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3)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1)
支撑美国70%GDP的是私人消费,而中国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扩大内需毫无疑问是发展中国经济的首选。
1998年中国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衰退周期,靠的是房地产、教育与医疗市场化。此后,房地产成为垄断市场的原罪代表,更没有人胆敢再提教育与医疗市场化。
中国消费“新三驾马车”被锁定为车市、股市与楼市。政府不仅出台了托市政策,还给予了减税、补贴、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2008年1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撰文指出,政府将消除消费瓶颈,拓宽消费领域,稳定车市、房市和股市。2009年第一季度刚过,这三个市场不仅情况稳定,更有意外之喜。中国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新车销量达270万辆,同比增加4%,超越美国(220万辆,同比减少38%)―股指站上世界高位,楼市出现成交量堪比2007年上半年的阳春行情。
美中不足的是,情况并不稳定,“新三驾马车”动力不足,随时可能熄火。沿海地区企业情况没有根本好转,怯于投资实体经济的浙江民资转而进入汽车、房地产消费,进入股市与期货市场博弈。中国汽车界有句名言:“得浙江者得天下”,浙江至少有10多个汽车品牌的销量全国第一,是诸多豪华车品牌的第一争夺市场。浙江人的炫耀性消费在2009年上海车展上显露无遗,但这无法掩盖浙江经济不景气的事实,这个民营经济的集中地深受打击,没有复原迹象。汽车销量突然大增,浙江等地富豪在经济寒冬购买豪华车,显示的是资金无处可去的事实。
房地产虽然出现小阳春,但开发商受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和预期不妙的三重打击,惊魂不定,最能反映房地产开发商热情的经济领先指标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2009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仅1%,远远低于2008年同期的,以及2008年全年的21%。房地产销售成交主流套型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可见是消费者自住为主,投资型与改善型住房需求没有解冻。
2009年一季度,受到股市上涨与新增信贷创天量的双重刺激,以房地产与汽车消费为主线形成一条投资消费链:投资股市,投资楼市,趁税收降低或者政府提供补贴购置车辆与其他消费品。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其中3月份增长了,扣除了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一季度信贷增长万亿元,3月末最后两天,除建设银行外,其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都在900亿元左右,令人匪夷所思,3月份消费同比大增与3月信贷的异常扩张之间的联系令人瞩目。
信贷空前增长并未流入民营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能够获得低息,国债与企业债能够以低息发行,大型企业的库存被消化,同时制造了股市与楼市两个小阳春。中国扩张影响世界,全球产品价格托中国储备之福开始反弹,国内原材料价格高而国际价格低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内外资源价格形成落差,国际价格低而国内价格高,通过进出口寻找价格平衡。精铜、铝等资源的进口创出历史新高,中国成为世界资源仓库;二是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资产价格出现局部性泡沫,政府虽然可能追加投资,但在既定大小的蛋糕面前,政府要成为最大的买单者,就必须增加税收,从而挤压大部分未受到补贴、未接到订单的企业的生存空间。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2)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政府收紧信贷,股市、楼市与车市就会受到沉重打击。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提供新的财政补贴,但政府补贴有临界点,财政部已经在提示政府财政收入急剧减少。为应对财税下滑,国税总局在2009年实行逐个企业查税、应收尽收的政策,甚至在一些地区开始预征2010年的税收,导致企业恐慌加剧,信心进一步滑落。
在政府家电下乡给予补贴等政策刺激下,农村消费在2009年4月份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消费,但农民工无法找到新工作的现实,显示农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在削减。消费“新三驾马车”之所以动力不足,关键还在于对宏观经济预期不佳,在失业、薪酬减少的压力下,普通民众仍然会增加储蓄抵抗严冬。
为了维持经济热度,政府别无选择,不得不继续增加投资制造产能,为房地产托市,以拯救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房价上涨是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虚拟经济的结果,无法解决中国经济两大顽疾:产能过剩与居民消费不足。房价上涨视做投资环境恶化的指标。实体经济无法吸纳我国疯狂扩张的新增信贷额,出现结构性泡沫,使资金在大宗商品、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寻求避风港,导致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先后回暖。在经济下滑出现不可控风险时―失业率上升到预期的两倍以上、沿海地区出口加工业折损过半―政府重拾房地产与汽车消费是不得不然的救急之举。随着一季度房地产与汽车消费的回暖,相关的钢材、水泥、装修、家电、成品油等销售额有所稳定,这对于上下游50个以上的相关产业都是福音。
一个公认的结论是,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已经影响到了商务成本,已经挤压到了其他消费需求,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百出的畸形发展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始于2004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出台的政策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央行每次小幅加息都被视做通胀的信号,地方政府高价拍地乐此不疲,房地产因此更有上涨动力。那时真正有效的灭火之举是启动大规模的公益型住房建设,政府可以因此成为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空头方,扑灭房地产市场的大火,同时也可以解决房地产市场抑制内需的经济顽疾,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卸下最大的炸药包。很可惜,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有关部门才在抢救房地产市场的同时,实质启动保障性住房战略。
按照逆周期调控的规律,经济急速下行期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启动保障性住房,而是降息、增加贷款,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但政府在降税做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以保障性住房充当了房地产市场的大空头。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在房地产市场所做的基本上是火上加油、雪中减炭的工作。我不能说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是错误的,但我能够说,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判断基本是错误的。
为了提振内需,政府只有沿着公益性与商品住房平衡的道路走下去,这样才能在长远时间里收到提振内需、改善结构之效,而不能因为短期压力,再次将公益性住房抛诸脑后。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1)
建立内需市场、畅通而公平的物流是重中之重,国内统一的市场需要统一的制度,需要改变内销产品的小规模零售渠道,需要快捷的司法救济,需要能够破除地方利益的至高权力。
外贸企业转型内销企业遭遇尴尬。由于信用等级与采购方式的不同,使一些外贸企业难以适应国内消费市场。出口企业遵循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如商检制度、信用证制度、保险制度等。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从国际销售商处赚取利润虽低,但资金和利益较有保障。表面上外贸出口只能赚3%利润,内贸利润可能略高一些,但加上隐性成本,两者利润相差无几,内贸耗费的精力更多。
国内销售不仅渠道不畅,还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采购商、贸易商,市场覆盖面小,制造厂商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如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货款结算周期长,上下游勾连的三角债多发等等。出口企业并非不思进取,不愿意改变现状增加内贸,关键是市场分割严重,隐型成本过高,本地出租车只能用本地车,本地官员必须推销本地酒等等分割市场的做法层出不穷。
截至2009年,除了家电连锁零售商采用部分商品的贸易订单采购外,中国目前的超市连锁、建材连锁、百货连锁等零售商在经营上还在探索贸易订单的采购方式,小量分别下单,与广交会这样大型的、低成本的贸易洽谈会销售模式难以吻合。
建立内贸市场,要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建立层级分明的批发商、零售商和有能力在国际国内同时经营的综合商社。在目前遍布全国城乡的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渠道公司,使国内的销售渠道与国际销售渠道一致。
政府的市场干预之手无所不在,这些手在推进建立统一市场的同时,又一手建立了层层叠叠的进入门槛。以农资物流为例,按照2007年制订的《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制度,这些市场经过创建,达到规定条件并经农业部批准挂牌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资市场,贴上农业部的标签,才能验明出身。纵观其中条款,市场申报、省级考核、农业部评审、农业部专家验收、评审等重重叠叠,这种市场促进法除了能够显示农资专家与管理部门的权威之外,对于扩大物流、建立市场销售体系没有任何好处。政府制订规划,由市场资金推动,才能最终建立起遍布城乡的大商业分配比例。
以法律摧毁地方政府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以确保国内统一市场畅通无阻。一些地方政府维护本地开发商、买本地车、买本地酒等做法,思维僵化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这使中国建立大一统市场的前提受到根本威胁。政府有必要建立权力在地方法院之上的巡回法庭,允许利益受到侵犯的企业随时进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的交易权。以法律为统一市场保驾护航是必须之举。
错误的税收激励机制触发了地方政府的本土主义保护行为。地方政府发展总部在本地的企业才能收取税收,这在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标准下,直接促使地方政府拉项目拉资金、排斥外地企业。如果地方政府主要靠消费税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政府就不会对生产企业、本地企业网开一面,而会对所有能增进消费的优质企业大力扶持,不分本地外地,只要能为本地税收做贡献就能得到呵护。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2)
国内贸易市场的信用问题亟须解决。国内贸易尤其是采取直接进入大型零售企业,其交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内销零售商“很牛”,市场覆盖面低但垄断程度高,他们肆无忌惮地挤占制造企业的资金,使本就处于融资困境中的制造企业不得不成为销售商的现金奶牛。因此,造成市场异常现象,就是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制造通常比国内便宜,在香港市场的比境内便宜,最需要发展、消费能力相对薄弱的市场反而价格最高,生产厂商为了弥补账期风险,而抬高了价格,这反过来抑制了消费,增加了社会成本。
我国有《反垄断法》,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政府有必要保护制造企业的基本权利,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者允许制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进行博弈;或者禁止挤占挪用,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或者以信用保险公司解决资金占用。既然网上销售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网下销售为什么不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