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别人的帮助或者援助,要做到中庸,也就是恰到好处,关键是及时,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
一个有钱人对爱因斯坦抱怨:“谁都不喜欢我,他们说我太自私小气。可是我的遗嘱上已经写好,要把我所有的财产捐给一家慈善机构。”
爱因斯坦说:“也许有个牛和猪的故事,可以给你一点启示。有一头猪到牛那里,对牛抱怨:‘别人总是说你很友善,这点倒也没错,因为你给他们牛奶。可是他们从我身上带走的东西更多啊,他们得到的香肠、火腿、肉不都是我的吗?连我的猪蹄子都拿去炖了!可是,谁都不喜欢我,对人来说,我就是一只让人讨厌的猪!怎么会这样呢?’牛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就给予他们了。’”
爱因斯坦说的这个寓言故事的用意很清楚,给予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大家都送的时候,有你没有都显示不出你的帮助重要,而在对方危难时送他,他就会感激你。经常听到人说:“在困难中得到了你的帮助,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古人说:“一饭之恩必报。”为什么要报?没有这餐饭,饥饿者可能就没命了,一饭之恩就是活命之恩。《水浒传》上宋江为什么得人缘,那么多英雄好汉都尊敬他、服他管,还不是他善于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人,以致人们称他为“及时雨宋江”?
所以为人处世,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要有与他人同甘共苦、心里装着他人冷暖的情感;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做扶危解困的“及时雨”。
做人的互助原理是:你在关键的时刻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重要时候助你一臂。初看起来这似乎是等价交换,然而,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孤独一人打拼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因此,高明的为人技巧就是急人之难,解人于倒悬之中。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不少厂家因此被迫停产,濒临倒闭。在这个关涉许多企业命运的时刻,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风口浪尖。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结束了。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20磅配额以原价转让给需求量较大的厂家。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李嘉诚因而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帮助时要让对方乐于接受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
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帮助别人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你对他人的帮助与向朋友付出,对方乐于接受才是最好的帮助和有效的付出。
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并且是推销员的人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过去了几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商人听了,尴尬地笑了笑。
向一个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对方感到伤了自尊。帮助一个人,要体现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时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你的帮助是多余的。
不能让好意变成“坏心”。有两个女中学生看见一个孤独的盲人邻居很可怜,想为他做点好事。有一天,她们发现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绳子下,还没来得及晾晒。她们想做“无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晒。可是当她们刚晾好衣服的时候,看见盲人走过来了,一个女生脱口而出:“瞎子来了。”说罢两个人就要离开,可是盲人已经听到了女生的说话声。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不在盆里,第一判断是几个女孩把它藏了起来,他顿感自己受到了她们欺负和羞辱,就破口大骂起来。这件事被其他邻居知道了,也以为两个女生欺负了盲人。两个女生的父母听到这件事,就批评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女生感到很委屈,她们并没有欺负盲人,而是真心帮助他。
这两个女生做好事帮助人,结果反而搞得双方都不痛快。如果她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直接对盲人说:“我来帮您晾衣服吧。”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帮人惹祸”的事。
与人相处忘掉人我之异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论语》
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识广的人向知识浅的人求教。有学问的就像无学问,知识充实的就像虚无的,受到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说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充实的境界,好像是虚无一样;别人侵犯凌辱,也不去与其计较。他所修炼的就是这种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心别念,忘掉人我之异,然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地步。这个朋友,指的是颜渊,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来勉励教导学生,使他们对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体验,不至于枉生一世。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学习上保持着谦逊态度,“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其“犯而不校”表现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忍让的精神。
曾子夸奖他的朋友,目的是教诲他的弟子,为人要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如此就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君子。
凡是有才气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自满而不肯向人请教。而中庸处世智慧的人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问题,所以喜欢向人请教。诸葛亮之所以成功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得益于“集思广益”,他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以能问于不能”。
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这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
对曾子的话还有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无论哪一种解释,对我们都有教益,都有用处……就会不自负,而虚心向学,人人可做老师。
适时适地地满足对方的欲望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不使之膨胀,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人做这一步,差不多能得中庸处世之道了。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小利,与人合作几块钱的利都不愿让,一失小利都慌乱不安,而对对方的付出却漠然不知,结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世的人,其缺点暴露无遗。对此,有人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掌握了对方爱小利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施之以小利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有种人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公关者明白这一点,于是精到细致地观察,使利用对方的技巧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自从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