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txt-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地人听了,觉得很在理;见李晓华很实在,便点头说:
“一言为定。”
于是,这个临时的一家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屠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的饮料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些日子,李晓华感到心情非常好,好似新生儿似的。他对什么都感兴趣,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新生儿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如果是晴天,四周的一切就辉煌灿烂;如果是雨天,空气就特别新鲜清爽。这甜蜜的清晨时光,他喜欢它,因为它与白天的其余时间显然不同,它不那么熙熙攘攘、忙乱操劳和烦扰。在这个时光,他不愿意想任何事情,心境又宁静又平和。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先是平平静静,一会儿从水天相接处绽开一朵朵白花,越开越快,越开越密,转眼间整个海洋卷起千万堆雪浪。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都会苏醒,一切有志之士都会加入到这市场经济领域的大潮中来尝试。就像这海洋的浪花一样,当卷起千万堆雪花时,中国的经济就开始振兴了!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秋风乍起,北方寒冷,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溪径,准备将冷饮机卖掉。
有的朋友不解地问:
“这台美国冷饮机,跟印钞票似的,怎么能卖掉?”
李晓华说:
“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一百台。现代人的商品意识都很强。”
朋友们半信半疑。
当地的合作伙伴听说李晓华的冷饮机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晓华说:
“我愿出一万元买下。”
精明而又实在的李晓华说:
“咱们是合作伙伴,怎能挣你的钱呢?原价转让给你吧。”
果然,第二年,北戴河海滨展开了冷饮大战,而这台冷饮机也成了昨日黄花。
这年冬天,满怀喜悦的李晓华漫步街头,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长期处于极左禁烟中、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正给商务活动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据说当年河北省仅此一家,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块钱一张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
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在有意无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这时他已经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了。
“101”在日本的代理商
一九八四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在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
但他仍要进取。他不甘心当“大款”,他要当大亨。
据有关文章记述,他去日本学经商,是得到了一位高人指点。这位高人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这两代人也许有缘分吧,几乎无话不说,终于成了忘年之交。有一天,两人促膝畅谈,老宋问:
“你已经决定要做生意是不是?”
李晓华点头说:
“是。”
宋学进说:
“那好。你听我说,我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旧社会当过店员,新社会当过营业员,在西单商场当过经理,又在一商局当副局长。在做生意上,我是前辈,你是晚辈。那么我告诉你:要学做生意,先得学做人。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道德修养非常好的人,这点是肯定的。做商人可不能只满足几十万元的生意,要做就要做大生意……”
李晓华更加点头说:
“是的。”
老宋继续说道:
“你现在的文化水平太浅了。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宋学进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晓华茅塞顿开。
一九八五年底,年已三十四岁的李晓华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他一面在东京国际学院学习,一面在中华料理店涮盘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学习日本的经营之道。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
“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
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
有关文章这样有趣地记述道:
数日后,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门前来了位中年汉子,他走到门房前打听道:
“我想买‘101’,在哪里办手续?”
门卫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二天,这汉子又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被门卫放进去了。他找到销售科,一个办事员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接待人员仍然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三天,一辆当时京城尚不多见的新款式奔驰280直驶进“101”厂大门:“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慕名来访。”
于是,西装革履的李晓华被礼貌地让进会客室。谈不多时,李晓华了解到“101”厂职工上下班和领导公务活动有缺少交通汽车的困难时,便说:
“贵厂有此困难,鄙人愿意帮助解决。”
负责人谦虚地说:
“不敢当,不敢当。”
李晓华果断地说:
“只要贵厂在一个月后供应我‘101’,我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
协议达成了,交货日期定在一个月后。
而就在此后一月之间,在日本、香港等地,“101毛发再生精”在各种媒体“爆炒”下,名声大振,价格一路上涨……
交接日的前一天,李晓华又冒了出来。他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打电话,问:
“明天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明天的事?”对方半天才反应过来说,“一切正常。按原计划办。”
第二天上午,一辆崭新的尼桑大客车紧随李晓华的奔驰280开进“101”,总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负责接待的人高兴地说:
“李先生绝对够朋友!”
从此,李晓华便与“101”结成好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李晓华说:
“在我成为千万富翁的同时,我也缔造了一批百万富翁。很多留学生穷困潦倒,眼看混不下去了,‘101’使他们挺过来并发达起来。”
有人问李晓华:
“你赠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汽车,而人家不给你‘101’代理权怎么办?”
李晓华满有把握地说:
“我相信: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你疯狂打广告,而等你拿到‘101’时,‘101’已经不值钱了,怎么办?”
李晓华说:
“只要给我两个月时间,我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差,就够了。”
事实证明了李晓华的眼光与胆略!
有人眼红了!匿名信写到安全局检举说:
“李晓华要把发明‘101’的赵章光劫持到国外!”
李晓华尚不知所以然,他发现自己的“大哥大”开始被窃听,汽车开始被跟踪……种种迹象表明要遇麻烦。于是,李晓华便决定:
“回日本吧。”
但他的车子刚刚到飞机场,便被三辆车“品”字型围住了
机场被扣以后,一天一夜,事情总算被安全局弄清楚了。原来是眼红的人在造谣。
李晓华顺利地到了日本。
经过多次艰苦的交涉,终于取得“101”毛发再生精在海外的经销代理权。在他的策划下。“101”成了日本红极一时的极品。一年以后,李晓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的李晓华在日本已经小有名气了,当地传媒称他为商界华人中的佼佼者,并受到海部俊树首相的亲切接见,海部盛赞他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智慧的企业家。这不仅给李晓华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成了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李晓华语重心长地说:
“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赵章光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价值百万元的慷慨捐赠
一九九0年六月二十二日,李晓华作为亚运会组委会的嘉宾应邀回国,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李晓华先生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仪式”。他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价值人民币一百万元的四辆卧车和二辆面包车。
在此之前,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个交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遇到了已是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李晓华。
代表团团长、北京市交通局长程毅说:
“现在国内正准备开亚运会,李先生在国外发达了,是不是支持一下?”
李晓华快人快语,当即拍板:
“没问题,祖国的事就是我的事。北京办亚运会,有我一份。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好,我捐一百万。”
但没有多久,“六四”事件发生了,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要制裁中国。六月十八日,李晓华致信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再次表明他支持亚运会信念不变,赞助亚运会初衷不改。
听说亚运会汽车不够用,他又改变捐款的办法,四处奔走,为亚运会买来大小六辆汽车,总价值实际上远远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
捐赠仪式上,张百发紧握着“六四”风波之后第一个表示支持亚运会的李晓华先生的手,称之为“爱国人士”,并说:
“我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和北京人民、全国人民谢谢李先生。”
李晓华再次表示:
“祖国的事,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
国际传播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并评论道:
“如此大数目由个人捐赠,是不多见的。李晓华一掷百万金的壮举,经新闻媒介的报道,一夜之间也成了新闻人物。”
李晓华的父母仍住在北京故宫附近东华门的一条小胡同内那间住了几十年,李晓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间阴暗潮湿的七平方米房子里。当李晓华把捐款支持亚运会的想法告诉父母和妻子之后,得到他们一致的支持。有的老街坊不解地问李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