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格林斯潘回忆录中文版 >

第1部分

格林斯潘回忆录中文版-第1部分

小说: 格林斯潘回忆录中文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林斯潘回忆录中文版 
    格林斯潘在2007年底推出具有自传性和学术性的回忆录《动荡年代:勇闯新世界》。回忆录内容,大家都能在网上看到一鳞半爪,但是不能得窥全豹:格氏的经济思想从何而来?其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哪些是不痛不痒的泛泛而谈,哪些是对症下药的紧要偏方?世界经济、金融、货币政策、各大市场(股市、债市、汇市和包括能源和金属在内的各种期货市场)到底是什么现状?社会保障和收入差异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这些将如何影响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向?作为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真正制定者和推动者,他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有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味道?在回忆录中,他详细论及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经济改革性质,和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主流宣传大不相同。这也是此回忆录不能在我们大陆及时出版的真正原因。有关方面担心看了他的回忆录,会引起思想混乱,导致社会动荡。但是,真的会引起思想混乱,导致社会问题吗?凭什么,这书有的人能看,而大多数人不能看?同为中国人,凭什么台湾人、香港人能看,而我们大陆人反倒不能看了?我们可以“被”思考,也习惯于“被”思考,但是,谁为我们的投资行为负最终责任?普通投资者需要的恰恰是和平的稳定的发展的投资环境,只有特殊投资者(比如军火商)才惟恐天下不乱。我相信看这本回忆录的人,一定是热爱和平、希望中国繁荣富强的人,一定是理性看待历史事件、展望美好未来的人,一定是关切投资行为、投资回报和投资方向的人。
   至于阅读方法因人而异,并不强求一律。但是,对这本书,最好不要一目十行地看完了事,而要通过反复阅读,建立起一个确切而坚实的参考点,形成融合自身感悟的经济思想和投资理念,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尤其要警惕的是,格林斯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他更是一名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政客。他很清楚,自已出回忆录,不仅美国人民会看,全世界的人都会抢着去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投资者。他是不会放过发挥影响力的绝好机会的。他并不象他自称的那样长持“伴奏者心理”,更不是“众目睽睽之下,手足无措”的人,事实上,他非常爱显摆,只是显摆得比较巧妙而已,以至于成为华盛顿政坛不倒翁。比如:他一方面对他的朋友和合作者大加赞赏,一方面又轻点一笔:“象保罗·奥尼尔这样对赤字问题口无遮拦的人,在政府里是吃不开的。”最后提及这个由格林斯潘本人力荐、名叫保罗·奥尼尔的美国前财长黯然辞职,而俩人共同拟就的政策草案未能付诸实施,除了国会那帮“目光短浅,一心迎合选民”的议员们之外,似乎要怪这个不会做“传声筒”的“朋友”了。读者自然就领会到他老人家的“高明”之处,洞悉“美联式”或“格林斯潘式”发言原来另有玄机,而非仅限于“艺术地引导市场”。又比如:他为什么“直言”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难道真的仅仅是发表对布什政府的不满而博眼球吗?非也!在本书第24章,格林斯潘花了大量幅篇章讲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及前景,但却对替代性能源或再生性能源所言甚少。他这是以“遗憾”的措辞,“在政治上方便地”告诉美国选民要支持伊战。又比如:关于某些国际经济议题,他为什么要反复鼓噪、喋喋不休?全球化是谁的全球化?新经济是谁的新经济?讲这些东西的前提在哪里?我们不要轻易被他所忽悠。当然,除了这一点可能是多余的提醒之外,衷心希望朋友们能通过阅读此书获得全新视野和相当高度的视点,为投资理财和企业决策带来新变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书目录:
   00 引言
   01 都市少年
   02 经济学人成才之路
   03 经济和政治对对碰
   04 平头百姓
   05 黑色星期一
   06 柏林墙之倒
   07 我与克林顿
   08 非理性繁荣
   09 千禧年高烧
   10 逆旅之始
   11 国家有难
   12 经济增长之道
   13 资本主义模式
   14 中国何去何从
   15 老虎和大象
   16 俄罗斯剧变
   17 拉美国家和民粹主义
   18 经常帐户和债务
   19 全球化与监管
   20 “谜团”
   21 教育和收入差异
   22 退休潮涌 计将安出?
   23 公司治理
   24 能源紧张 长期之痛
   25 预言
  引言
  2001年9月11日下午,我参加完在瑞士举行的国际银行家例会,搭乘瑞士航空128次航班飞返华盛顿。正当我在座舱内踱步的时候,护送我出行海外的卫士长鲍勃•;爱格牛在过道里把我拦下了。鲍勃是前秘密特工,为人友善但话语不多。此刻,他看上去神情严峻。“主席先生,”他低声说道,“机长要在前头见您。两架飞机撞了世贸中心。”我一定满脸疑狐,因为他加了句“我不是在开玩笑。”
  驾驶舱内,机长神色惶然。他告诉我们刚刚发生一桩针对我国的可怕攻击——有几架民航飞机遭到劫持,其中两架撞进世贸中心,一架撞上五角大楼,还有一架下落不明。他所知道的就这些了,他用略带口音的英语说道。我们要飞回苏黎士,但他不会向其他乘客广播真实原因。
  “我们非返航不可吗?”我问道,“可以降落在加拿大吗?”他说不可以,他接到的命令是折返苏黎士。
  我返回座位,机长则发布广播说空中交通管制要求我们飞回苏黎士。座位上的电话立刻就被打爆,我无法和地面取得联系。那个周末和我同在瑞士的美联储同事们,都已经上了别的航班。我没有办法了解事态进展,无计可施,只好在接下来的三个半小时里东想西想。我望向窗外,随身携带的工作、成堆的备忘录和经济报告,统统被我丢在包中不理:这些袭击会不会是一个更大阴谋的序幕呢?
     
  我最先牵挂的是我的妻子安德莉娅,她是NBC电视台驻华盛顿的首席外事记者。令人宽慰的是她人不在纽约(译者注:NBC电视台总部在纽约),而且当天她也没有计划采访五角大楼。我想她应该在华盛顿城中的NBC分台里,正忙碌着报道新闻。所以我不用太担心,我安慰自已……但是,万一她在最后关头,临时前往五角大楼采访某位将军呢?
  我担心美联储的同事们,他们和家人都安全吗?美联储职员一定正忙着应对危机。此次袭击——自珍珠港事件以来首次发生在美国本土——将陷国家于混乱,我需要凝神思考的问题是:经济会因此元气大伤吗?
  显然,种种经济危机呼之欲出。最坏的情形便是金融系统崩溃,我想这倒不太可能发生。美联储管理的电子支付系统每日调度的资金和证券高达4万亿美元,在美国所有银行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大多数银行间互相转账。
  我们向来认为:如果存心破坏美国经济,只要搞掉电子支付系统就可以了。银行将不得不回到低效率的资金实物转移,而商业将局限于物物交换和欠据欠条。全国经济活动水平将会一落千丈。
  在冷战期间,美联储为金融系统赖以运行的通信和计算机设施建立了庞大的备用系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打击。我们有花样繁多的安全措施,比如,把某个美联储银行的数据备份在数百英里外的另一家美联储银行里,或者某个遥远的地方。万一发生核攻击,我们可以启动备用系统并在无核辐射区迅速运行。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弗格森将在当天启用的正是这样一个备用系统。我相信他和我们同事定会采取必要手段来保证世界美元体系继续运行。
  然而,虽有可能,但我并不认为劫机者矢志摧毁金融系统实体。这更有可能是一次反对资本主义美国的象征性暴力活动,就象早在8年前世贸中心车库里的炸弹事件一样。真正令我担心的是由这类攻击所带来的恐慌——特别是还有攻击将不断袭来的情形之下。象我们这样复杂的经济体里,劳动分工环环相扣,人们必须不停地互相交换产品和服务,没了商品交换,所有家庭都得完蛋。如果人们退出日常经济活动——投资者狂抛股票,商人远离交易,老百姓呆在家里害怕去购物中心遭遇自杀炸弹——就会出现滚雪球效应。此种心理将导致大众恐慌和经济衰退。象我们正在经受的这种惊骇是可以引起经济活动偃旗息鼓大幅萎缩的。祸不单行,诚非虚言。
   飞机远在空中尚未落地,我就已认定世界要发生我还不能说清道明的变化。我们美国人从冷战后十年来怀揣着的良好自我感觉已然破灭。
   我们终于在当时时间晚上8点半——美国时间刚刚过午后抵达苏黎士。瑞士银行官员接我下飞机,拥着我进入候机厅的贵宾室。他们表示可以为我播放世贸双塔倒塌以及五角大楼起火的录像,我谢绝了。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世贸中心附近工作,那里有我的朋友和熟人。我揣测伤亡人数是惊人的,其中一定有我认识的人。我不想看到毁灭,我只想要一部打得通的电话。
   我终于在晚上9点钟之前几分钟打通安德莉娅的手机,听到她的声音,我大松一口气。我们彼此确认对方安然无恙之后,她说她得赶紧挂机:她正在值班,马上要接着播报当天事件的最新消息。我说:“快跟我说说那边的情况吧。”
   她当时一只耳朵贴着手机,另一只耳朵里戴着耳塞,身在纽约的特别事件制片人在里面几乎喊起来了:“安德莉娅,汤姆·布洛考要和你连线了!你准备好了吗?”她只来得及崩出半句“听着!”说时迟,那时快,她把开着的手机放在大腿上,对着摄像机开始播报。就在那当儿,我一字不差地听到了全国人民听到的直播新闻——失踪的美国航空93号航班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
   然后,我才打通电话,联系上正在美联储的罗杰·弗格森。我们把危机处置预案快速地过了一遍,不出我所料,一切都在他的良好掌控之中。此时,所有飞往美国的民航班机都已停飞,于是,我打电话给白宫办公室主任安迪·卡德,请求提供返回华盛顿的交通工具。末了,我在私人保镖护卫下,返回酒店睡会儿觉,同时等待指示。   
   黎明时分,我再次登机,这一回坐到一架美国空军KC…10加油机的驾驶舱内。机组人员往常飞行于大西洋上空给各种飞机加油。舱内气氛凝重。“您怎么也想不到,”机长说,“听!”我把耳朵靠近头戴式耳机,但除了静电声外什么也没有听到。“正常情况下,大西洋上空充满无线电通话,”他解释道,“现在的静默极其怪异。”显然,机外什么人也没有。
   当我们飞临东海岸进入合众国神圣领空的时候,两架F…16战斗机飞过来为我们护航。机长获准飞越曼哈顿南端上空——原先世贸双塔所在地已是烟雾腾腾的废墟。数十年来,我的办公地点离那里不过数个街区而已。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一天天眼看着世贸双塔拔地而起。如今,从3万5千英尺俯瞰,它们那冒烟的残骸成了纽约最醒目的地标。
   当天下午,我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穿过路障重重的街道,驱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