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顺市场心理+战术上逆市场心理-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术上逆市场心理
投机获利的方法论-从不确定性和随机概念谈起
看完《成事在天》这本书时,有一个感觉,觉得作者把“不确定”的事件当作完全随机的事件来对待似乎有问题。这样做有时候可行,有时候不行,有时候可能是错误的。
纯粹的随机仅存在于数学定义上,现实中不存在那样完美的随机。就好像“极限”这样的概念,现实中可以无限逼近,但决不可能达到。当然一个是收敛,一个是发散,有所不同。纯粹随机的定义是没有边界的。就像宇宙一样,你想像他有多大就有多大。其不确定性的广度和深度趋于无穷。而现实中的“不确定”是有边界的,它并不等同于完全随机。现实中人们常常用“随机模型”的方法来处理许多具有随机特征的不确定事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取其近似值。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定义域的范围内它可以被当作随机事件来处理,超出这个范围误差就会增大直至产生错误的结论。 人们常说,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才导致投机方法和一般自然领域内人们所习惯的科学方法有很大不同。科学方法论所主张的严密和精确,在投机方法中不但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过分追求还会成为成功的障碍。投机领域充满了辩证法。成功的投机者离不开辨证思维的大智慧。在这里,模糊是美,缺陷是美,简单是美。在利润上追求极限,在技巧上追求完美则恰恰不是美。它与美的真实背道而驰。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证明,市场价格的波动既有随机的成分又不是完全随机的。否则投机者的成功就注定是偶然现象。投机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完全没有价值。投机方法论重要的也是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相对确定的东西,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识别出大致的范围。这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范围,边界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方法的适应性就成为投机方法论的精华和关键。投机方法的原理其生命力最深厚的基础存在于适应市场趋势的能力之中。长期稳定的获利方法的基本思路,不在于技术上的 “高,精,尖”,而在于其方法对市场变化高度的适应能力。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遵循这个思路向深处挖掘,才有希望发展出不尽完美但却简单实用的解决办法。有人说好的交易方法就是找出价格的确定性,然后不断地向价格的不确定性要地盘。这是一个不错的比喻。 随机漫步理论否认市场价格波动的确定性成分(尽管这种成分可能不占太大的比例),过分的扩大了这种随机性的范围,以致把它看作是完全随机的东西。其立论的基础是投资人总体在智慧和人性上的理想化和理性化。它认为买卖双方同样智慧同样理性,对信息的占有同样有效同样充分。而现实中这一假设常常不成立。由于它完全忽视了市场的人为操作因素;看不见市场中人经常发生非理性化的投资行为的一面,理论上有明显的缺陷。当市场在疯狂情绪的推动下呈现高度的非随机性波动时,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和严格的风险控制手段,往往会因疏忽和意外产生巨大的损失。以个人所接触到的有限资料来看,近十几年来用它指导交易的多是一些从事套利和对冲的基金,它们往往拥有相对完善的信息渠道和操作模型。对于个人小资金的投机操作还没有看到太多成功的范例。 而趋势论的理念则是建立在“人性不变”的基础之上。人性本质上的不可改变,导致万千市场中人总体上的非理性行为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市场价格相对于其价值的背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种背离就产生波动,这样的波动永远也不会停止。波动停止,就意味着市场走向消亡,而趋势也就不会存在了。波动不停,则趋势必存。这就是“顺势而为”方法论立论的基础。 说到“顺势而为”,很多人关注的是趋势的判断。实际操作中的难点不在于趋势的判断。确定了时间框架之后,趋势判断的方法可以简单到几乎不用技巧。如果你不是新手,你一定接触过若干识别趋势的方法。一定知道“均线法则”,“趋势线法则”,“123法则”或“2 B 法则”等等。如果考虑能量,上述法则还有若干变种。长阳所售的经典中,并不缺少这类详细而具体的描述。这不是什么秘密。判断趋势只是一门基础课程,过分沉迷于此则难以晋级,指望从中找到“圣杯”更无可能。进阶的难点在于将传统的大众化的趋势概念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和突破。当你的思路更上一个台阶之后,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价格波动的本质,领会顺势而为的意义。不仅如此,你还会对趋势的产生,发展,和终结过程中的不确定部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会一头扎进“百战百胜”的泥坑里不能自拔,不会再去奢望找一个万古不变,永远获利的“圣杯”。你会在“不确定”的范围内去寻找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在方法的适应性上下功夫。建立起总体概率上的优势,做到有的放矢。这时再看那些五花八门的投机理论就很容易悟出自己的道道,不至于轻易就掉入陷阱或被人忽悠。 任何技术分析理论,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既非万能也决非无用。关键是你怎么用,用来干什么。例如波浪理论用得好就很有用,个人以为其精华在于识别和捕捉第三浪。其它的部分是趋势论的主观预测的衍生物。搞得复杂化和神秘化,看起来很完美但实用价值不大。还有那个“混沌操作法”,除去书中大量的自我吹嘘和廉价转卖之外,作者自己的有用的东西不多。仅有的一点被庄周捡去,放进他自己的操作方法中,谓之“杠杆操作法”。于是就“混沌”起来,火了一阵子。“杠杆操作法”就是一套简单的趋势判别配合一个头寸调整来实现“控制风险,滚动利润”,常常也有不错的获利能力。但进一步的努力在于适应性方面的提高。此乃个人之见。 高风险市场的操作,都必须有完善的系统化的头寸管理和风险控制。但趋势方法论的优势在于总体上收益和风险比率(大R)的适应能力。注意:不是大 R 概念本身,而是大 R 方法的适应能力。这种良好的适应性建立在牢固的人性不变的基础之上成为顺势而为操作方法最深厚最广阔的生命力源泉。因而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成功的范例。长阳最近翻译出版的《Trend Following》这本书就收集了历史上不少依靠趋势获利的成功人士的故事。作者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和剖析。信奉顺势而为理念的交易者可以一看。 每个人对顺势而为思路的理解和操作都不会相同,但获利的基本原理不会有大的改变。如果能够在系统的框架内解决对不同市场不同品种不同状态下的波动适应性问题,无疑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相对长效的获利工具问题。个人这几年所走过的期货投机之路,略去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对投机方法的探索和进阶有如下几点认为很值得关注: 首先声明:这是个性化的思路,既非唯一正确,更不是万应灵药。另类方法一样可以很好用。 1。 把对盈亏概率的理解提高到数学期望,无疑可以拓宽获利的思路,不再被局限在片面追求高胜率的方法上。“峣峣者易缺,皭皭者易污”, 过高的胜率往往很短暂。不易保持其稳定性和适应性。 2。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交易方案的适应性。把不同时期不同市场不同品种处于不适应期时的困扰降至最小。 3。 广义趋势论的思路显著提高了同一交易品种处于不同的波动状态下的适应能力。遵循“截短亏损,让利润滚动起来”的原则,亏损单一定是短线,而盈利的单子则尽可能培养成中线甚至做成长线。 这三点概括了本人对系统交易方法的研究并结合实战的心得体会,每一点都有丰富的内容和实战的代价。不要忽视对传统的大众化的趋势理念在认识上进行扩展和深化的努力。不要放弃对那些所谓“人人皆知”理念的深入思考,轻易地认为自己“懂了”。保持开放的思路而又不是人云亦云,对一些公认经典的理念,下功夫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将有重要的意义。它也许就扫平了你在实战应用方面的障碍。 投机方法论接下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操作者与工具的相互适应和内在融合。这个话题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且不会有终极的解决方案。一套理论上有效的方法只有依靠长期的交易实践才能完善,才能逐步与你的个性磨合并最终成为你的交易习惯。思路的拓宽,理念的深化为培养赢家的心理优势提供了过河的桥或船,但过河毕竟是你个人的事,任何人任何书任何好的方法和思路都无法代替你个人的实践。易经不行,佛经也不行,所谓的“混沌”就更不行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吧,只要你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在交易,只要你还没有永远离开市场,你的投机操作过程中内在的矛盾和从突就不可避免。这是由“人性总体上不变”的道理所决定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借助于桥或船,让自己尽可能地避免那些非理性化的操作,在人和工具的配合下尽可能地离开大众的总体平均值,远点,再远点。
自从有了资本市场,人类就多了一个无形而残酷的争夺利益的战场,各种关于如何在这个战场作战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正统的如学院派、基本分析派和技术分析派,边缘的如混沌理论、星象理论、周易八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尊重并也曾沉湎于这些理论,但作为一个市场实战交易者,现在我更看重对市场语言本身的解读与感悟。 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湎于资本市场?难道全部是受金钱的诱惑?不!潜意识地陶醉于人类“赌性”本能也是很多人滞留于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追求刺激、惧怕无聊、盲目自信、屡败屡战等“赌性”特征是人性使然,而几乎天天波动的“日间杂波”确也提供了很多貌似可以“行动”可以“赢利”的机会,于是,受制于本能的赌性,很多交易人只是将自己的精力和热忱放在希望能够迅速获利的侥幸心理上,对真正冷静地观察市场,对如何建立能够确保自己稳定赢利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投资心理反而关注不多,并往往频繁地情绪性地交易而很难耐心地等待“进退有据”的入场和出场时机。难怪交易大师威廉姆斯说:“我对交易的艺术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最近一两笔交易本身的兴趣”。 华尔街的大炒家杰西·利物莫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则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市场中赌博是迟早要破产的”。多年前,就已经把这句话贴在自己用于交易的电脑上! 在市场,我们碰到最多的问题是诸如“能涨到哪里去”或“能跌到哪里去”此类的疑问,这些问题或许是不经意地提出的谈资,或许是认真地求索的课题,却常常在实实在在地强化着我们的一些思维,即:市场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如何预测或猜测的未来?现实生活中乐此不疲地探询这类问题的人也如过江之鲫,我们就常常听到有人为某次对市场正确的猜测而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