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励志]最佳员工生存手册 >

第31部分

[励志]最佳员工生存手册-第31部分

小说: [励志]最佳员工生存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电不盲目:不要看着别人报班就跟着起哄,最好选择有实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充电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的,读一本书、与同事探讨问题都是充电的过程。 
  做好自己从小事做起 
  年轻人容易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其实领导考察你,正是从小事开始,所以无论领导交给你的事多么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内的事,你都要及时地、充满热情地处理好,即使领导不再追问,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给一个下文。只有逐渐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肯定,才会有“做大事”的希望。从小事做起,不以事小而不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答案绝不是思考,而是实践。尽力去履行你自己的职责, 
  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小猴喜欢读书,喜欢学习,老师告诉小猴说多读书会很有用。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小猴,那就是它究竟能做什么呢? 
  于是小猴就去问妈妈:“妈妈,妈妈,我能做什么啊?”猴妈妈笑着问小猴:“你想做什么呢?”小猴回答道:“我就是在想这个问题!”猴妈妈说:“那你就好好想想吧!” 
  “小黄牛可以耕地,奶牛可以产奶,可我能做什么呢?”想了一整天,小猴一无所获。第二天,小猴着急了,它怎么也想不出自己究竟能做什么,猴妈妈建议小猴到处去走走。 
  于是小猴走出了家门,当它路过松鼠的家门口时,松鼠的房门破了,想请猴子帮帮忙,给它弄一下门。可小猴说:“我忙啊,我正在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呢!” 
  过了一会儿,小猴又走到了大白兔的家门口,大白兔也想请小猴给小白兔上上课,可小猴还是说忙,把补课的事情推脱了。在森林里呆了一天,小猴还是没有想出来自己能做什么。 
  到了第三天,小猴更加着急了,“怎么办啊?”小猴决定去请教智慧老人。当小猴把自己的问题提出以后,智慧老人说:“我现在想吃水果,如果你把树上的香蕉摘下来给我,我就告诉你你能做什么。”小猴非常高兴,三下五除二地把香蕉给摘了下来。 
  智慧老人笑着对小猴说:“现在你知道你能做什么了吧,你能摘香蕉!”小猴看着捧在手里的香蕉,智慧老人继续说道:“你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给松鼠修门,给小白兔上课,可是你放弃了尝试。如果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那你就多尝试一下,而不是一直只想不做!” 
  很多人渴望发现自己的价值、渴望成功,但却总是在苦思冥想,而不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 
  小事是悄悄来临的机遇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 
  有人说主动承担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泡开水等具体琐事,是大学毕业生走上岗位的第一课、必修课,不无道理。往往就是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通常,领导之所以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是因为他还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有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你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察你的工作作风、办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人生无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素养、品行、学识进行一次修炼,千万不要因为小或者低微就鄙视它,放弃将使你失去了一次修炼的机会,也减少了一次提高的可能。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他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写了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开始时的第一份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因为在这种大公司里牙买加黑人只有一个工作可以做: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他就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能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人还不容易累。老板看见了,观察一段时间后就断定这个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地对他进行了提升。这就是鲍威尔人生的第一个经验: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另一种“眼高手低” 
  如果你去问今天的学生(从专科生直至博士),工作好不好找,相当一部分会说不好找;如果你去问今天的企业经理们,人才是不是很易得,同样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说找个合适的人才并不易。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信息不对称”所能解释的。 
  我们以前过于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强调奉献,像一颗螺丝钉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结果是压抑了不少人个性、才能的发挥和人生价值与权利的实现。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反弹得 
  太厉害,如今的人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过分索取,却忽视了责任和义务。一些大学生初出茅庐,实际经验和业绩没多少,要价却很高,即是一证。 
  虽然这方面的例子不具有太大的普遍性,但“眼高手低”却是相当多毕业生共同的现状。毕竟是第一次走上社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中。不过真正做起事来,若是心浮气躁些的人,就难免不知轻重深浅,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如果谦虚好学,过几个月一两年也就好了。但很多人往往就是眼界太高,拿不起又放不下,悬在空中。 
  眼尖的你一定看出来了,其实这里的所谓“工作经验”,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工作经验”,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被社会现实打磨出来的直面现实的心态。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里,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其实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忠诚。 
  当然,今天所说的忠诚,与以往只知顺从、唯唯诺诺的人身依附式的“愚忠”有着本质的不同。今天的忠诚,其实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对平等契约的严格遵守”。它包含了“从小事做起”的智慧、勇气和人生态度。 
  我们需要另外一种“眼高手低”,即眼界要高,心怀大志向,却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古人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说“于细微处见精神”,现代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小事都不愿做、做不好的人,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呢?更何况,许多“大事”不都是由那些琐碎的小事组成吗? 
  看过一则故事,大意是:在某国,博士毕业生不容易找工作,因为很多企业不敢“高攀”。一位谦逊的博士,他求职时拿出了专科文凭,结果很快被录用。没多久,由于他干得很出色,老板要提拔他,他亮出了自己的本科文凭;在新岗位上,他又因业绩突出被提拔,这才亮出了硕士文凭。如是者三,最后他才露出了博士的庐山真面目! 
  讲这个故事,无非要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就知道了。该属于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属于你的,想要也要不来,不妨从零做起。须知,事情是人点点滴滴“干”出来的,不是文凭大尺一量就“量”出来的。 
  由蘑菇变成灵芝’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领导把你叫进办公室说,某人那个计划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现在公司派他去外地出差,他手头剩下的那点收尾工作,你来帮他完成吧。这时候,你绝对不能懊恼。其实这是一次小小的测试,你想,一个不屑干小事的人,领导怎会放心把那些大项目单独交给他!所以我们常看到,有些憨厚、不起眼的人突然鲤鱼翻身,另起炉灶地独立担任起一个大项目的主管,而那些跳进跳出,什么都不屑的人却一直给人做下手。 
  刚进职场的员工,很少马上就被委以重任,往往是做些琐碎的工作。但是不要小看它们,更不要敷衍了事,因为人们是通过你的工作来评价你的。如果连小事都做得潦草,别人还怎么敢把大事交给你呢?别忘了,孔子年轻时也曾做过小吏,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委屈了自己,无论叫他干什么,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呢? 
  开始独立工作时,制定一个计划是很值得人提倡的。工作没有计划的人,不但做起事来慌慌张张,效率低下,也常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便。特别是新手,因为情况不熟、缺乏经验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计划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点: 
  1。开始做一件工作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不要开始之后再手忙脚乱。 
  2。如果有好几件事要同时进行,就必须安排先后顺序。 
  3。预计正在进行的工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完成。也就是要预估今天一天当中能完成多少事,并且预先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进度。 
  还要养成及时汇报的习惯,这不但能让上司掌握情况,更能留下工作效率高、踏实可靠的良好形象,这对你将来的发展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在你被看成“蘑菇”时,一味强调自己是“灵芝”并没有用,利用环境尽快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当你真的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时,人们就会认可你的价值。 
  做好自己冲破思维定势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提一个问题: 
  篮子里有四个苹果,由四个小孩子平均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四个小孩一人一个。这个答案,许多人可能不服气:不是说四个孩子平均分四个苹果吗?那篮子里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三个小孩子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者拿在手上,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经常看到一些人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固定倾向,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势,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若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思维的误区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性思维。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过去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