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最佳员工生存手册-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换名片
向对方递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注视对方,将名片正面对着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如果是坐着的,应当起立或欠身递送,递送时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我的名片,请你收下”之类的客套话。递送名片时要注意: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当面对许多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者,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先和自己对面左侧方的人交换名片。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在与他人交换名片时,要养成记住对方姓名的习惯。名片是表达自我的“作品”。如果你不重视别人的名字,又有谁来重视你的名字呢!此外,在交换名片时,要保持名片的整洁,不要轻易地在自己的名片或他人的名片上随意涂改或做笔记,因为这样会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不快感。
其实要记住名字,也是有方法的,我们常在一些场合中交换名片时,不要拿到名片就往口袋塞,最好还是看一下名片,默念一下对方的名字及名片上的内容。然后当天回去之后,稍微记录一下,再将名片作分类整理。在职场上要记住人家的名字,名片的整理真的很重要。记住了的名字,赶快打电话给他。当你做了整理之后,你还是要做好联络的工作;这是建立人际网络很重要的一点。
刚刚讲到名片的交换,其实这也是有技巧的。首先在人多的场合,一定要带足够的名片。其次要注意发名片的时机。有些时候人家并没有要跟你拿名片,你却猛塞给人家,这是不好的。还有你要发名片时,你要看人家有没有手拿、方不方便拿,也许在酒会时,人家手上正拿着食物,没有手可以空出来拿你的名片,你却发给他,他当然是不好意思不拿,但却会造成?e人对你的反感!甚至名片一拿就?G到垃圾桶去了。或者是当人家正在谈话时,也不要打断谈话去发名片。
接收他人递过来的名片时,应尽快起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下方的两角,并说“谢谢”、“能得到您的名片,深感荣幸”等等。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名片接到后不能随便乱放,如果是初次见面,最好是将名片上的重要内容读出来,当对方递给你名片之后,如果自己没有名片或没带名片,就当首先向对方表示歉意,再如实说明理由。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交换名片的时机是:
希望认识对方;
表示自己重视对方;
被介绍给对方;
对方想要自己的名片;
提议交换名片;
初次登门拜访对方;
通知对方自己的变更情况;
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碰上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将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或与对方交换名片:
对方是陌生人;
不想认识对方;
不愿与对方深交;
对方对自己并无兴趣;
经常与对方见面;
双方之间地位、身份、年龄悬殊。
●名片的收存
在职场中得到名片的机会很多,而这些名片切不可随手一扔了之。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一本厚厚的名片册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帮手。得到的名片应一一放入,小心折叠和弯曲。在名片旁,不妨粘一张便条纸,写上得到的时间、此人的特征、从他身上可获得哪些帮助和资讯等等。一个小小的动作,将使你日后受益无穷。
对于那些平日里常用的名片,不妨将它们收置在一个小巧的名片盒里,随身携带,方便易用。在收到名片后,除了定期整理、更新外,不妨试着和其中自己较感兴趣的人主动联系,几通电话就有可能为自己增添几位生意上的伙伴,并有可能成为日后的合作伙伴。
对于不善利用名片的人,收到的名片就像一堆废纸,毫无用处。而对于一个善于利用名片的人来说,收到一张名片就意味着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工作上的合作伙伴。
记住几点:
★随时随地携带数量充足的名片。
★先检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装”。
★在情况适宜时,才递上名片。
★出门前备好足够的名片,并放置在固定的地方,以免需要时用完或找不到。
★递上名片时,如果对方先出示名片,你就应该随之马上递上你的名片。
★将得到的名片和自己的分开放,以免误将别人的送了出去。
★在每张收到的名片上记上日期以及相关事项,以便于日后整理与查核。
办公室智慧电话的学问
面对面的交谈,有表情、有手势,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思想、情感。可是,通过电话来交谈的话,就只有依靠语言了,所以,在打电话时要特别讲究谈话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每天有许多事情,都要通过电话来商谈、询问、通知、解决。在电话中,可以认识许多人,这些人和你并没见面,或者见面很少,只因为在电话中接触得多了,因此一听到你的声音,就对你产生了某种印象。这种印象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印象好,他自
己就会跟你多谈几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印象不好,也许三言两语就会收线。因此,虽然你面对着的只是个没有生命的设备,然而你必须能在想象中看见远方那个接电话的人,好像面对他那样。
有些人做不到这点,平时对人还不错,可是一打电话就机械、单调,甚至粗声恶气,像吵架一样,让人听起来很不愉快。这是因为他没有运用想象力,不能像双方面对面谈话那般亲切、有礼。
在打电话时,由于你的姿态、笑容、动作表情,对方完全看不见。因此,你的善意、亲切、好感,完全依靠你的语言和声音来传达。
在平时,你的声调不大好,你的语言不大讲究,别人还可以看见你的态度举止和你的面目表情。但在电话里,一切都只有声音,全靠声音表达。所以你必须小心地控制你的声调,让你的声调能够温和地、亲切地、悦耳地传达出你的情谊,同时,你的口齿也要清晰地传达出你谈话的内容。
请注意,你的口要正对着话筒,你的口唇要离开话筒大约半寸,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咬字要清楚,说话速度要比平时速度略微缓慢,必要时把重要的话重复两次;提到时间、地点、数目字,一定要交代得非常清楚。
有时候,即便接电话的人并不是你直接要找的人,你也要用非常友好的、礼貌的态度对待。他们也许是你朋友的朋友,也许是你朋友的父母、兄弟、姐妹、同事、助手……即便他们是朋友家的佣人或公司话务员,你也不应该怠慢,因为他们都是你应该结交的电话中的朋友。
学会打电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离不开电话,每天要接、打大量的电话。看起来打电话很容易,对着话筒同对方交谈,觉得和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其实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打电话,不要以为很容易
(一)第一声很重要
当我们打电话给某单位,若一接通,就能听到对方亲切、优美的招呼声,心里一定会很愉快,使双方对话能顺利展开,对该单位有了较好的印象。在电话中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给对方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同样说“你好,这里是XX公司”,但声音清晰、悦耳、吐字清脆与否,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记住,接电话时,应有“我代表企业形象”的意识。
(二)带着喜悦的心情
打电话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即使对方看不见你,但是也会被你欢快的语调所感染,对你留下极佳的印象。面部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在电话中,也要抱着“对方看着我”的心态去应对。
(三)端正自己的坐姿
打电话过程中绝对不能吸烟、喝茶、吃零食,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听”得出来。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因此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作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姿势。
(四)迅速准确地接听
现代工作人员业务繁忙,桌上往往会有两三部电话,听到电话铃声,应准确迅速地拿起听筒,最好在三声之内接听。电话铃声响一声大约3秒种,若长时间无人接电话,或让对方久等是很不礼貌的,对方在等待时心里会十分急躁,对你的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便电话离自己很远,而附近也没有其他人时,听到电话铃声后,我们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拿起听筒,这样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这样的习惯是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应该养成的。如果电话铃响了五声才拿起话筒,应该先向对方道歉,若电话响了许久,接起电话只是“喂”了一声,对方会十分不满,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五)认真清楚地记录
随时牢记5W1H技巧。所谓5W1H是指:When(何时)、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什么)和HOW(如何进行)。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打电话,接电话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电话记录既要简洁又要完备,这有赖于5W1H技巧。
(六)了解来电的目的
上班时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与工作有关,公司的每个电话都十分重要,不可敷衍,即使对方要找的人不在,也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地问清事由,避免误事。我们首先应了解对方来电的目的,即便自己无法处理,也应认真记录下来,委婉地探求对方来电目的,不但可以不误事而且赢得对方的好感。
(七)挂电话前的礼貌
要结束电话交谈时,一般应当由打电话的一方提出,然后彼此客气地道别,说一声“再见”,再挂电话,不可只管自己讲完就挂断电话。
●这样接打电话能使工作更顺利
(一)迟到、请假由自己打电话;
(二)外出办事,随时与单位联系;
(三)外出办事应告知去处及电话;
(四)延误拜访时间应事先与对方联络;
(五)用传真机传送文件后,以电话联络;
(六)同事家中电话不要轻易告诉别人;
(七)借用别家单位电话应注意。借用别家单位电话,一般不要超过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