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是怎样炼成的_ansi-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对待职业上,他就应该以职业所需的职业个性取代原始个性,让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要求相一致,艺人有艺人的职业个性,工程师有工程师的职业个性,经理人有经理人的职业个性,他不应该把与职业不相符合的个性因素带到工作中去。而成为一个职业机器人的标志就是学会改变和磨砺自己的个性。
做一个有创造力的职业机器人
做一个职业机器人意味着更加职业化、专业化,这也是中层白领脱颖而出的有效策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担负着企业执行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高层决策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靠他们最准确、最有效地实施,同时他们还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时刻监督任务进展和完成的效果。中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胜任他们担负的角色,并在企业的运行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进而取得其职业领域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层白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与其在职业领域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有意思的是,目前职业市场对中层白领的选择要求,很大程度上除了原有专业资质和相关经验要求外还有对其职业化程度的理解,通常这种评价方式都将在面试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来。
点评:
每个职业人都会有一个必然的人生轨迹:自然人—职业人—职业生涯的三个历程!自然人更强调自我愿景、随心所欲、情商原始,而职业要求给人格塑型,因此进入职业人里程的时候,个性被压制,是一个痛苦黑暗的时期,而最终职业生涯时期的到来就是在痛苦并快乐着的时候获得。
仅仅成为一个机器人也会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向高层管理发展的必然瓶颈。因为,仅仅只是不折不扣地完成既定的任务,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作为高层决策者的要求。足够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判断和决断能力、风险承担及预见能力才是作为以策略管理为核心工作职责的企业高层经理人的必备条件。而在高度专业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个人风格,由职业个性回归个人个性,由个人对专业的领悟而后创造性的运用才能成为中层管理人员突破发展瓶颈和高层管理人制胜的关键。
二、资格与资质——炼成白领的导火线
看过职场众生相,再来细看他们的职业资质。
别小看资格与资质的区别,一字之差,对职业发展的作用有着很大的不同。
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无法晋升,遭遇职业的七年之痒。与之相反,工作经验在5年左右的人中,有近五成人可以顺利进入企业高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如此巨大的反差,本书将通过实际案例剖析其中奥秘。
区分“资格”与“资质”,撑起杆来跳更远
案例:
Mike今年31岁,工商企业管理本科毕业,有着7年的市场管理工作经验。他对日化市场有很好的敏感度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曾经在南方一家颇有名气的企业做市场部经理,三年时间内将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从排名第三位拉到第一位。但企业文化过于呆板,他觉得受到压抑。正好一家猎头公司为另一家快速消费品外企挖掘人才,他在猎头的帮助下顺利入职。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人性化。他很快适应并融入进去,在这里,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沟通效率都非常高,让他感觉轻松、满意,最重要的是他的薪水也增长了近一倍。但是,Mike在这家单位工作快两年了,他的职位一直没变,这是最让他不如意的地方。他不是没有争取过,上司对他的工作也十分肯定,且不说,他带的团队的业绩一直保持领先,按照“风水轮流转”的规则,轮也该轮到他了,事实上他的职位一直是雷打不动的。这一点,最让他想不通。为此,他开始寻找一些跳槽的机会,也试着投递了一些简历,让他十分尴尬的是,基本没有十分理想的职位。本来有一个CEO职位,但在双方沟通之后,却不了了之。Mike不明白到底是哪方面的原因束缚了他的发展。最让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些比他年轻的人,有了高学历拿了一个什么证书就可以做到更高的职位。他有7年丰富的市场经验,这是他最具竞争力的地方,怎么就不能晋升,不能跳高?
案例关键词:
个人与企业文化不符、成绩显著、丰富的经验、无法升迁
Mike的困惑在30岁左右的职业人中非常普遍,一般他们都有6、7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此时他们的职业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无法突破瓶颈。
为什么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会成为职业发展的“赘肉”,成为跳高的“累赘”。这和人们的认识完全不同,很多人都以为,随着职业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的丰富,更容易晋升,更容易跳上高位。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自己跳来跳去,都在同一级别上转悠,更有甚者,由于跳槽策略问题,很多人越跳越不如从前,令人无比懊恼。像Mike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其中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根据职业顾问多年私人职业规划经验,对个人生涯发展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职场中人跳槽支招。
“你有什么资格”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有没有资格做到这个职位?”,其实这句话包含很多意思,有时候做一个职位,不但要看你有没有资格,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资质,资格和资质是这句话两个重要的内涵。
所谓资格,通俗的说是你有没有做过,知不知道这一工作的流程,有没有经验。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验,首先是让别人知道你可以做,然后是你可以做好,这样你才算是具备了申请这一职位的资格。
所谓资质,就是说你懂得其中的理论,知道更高明的办法,但你不一定做过。说明资质最好的证明是你有相关的证书,或者你拥有更高的学历。
资质规律VS资格规律
对研究型和专家型工作,低端职位中,企业更看重你的资质,你需要有相关学历和资质证书,这是此类人才进入该职位的一个门槛。而进入高端岗位刚好相反,你的经验和资格是被看重的。
低端职位中管理型工作一般看资格,看你是否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同样,进入高端岗位,管理型工作看资质,看你是否具有这方面的理论以及深入的知识。
根据Mike的情况分析,他虽然有过市场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而且做到相当的职位,但也到达了一个职业发展的瓶颈——他无法进一步晋升。他可能不明白,那些年轻人,做了几年,有了一些工作经验,拿了一个什么证书就可以晋升,进入企业高级管理阶层。其实,他是没有搞明白资格与资质的关系。他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市场经验,完全有能力胜任更高层的职位,但是就像我们进入一个行业是有门槛的,进入企业核心管理职位也是有“门槛”的。通过对整个职业经历的分析,Mike开始攻读某管理学院的MBA课程。三个月后,他仍在学习的过程中,投递出去的简历就有了回馈。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点评:
职场竞争不仅需要我们有漂亮的外表——资质(各种各样的专业证明),同时还需要我们有能沉得住气的资格(专业阅历和经验),资质型人才往往因为认识事物的水平确实缺少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所有白领的发展都会遇到该类问题,而所幸的是凡是遇到该类问题的人士都希望得到发展和突破,而不是仅仅为谋生糊口找饭碗的。
事业发展总有几个突破性的关口,就像从量到质的突破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职业发展也如是,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没有突破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方法和方向是否对头了。进入高位,可能一步登天,也可能一步踩空,但是,只要掌握一些关键的规律,借“势”撑竿,就可以轻松跳上高位。
如何加强“资格”与“资质”的助燃力
知道了资格与资质的区别还不够,怎样将它转化为职场前进的动力,才是最值得你关心的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手中的证书一大堆,实战经验也很丰富,在公司的表现也是兢兢业业,但是,公司的红包就没有轮到过自己的手中,想晋升更是无望?这样的事实一定让你感到很郁闷。想跳槽,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又舍不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怕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怎么办?
案例:
选择合适的培训让领子变白
Tom最近很烦。公司连续两三次的人事调整都没轮到自己,包括一些出国机会也都没自己的份。按理说,凭实力公司里没几个人可与Tom比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他是搞财务工作,各种财务方面大大小小的证书可以拿出一堆来。不仅如此,为了今后更大的发展,他还特意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个企业管理的自学考试,并且在去年下半年通过了所有考试。为了了解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每个周末去听课,考了个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证书。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有了更多的知识并没有如预料中的得到更多的提升。他实在弄不懂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烦恼了很长时间。
案例关键词:
人事调整、拥有很多证书、没有提升
Tom的知识结构其实很好,但他也学了很多短期内几乎用不到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有很多培训对他现实工作岗位的提升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可想而知,如果把学那些暂时用不着的东西的时间用来学习对他更有需要的内容的话,他将会发展得更快。
经过深入分析及综合评估发现,Tom的沟通能力,确切地说,是当众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与他的职业层次相比,差得很远。据他自己叙说,每当开会的时候,其实他有很多话要说,对某些问题,他也有些自己独特的看法,可是就是说不出来,甚至有时候表现的像是不想说的样子。很显然,在这些经理级人物的会议上,他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这使得老板及同事也很难充分认识到他的价值,更别说他在别的方面能表现得多好了。
充分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后,建议他参加一些当众表达方面培训的短期课程,并让其多加练习。据后来的反映,公司同事对他的看法在参加训练后的短短三个月内有了明显的改善。据说三月份派往香港总部学习的人员名单中也已经有了他的名字。
点评:
职业发展与培训提升向来是相辅相成的,培训太多太少都无助职业的发展,只有选择合适的培训才能帮你在职场上快速提升。有些人有了MBA以后未必能行。读了硕士后反而浪费了时间,而有的人唯独缺少MBA的资格证。知识的有效性是资格的关键,当中包括:时间性、周期性和准确性。
职场修炼,充电你选对了吗?
伴随着职场竞争的压力,很多职业人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充电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根据可锐职业竞争力的调查显示,高达42%的职业人充电后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效用。职业人需要认清自己的问题,是否充电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困境。
案例:
Justin从某名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顺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