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金融王道 >

第5部分

金融王道-第5部分

小说: 金融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捌渌恍┕遥热绨⒗缁嶂械拇蠖嗍遥蚝苣汛悠教故澜绲挠攀浦惺芤妗!备ダ锏侣慕ㄒ槭牵捎诹α吭诶┥ⅰ⒉钜煨栽诹魇В虼烁鞲龅胤降木萌耍āomoeconomicus)正在变得越来越相像。
    不仅仅是更加相像—弗里德曼受到广泛讨论的另一个观点是,各个国家也会变得更加和平。他在他的“防范冲突的戴尔理论”(DellTheoryofConictPrevention)中概括了这一点。其中的“戴尔”是偶然用到的一个词,因为他正在用一台戴尔电脑写作。他知道,倘若没有大量的外包,这台由许多零部件组成的机器不可能以现在这样的价格买到,于是,他想到要去弄清楚它及其包含的诸多零部件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从戴尔总部那里了解到了整条供应链。他逐步发现了这个组合物中的每个单独的构件的来源地 —微处理器来自菲律宾、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或中国;内存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德国或日本,等等。他拼凑出了一幅非凡的图景,其中浮现出的模式是巨大的跨国物流和通信网络。弗里德曼热衷于更新他早先的“防范冲突的金色拱门(麦当劳标志)理论”(GoldenArchesTheoryofConictPrevention),该理论规定,当一个国家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即拥有一个足够庞大的中产阶级来支撑麦当劳网络的时候,该国就成为了一个麦当劳国家,并且麦当劳国家中的人们不会再选择去打仗了(他们更喜欢排队等候汉堡)。戴尔理论更进一步说明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对于地缘政治侵略来说是一种更为强大的遏制力,这一理论认为:
    处于像戴尔这样的全球供应链上的两个国家,只要它们都是同一个全球供应链上的一部分,彼此之间就不会爆发战争。因为嵌入到主要的全球供应链中的人们不希望再打旧式的战争。他们希望及时进行货物和服务的传递 —并且享受着随之带来的生活水准的提高。
    弗里德曼所描绘的景象抓住了时代的心理。跨国合作确实有助于带来世界和平,这一理念提得非常好,毋庸置疑。





    正文 第2章 全球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2)


    然而,在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期,在遭受了严重的全球经济动荡之后,我们已经更加成熟、理智,不再认为地球是“平坦的”,也不会把机会看成是如此无限、普遍的。
    第一,弗里德曼所钟爱的那些有竞争力的、能创造财富的机会仍旧主要与城市中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们有关,这一点很清楚。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教授理查德 •;弗罗里达( RichardFlorida)已经详细展示了国际经济状况是如何远离“平坦”的(不论以哪个标准来看)。从经济生产的角度来看,只有相对而言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能够形成创新,而且这些城市被“大峡谷”(vastvalleys)分隔开来,与全球经济几乎没有联系,也几乎没有从全球经济中获得直接利益的机会。用这种方式绘制的世界地图看起来是“带刺的”,而非平坦的。弗罗里达称,当前在创造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区域的数量不超过 10个:伦敦、
    纽约、巴黎、东京、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芝加哥、洛杉矶和旧金山—这些经济创造力的集群彼此之间紧密相连,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联系却很薄弱。尽管其他城市很可能也在准备加入这个网络(比如中国上海市,很显然正在向世界级城市迈进),但是从一个更普遍的角度来看,它只是一小部分的经济活动或人类交流。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创造力集群对世界创造力的绝对控制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可能减弱。世界当然不是“平”的。
    第二,弗里德曼高估了在隔绝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创新者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彼此间的靠近对于创新的速度至关重要,如今大量关于创新的著作都显示了这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卢卡斯( RobertLucas)已经向人们展示,当人们分散在各自的家中以及工作场所的时候,各种思想很难自由交流,也很难被磨炼成型。
    第三,根据像《世界价值观调查》这类研究的结果,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多样性事实上并没有像弗里德曼所讲的那样在减弱,同时,忠诚性也没有变得更加全球化。相比之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是,在一个经济体最初的工业化进程中,在共享的唯物主义以及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强调经济增长的这两股力量的驱动下,文化价值确实开始变得更加同质化了。但是一旦这些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于1956年发生在美国,被定义为“多数劳动力受雇于服务部门”),关注的重点就会立刻转向生活质量、自我表达以及环境保护之类的问题。这经常伴随着文化差异性和区域忠诚度的复兴 —有时甚至能够唤起比以往更多的关于差异性的意识的觉醒。
    第四,“戴尔理论”无法承载弗里德曼所赋予它的重任。已经有许多人指出,历史证据是与之相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公司在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同样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也有一连串的银行和法律公司专门负责为美国资本打开德国市场,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没能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商业互联潜在的黑暗面,恐怖组织也可能利用它来搞破坏而不是盈利。在网络世界中,恐怖活动的传输和犯罪行为的扩张也变得更加容易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弗里德曼通过清晰明了、引人入胜的表达抓住了 21世纪经济前景的本质。他的书在2005年出版的时候,正值一波乐观情绪的顶峰时期。即便在当时,这种乐观情绪也是即将破灭的。弗里德曼被描绘成企业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对冲突和资本主义固有的贪婪视而不见。也许是受到了这一影响,他随后调低了他对前景的预期。继《世界是平的》之后, 2008年9月,弗里德曼又出了第二本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Hot; Flat and Crowded)。在这本书中,他说道,经济的未来正在从信息技术转向可再生环境技术,“冷战时期”正在转变成“能源 …环境时期”。对短缺资源供给需求的不断增长,财富向石油输出国的大规模转移,破坏性的环境变化,日益扩大的财富差距,生物多样性的加速丧失,这些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支配世界。他警告说,在 2050年前后将出现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人类来说将无法逆转。他也悲哀地思考了一个事实,即美国将失去其关注重点和国家目标。





    正文 第2章 全球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3)


    大转型
    事实上,“贸易和投资能够防范冲突”这一理念的前身很早就有,而当我们更加彻底地观察它们时,它们便为怀疑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理由。经济学家卡尔 •;波兰尼( KarlPolanyi)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考查。 1944年,波兰尼出版了《大转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书(正是这本书让人们对他记忆深刻)。在书中,他主要研究了“百年和平”的破灭 —这个和睦的世纪以滑铁卢战役为起点,其间经历了工业革命( IndustrialRevolution)先后在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发生、发展。19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中,从欧洲到亚洲再到新大陆( NewWorld),世界贸易和海外投资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人们普遍相信,进步的势头无人能挡,人们从全球化中获取到的诸多既得利益使得战争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事实上,在欧洲,力量的均衡并不稳定(而且在亚洲,日本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它的地区野心变得越发明显),帝国的竞争正在变得更加富于侵略性。但是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普遍对进步的力量持乐观态度,并且相信国际市场能够保卫和平。
    今天的人们很难去想象那时的和平让人感觉多么安全。倘若我们生活在 20世纪的头十年,我们就会不带任何怀疑或讽刺地去读《纽约时报》在19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满怀信心地宣扬:“邀请所有国家参与和平的聚会”。文中谈到,为了庆祝《根特条约》(Treaty of Ghent)签订 100周年,将举行一场国际庆典(《根特条约》最初签订于 1 1 年圣诞节的前夜,该条约的缔结是为了结束美英两国之间自 1812年开始的战争)。组织者说,这次庆典将向世人表明,“无需忍受大屠杀和战争的恐惧,就能解决国际间不计其数的、激烈的较量和分歧,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所有的大国都将出席,花费高昂的庆祝仪式计划也正在商讨过程中。但是到了1914年的夏天,毫不意外地,“和平聚会”被抛在脑后了。
    波兰尼为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解释和平的瓦解以及他在 20世纪所经历的大转折背后的政治和经济起因(他对他所谈论的事情很了解,因为他曾经作为奥匈军队中的一名现役军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看来,在构成19世纪特征的经济与政治和平方面,有4种制度至关重要:政治力量的均衡、国际金本位制、自由国家以及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他认为,在这4种制度中,自我调节的市场是“整个体系的根源和母体”,而且“创新能够带来特有的文明”。然而,他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市场实际上并不能够在繁荣的同时保证和平与稳定。波兰尼称,自我调节的市场,无论它们出现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都会引起自发的反向运动,即便是那些享受着物质繁荣的增长的国家也不例外;它们中间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导致冲突和关系破裂的隐患,因为 —就像波兰尼写道的,市场总要试图去支配社会结构。这样一来,早晚都会出现混乱以及巨大的反作用。
    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且有先见之明,我们稍后会证明这一点。即便从 21世纪初的视角来看,也没有理由认为这一分析结果是过时的。因为我们如今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的年代中,用波兰尼的话说,这种混乱恰恰是由于市场试图去支配社会结构所造成的。
    人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弗里德曼关于世界是“平的”的论点开始显得过分简单和肤浅了。然而,另外一种更加微妙、洞悉力更强的全球化视角的出现,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近一步地获得上一章中所提的有关起点和终点问题的些许答案。
    古生物学家、哲学家和神父德日进所著的《人的现象》(The Phen…omenon of Man)一书在其去世后的 1955年出版,比《世界是平的》早了50年。《人的现象》不是一本简单的著作。在德日进的有生之年,似乎是因为书中存在值得怀疑的、模棱两可的观点,罗马天主教当局禁止该书出版。这本书也激怒了理性主义者,他们视其为伪科学的胡言乱语。德日进本人承认,许多人读完这本书后,都无法判定他是在“用事实、用形而上学,还是用梦想引导着他们”。然而,该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全球化的视角比弗里德曼的更有先见之明、更令人信服。





    正文 第2章 全球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4)


    在《人的现象》一书中,德日进融合了科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