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银行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不变,则回报率曲线就呈水平
状;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则回报率曲线向上倾斜;如果预期未来
短期利率下降,则回报率曲线向下倾斜。
预期假说的缺陷是,无法对为什么利率曲线几乎总是向上倾斜的原因作
出解释。
(二)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相互之间是完全独立、彼此分
割的。由于投资者只对一种期限的债券具有强烈的偏好,而对其他期限债
券却并非如此,所以,不同期限的债券根本不是替代品,持有一种期限债
券的预期回报率对另一种债券的需求没有任何影响,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
仅由该种债券的供求所决定。
根据市场分割理论,回报率曲线的不同形状是由与不同到期日债券相联
系的供求差异所造成的。由于投资者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债券,
则对长期债券的需求相对于短期债券而言较少,因此长期债券价格较低,
利率较高,回报率曲线向上倾斜。
市场分割理论的缺陷: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总是趋于一起波动。
也无法解释短期利率较低时回报率曲线向上倾斜,短期利率较高时回报率
曲线向下倾斜。
(三)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该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债券利率与长
期债券到期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长期债券随供求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性升水。
该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投资者对不同期
限的债券可以有偏好。只有向其支付正值的流动性升水,使他
们能够获得更高一点的预期回报率时,他们才愿意购买非偏好
期限的债券。
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预期假说和市场分割理
论的特点,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关利率的诸多事实作出了合理
的解释。
? 六、利率的风险结构
? 违约风险
? 流动性
? 税收
第四节 我国利率体制及其改革
一、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2年。
实行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一切利率都由国家计划制定,
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第二阶段:1982年至今
实行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制度。
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思路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一般分三步走:
首先,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保持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然后,完善利率浮动机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
最后,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
(1)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的利率信号形成。
(2)根据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3)推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5)优先放开外币利率的管制。
(6)简化利率种类,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
思考题
1。简述IS…LM模型。
2。你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应该如何走?
本章小结
1。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包括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求关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国际利率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汇率、借贷期限、借贷风险等。
2。利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经济:储蓄、投资、平衡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等。
3。古典利率理论把利息看成是等待或延期消费的报酬,认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且利率具有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功能。
4。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把利息看成是一定时间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因而把利率看成是一种纯粹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货币现象。可贷资金理论从可贷资金的供求来讨论利率的决定。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是将利率看作是由债券的供求决定的。IS…LM模型从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全面均衡来分析利率的决定机制。以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为代表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对不同期限的利率变动趋势作了解释。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通胀问题的研究也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的定义和衡量通货膨胀,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全面地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将是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主要内容。被长期忽视的通货紧缩近几年也成为一个倍受世界关注的经济问题,如何科学的界定通货紧缩的定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本章第三、第四节里,我们将予以简要介绍。
第一节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逐渐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得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得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的。其计算公式为:
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有以下三种:
(1)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2)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表现
(一) 需求拉上论
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在凯恩斯看来,所谓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过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2。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弗里德曼指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如果货币数量与产量以同一比率增长,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时,就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与凯恩斯的理论相比,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二)成本推进论
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及得率等)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三)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者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由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共同作用,物价沿着ABCDE呈螺旋式上升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通货膨胀是在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可分为以下几种:
1.需求结构转移型通货膨胀。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3.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者认为有四大要素决定着一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1)组成整个经济的两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2)各部门的货币工资以同一比率增长;(3)对不同部门的产品的需求有着不同的价格弱性和收人弹性,即对生产率水平较低部门的产品的需求有着较小的价格弹性和较大的收入弹性;(4)工资与物价存在着向下的刚性。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一)促进论
(1)在通货膨胀中,政府作为最大的债务人可以减轻一定的债务负担。
(2)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
(3)通货膨胀通常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促退论
(1)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持有货币会遭受购买力下降的损失。
(2)在持续性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严惩破坏。
(3)许多国家实行累计税。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将因为名义收入的提高而承担较高的税赋,这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4)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一定时间,企业和居民便会产生预期,造成物价与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并可能导致经济的崩溃。
(三)中性论
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从而使通货膨胀各种疚的作用就相互抵消,因此通货膨胀对产出、对经济增长既不会促进,也不会损害。
二、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
第一阶段,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第二阶段,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后的近十年中。长期中,人们会不断调整其预期通货膨胀率,使之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从而不管通货膨胀水平有多高,与之相对应的失业率都只是自然失业率。
第三阶段,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3年以来,西方大多数发达国有都出现了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
三、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再分配的影响
一般来讲,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任何有固定支付合同的双方如果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出理性预期,那么支付双方之间就会发生这种财富和收的再分配;如果双方能对通货膨胀作出理性预期,那么这种再分配就不再存在。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影响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的现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经济衰退。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①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②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③经济全面衰退。
二、通货紧缩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通货紧缩会增加货币购买力,因此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会推迟购买,增加储蓄,以等待将业更低的价格出现。这样通货紧缩使个人消费支出受到抑制,同时也造成商业活动的萎缩。
(二)通货紧缩对银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