞事业。这就要求你平日里要多一个待人以宽、律己以严的心眼,以团队利益的意识始终贯串其中。
“以和为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又构成了人与人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人与自然的和等新的人文精神。对于这些,虽然不一定要你天天苛求自己,但你必须多这么一个自觉的心眼,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自觉的习惯。缺乏这种心眼,就事论事地讲以和为贵,就会使以和为贵的内质“失真”。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和朋友同事关系都处得很好,我们该是以和为贵了吧?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我们未尝不可多个心眼看看,平日与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是谁?当然是自己的邻里。古人说得好:“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只有千年邻居,没有千年兄弟。”如果邻里的关系都处不好,又何谈“以和为贵”地与更多的人和睦相处呢?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到北京不久,和朋友一起在西城区玉廊园合租了一套房子,房东的母亲住在二楼,我住在她的楼下。她性情特别古怪,天天都绷着一张瓜条脸看着我们,好像我们不是租房的,是小偷。不仅如此,她还很喜欢用摔门的形式关门,每一次关门都好像是在警告我们:“你们住的房子是我儿子的,我儿子的就是我的,别以为交了房租就可以住我楼下了。”而且她向来也不与邻居往来,垃圾从来都是扔在门口,别人替她代扔好像是应该的。
后来我和房东提意见,正巧老太婆听到了,你说她冲出来说了一句什么?“你心里没鬼,还怕别人把你当贼?”我当时心里想,亏你是个老人,要是年青人,今儿要不和你动起手来,我撞墙去!老子说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一个老人,持着这等“不和”心态处世待人,若能长命那就怪。
还有一种值得提醒的是以和为贵对待陌生人。这是很多对陌生人有着本能抵触心理的人最容易疏忽的也是最容易犯忌的。请多个心眼想想,假若北风吹袭路人,会使人更紧紧地裹住衣服,那么为什么大雪一场,陌生人也会互相搀扶?前者是心态让人疏远了距离,后者也是心态让人拉近了距离。有“和”的心态,即使在雪地,即使是互不相识者,彼此也能体悟到温暖的阳光啊。
2005年底,北京726路公交车上,女售票员与一位刚14岁的女孩因为过站补票问题斗起了口角,接着双方互不相让,发生了肢体冲突,女孩当场晕倒,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这个事例听起来悚目惊心,我觉得更悚目惊心的倒是事例以外许多看不见的那个心理暗角:俩人素不相识,谁让谁呀!
人类历史是人创造的。有顺应大自然规律的“天和”,也就有文明礼让的“人和”。“和”则生财,三人一心,黄土变成金。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以和为贵”的境界呢?
一是要造就博大的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当然了,这种锻炼,绝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在自己的心中植入“和”的心眼。
二是凡事养成静心的习惯,静心就是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有时你的礼让,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小利益上的损失,但你多长个心眼想想,你就会找到比失去的更多的那一部分。
三是既倡导“以和为贵”,但也不是稀里糊涂的没心没肺的毫无原则的“和”,郑板桥画竹画出了“难得糊涂”的“先觉”,是先觉吗?绝不是!其实那就是“无为无不为”的翻版。意思是凡事要讲原则,尤其是“以和为贵”,贵在何处?贵在“准则”二字啊!如果无原则的为“和”而“和”,我们也会与过去“人折腾人”的年代一样带来创痛,也会走火入魔!
二、抛砖引玉的心眼
“抛砖引玉”是一个比喻,按字面解释,即抛出砖头,引来玉石之意。比如我在几年前写的《快意大颠覆》中开了个无厘头玩笑:“我已经把砖头扔了很多出去了,谁有玉石,快快给我回扔过来!”这种玩笑听起来再平凡不过,其实也就是对成语的一种传统消解,并无悖论之意。真正的抛砖引玉,应该指用低价值或量小的事物做诱饵,引出相对价值高的或量大的事物来。这个成语中的“砖”和“玉”是物质,关键是“引”起作用。“引”是思想,是智慧,更是计策。
抛砖引玉的初衷无疑是向他人取经,但他的“经”并不是都乐意奉献的,在这种情形下,心眼多的人就会想尽办法“以己之砖引人之玉”。比如开讨论会,有些领导就擅长将一些难解的问题故意卖出一些破绽,让大家提出修正的方法,以期达到广众博采的目的。
诸位可能都知道“二战”期间盟军与德军海战的事,一开始时盟军的海军屡屡遭到德国潜艇的重创,后来,盟军施个了个巧计,将纳粹的潜艇专家雷恩捕获。殊料雷恩不但是个只讲科学不讲政治的“怪物”,而且对自己的主子十分忠诚,盟军对他采用各种的审讯方式,都没让他开口讲出潜艇制造的技术。这让盟军束手无策。
后来,盟军的审训官在分析雷恩的性格中发现,雷恩是一个对学术极为专注的专家,他容不得任何的错误从他的眼前溜走,主审官得知雷恩的这种性格后,就多了个心眼:想了一个“能让雷恩开口”的“抛砖引玉”的计谋。
于是盟军安排了一个教授给学生讲潜艇制造课的场景,在关键之处,那位教授故意把一些关键的数据讲得漏洞百出,这时候雷恩正好被带着路过教室门口,雷恩一听教室里在讲课,两只耳朵便竖了起来,当他听到教授讲的数据出现犯错误时,一把推开押解他的士兵,不顾一切地闯入教室,抢过教鞭,冲着教授咆哮道:“你这是误人子弟!”接着他就开始言传身教,把教授的错误一一纠正过来,应该这样那样……
结果雷恩果然中了主审官巧施的“抛砖引玉”计,把制造潜艇的绝密数据通过这堂非同寻常的课,公诸于盟军,给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创造了机会。
当然,这是说大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