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金融幻象 >

第18部分

金融幻象-第18部分

小说: 金融幻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产品在美国也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随着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到位,这些问题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笔者始终相信民营经济才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未来。未来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来自民营企业,不会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如果很多产业在对外开放前,先对民营经济开放,改革开放的利润大头就不会落在外资头上。从未来来看,民营经济的前景广大,如果国家能够在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进一步对民营经济开放,前景是很乐观的。

    民营企业尽管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步履蹒跚,但是他们负重而行,确实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民族企业家身上承担着振兴民族产业的重任,民营企业肩负着打造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希望。希望广大朋友对民营企业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多买一些国货,少买一些洋货,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毕竟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是不会弃我们而去的,因为民营企业的根就在中国,他们的魂在中国。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民营经济:奇迹创造者的困境(3)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民营经济的经营形势是在恶化。全国工商联2009年公布的《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6年6月-2008年6月)》显示,从2006-2008年这两年间的情况看,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开始放缓,而放缓的重要原因是近年来私企发展环境的恶化。从企业数量看,2000-2005年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率为。而2006年只比上年增长,2007年只增长,2008年上半年增速更是降至。从注册资本看,2000-2005年,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由13308亿元上升到613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而2006年仅比上年增长24%,2007年同比仅增。

    近几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之所以趋缓,与近年来私营企业外部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直接相关。一是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审批从严、人民币升值和货币政策从紧等;二是私营企业的税负加重,也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本次调查显示,2007年私营企业纳税、交费、摊派、捐赠、公关招待五类负担合计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12%,比2001年上升了个百分点。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各项负担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接近16%,而1亿元以上的企业这一比重平均仅为7%略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负担相对更重。调查还显示,私营企业将税后纯利润用于再投入的积极性下降。比较1996-2007年的样本企业,纯利润再投入占其税后净利润的比重平均值,下降了个百分点。

    我们以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物流业为例,说明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难。一位民营快递公司的负责人在“中国快递市场主体的准入、运营与退出规范”讨论会上发言,尽管民营快递公司在员工就业、上缴利税等方面丝毫不比外资少,但是民营快递公司在县级申请一个网点执照,至少要经过部、省、市、县交通部门、工商部门层层审批,甚至申请的土地征用都批不下来,而外资几乎是一路绿灯。利润最高、技术与知识最为密集的高端国际快递业务市场,80%的份额垄断在国际快递公司手中,;中端快递业务市场,主要被中国邮政快递、少数几家民营快递巨头主导;中小民营企业只能进入门槛低、网络运营和管理技术并不复杂的低端同城快递业务。但是中国入世承诺,规定2005年12月11日过渡期满后,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成立独资企业经营快递业务,而新《邮政法》迟迟未出台,没有明确快递服务的监管机构,法制建设的滞后、政府监管的缺位,给外资快递企业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民营中小快递公司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甚至由于外资和中国邮政的挤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曾经被市场捧为突破国企行业垄断宝剑的“非公36条”的实施结果也令人扼腕。2005年5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有36条,被简称为“非公36条”),文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过,可惜的是,4年之后,民营航空几乎全军覆没,电信变成了全能牌照三巨头,铁路依然是“铁老大”一家,石油行业中民营油企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民营加油站不断被两巨头“收编”。2004年之后国家为控制投资过热实施多次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但被压的对象往往是民营企业,而被保的多数是国有企业,所以每一次调控都成为国有企业大肆扩张吞并民营企业的好机会。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骑着黑马的“白衣天使”(1)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2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

    问题是,我们上上下下敲锣打鼓,把外资当作“白衣天使”一般招来,好吃好喝供起来,结果我们发现,白衣外资骑着一匹“黑马”,这匹“黑马”在不断践踏我们的经济安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我们的经济命脉。截至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都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外资在不断蚕食和控制我国主要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8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对外资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如果算上像双汇、金龙鱼、大宝等这些假民企真外资,真正被外资控股的行业会更多。

    外资一直在悄悄加大在华品牌渗透力度。由国家统计局旗下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对全国80余种主要消费品2008年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2008年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为,比2007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表明名优品牌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消费品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份额构成中,2008年国产名优品牌占,比2007年下降个百分点,外资品牌则上升了个百分点,说明外资品牌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

    问题不仅是外资控制了行业和品牌,更可恶的是下面这些事实。

    1、跨国公司通过高成本低报价转移了巨额利润,使我国税收严重流失。许多地方政府采用一免三减半的政策吸引外资,又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有逃税的天然优势,外资企业逃避了巨额税收。例如,由国家统计局“利用外资与外商投资企业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一份关于外资的研究报告称,亏损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约2/3为非正常亏损,每年光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还不算其他形式的逃避税。

    2、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地高价引入外资,外资在中国一直享受着政府服务和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我国很多行业采用先对外开放再对内开放的策略,外资企业凭借超国民待遇、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无孔不入的避税手段等优势,使其能以较低价格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对民族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大大压制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以零售业为例。沃尔玛超市利用其全球最大的规模优势,压迫中国供货商把产品价格降到最低,同时对供货商收取种种不合理的进场费、促销费,恶意转嫁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使其仅够维持生存,很难扩大规模。对于其他的超市,则利用其规模优势将价格压到比竞争对手更低,甚至不惜以海外的盈利来弥补中国境内沃尔玛超市的亏损,从而达到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该超市在国内所到之处,总是把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高科技领域,以手机行业为例,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常常是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已从中赚取利润,实现了其“上游剩余价值”。近期跨国公司又开始采用低价策略,进一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对国内手机厂商赶尽杀绝,实现其“下游剩余价值”,国内手机行业连这点赖以生存的“下游剩余价值”都已无法实现,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近年以来国产手机商无一例外严重亏损,一些实力较弱的厂商已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山寨”手机的横空出世,国内手机市场可能完全成为外资企业厮杀的战场。

    3、外资往往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逃避本国或发达国家严厉的环保法令限制,造成了中国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环保总局的一位副局长曾深有感触地说:“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只顾抓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计成本地引进或批准一些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外资项目上马,如化工行业、焦炭生产、电解铝等等。这些行业由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其本国生产,但我国许多地方却趋之若鹜。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地环保局等渠道搜集整理后发现,截至2007年8月20日,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已超过了100家,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其中包括百事、惠尔普、博世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都名列黑名单之中。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但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降低了环境标准。如一家日本公司,其在日本的8家工厂里有7家都达到了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真的到了我们反思引进外资的时候。

    4、外资并购造成大量贱卖国有资产的事件发生,挥剑自宫了不少很有前途的民族企业。很多实力雄厚的外资大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往往喜欢实施“斩首”行动,通过收购龙头企业直接控制某一个行业的上下游。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定价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短期利益,往往是从“小局”出发而不是从大局出发,导致低估、贱卖甚至赠送国有资产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在洽谈中外合资时,少数外商利用中方急于寻求资金的心理,在对中方资产评估上讨价还价,刻意低估中方资产价值,以降低中方股权比率,提高外商所占股权比率;一些中方代表则为了追求当前政绩,甚至为了个人“好处”,也在资产评估中迎合外商,低估国有资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