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

第12部分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第12部分

小说: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的使命。这一统一的使命显然难以由任何一门单一自然学科所能解决。在21世纪类物质洞开的更大世界中,人类心灵之船正航向未来更远的星际。
  诚然,必须说明的一点就是,这一切的发生都还只限于人类先锋力量的范畴。在今天,各国的经济学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全球化新经济发展未来的判断,他们显然还局限于区域与洲际、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旧有概念。与此同时,人类文化的融合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产业技术发展到今天所出现的一个共识就是,每一项技术都应该统一到一个有着共同的标准端口的平台上。而生活,则在这种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出现了一个全球繁荣期,消费力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显。人类所有关于未来的研究已经滞后于这个新人类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类物质再爆炸(8)

  这将是一个发生深刻变迁的时代。这种变迁一如人类在其漫长发展史上所呈现的类物质世界的变迁一样,其影响是巨大甚至是不可逆回的。在全人类范围内,这一变迁所具备的划时代意义不输世界工业革命的开端和对于人类的影响。欧洲新理念下的结盟体与其说它是一种经济力量的聚集更不如说是一种可供全球人类借鉴的新文明力量的形成。而在亚洲往昔的单一国家经济力量的攀比正被新兴的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融合所替代,国家间的关系正朝向文明和理念共识方面发展。日本的经济重整和政治文化的再兴,完全可以理解为文化情绪的最终作用——尽管这种文化还带有日本国家历史所特有的经济和国家政治寡头的强烈印记。在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北朝鲜和南韩的和平正是理念高于一切和血浓于水的一个标准诠释: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差别让位于一个民族人文进步理念融合的力量。更早些时候,上个世纪东西德之间柏林墙的倒塌已经在这一命题上有过郑重而深刻的提示,只是当时人们更乐意将此理解为东西政治权利的交割而已。
  我相信这场全球化的在物理与物质形态上的巨大变迁必将导致人类意识与观念的重组。这场客观变迁必将引动人类在经济活动之外,对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重新展开追求。当人类借助量子力学、基因科学以及对于太空的持续开拓,并将这些微观与宏观上不断获得的发现运用于意识形态的领域、重新产生出哲学的激情时,这种由意识带动的能量便会聚合成为足以开启一个未来全新社会的程度。
  现在,这个哲学时代的前锋已经来到。正如稍前我们所谈到没有艺术的劳动是一种野蛮和浅陋一样,人类对于自身在单纯物质领域积累将必然启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世界——类物质世界的能量。通过哲学与艺术的再度复兴从而成为人类获得未来再一次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力量。
  从这一角度看,类物质爆炸一方面是人类在物质领域发展探索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则是哲学本身的能量觉醒。当人类的思想者们不顾现实而执著于链接更大的一个类物质的世界并穷极它的奥秘不舍时,哲学的种子就将再度发出新芽。
  或许物质世界的实用与实利需求的膨胀可能在某一时期会遮蔽住哲学的光华,也会使人类将虚无不见的类物质世界中意识形态的价值视为不存在。然而,人类精神的种子早已在它诞生之时就已在宇宙中发芽并顽强生长着。当21世纪到来,以实证与数学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在面对GUT这样一个更大的物理学大统一的命题时则出现了无以承担的困惑。全球的科学家们开始发现,所有的理论开始进入的不再是可以通过实证求得解证的领域,而是极其自然地迈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虚空。这一科学的发展趋向多多少少可以旁证出一个人类意识形态即哲学时代的到来。
  亚里斯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认为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并形成世界以物质和力两大要素构成的朴素论述,。2300年后的霍金在已经获得证明了的基本粒子这一概念中谈到粒子所涉及的“自然力”时揭示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然才是宇宙一切的原动力。所有的宇宙物质,都拥有这种力并是这种自然力的结果。
  这一论述隐隐透出这样的一个细如发丝的人类思想发现:即人类在物质世界探索至今所获得的所有发现不过只是证明了一个本来的存在。而这一存在基于人类的本源的解就是人类本身,即人类本身就是这种力的结果。
  我相信这是一段晦涩难懂的话,如果要说得简单一些便是以下几个字: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这似乎令科学进入了一个没有终极结果的无限循环之中。人类在揭开这个世界与自身命题最早的那只盒子之后,就开始了不断揭取这种盒子的过程,而问题并不在于人类揭开这些盒子的次数以及每一次所看到的惊喜,而是存在于发现这一盒子的无限可揭以至于成为一个无法预测终极的未来。在科学界,不可知论往往会成为了科学家们最后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陷阱。另外一些意欲穷极宇宙的人们,也只能将未知而求解的梦想假托到下一个盒子的开启而可能获得的惊喜与发现上,这两者的差别仅仅是寄望的不同,实际结果完全一样。

  类物质再爆炸(9)

  在这里,我们都遇到了不可知与未知的共有困境——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终极困境。我们能够找寻到它的解吗?
  我在这里将作一个小小的关于物质与类物质的理论实验,以作为对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世界由物质与力所构成的理论的一项补充或引证。
  现在,我们开始这一理论的实验,我希望以下的语言陈述尽可能保持我们人类的逻辑清晰:依据基本粒子学,当我们将任何一个可见物质体不断细分之后我们将得到其最小的存在:夸克。这种时候,对于夸克这一存在已完全不再是由最先我们使用肉眼所看到的可见物质态了,而是一种无法称量的虚拟态。我们看到了这种物质态由实向虚转变的某种结果。当夸克再次细分为更小的粒子时,物质之于客观宇宙的形态便完全转变为虚空——虽然我们无法看到这种更小的粒子,然而它们的确存在。这个时候,这些极其细小的粒子所带有的能量则表现为“虚空”所带有的“能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与类物质之间的过渡过程与组合形态,甚至,我们还可以得出所有有形物质态的本质都是“虚空”态的这一结果——虚空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方式亦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本质。
  我想,这是一则由实证科学所引证而出的关于物质与类物质之间关系的典型例证,同时也能够解释许多我们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迷惑。
  同时,这种虚空态所具备的能量亦使我们相信类物质世界的能量正是以一种虚空的形态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
  通过以上引证,我将更为坚定地支持前面所谈到的人类意识形态与哲学时代来临的论断。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广告一直都作为一种对于类物质和物质相结合的行业特性而存在。在我看来,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质与类物质两个世界的结合体,而广告所具备的能量更多是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即思维创意与心灵唤醒的力量。作为对市场物质态产品价值营销的支持提供者,广告所承担的正是对产品物质态之外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发现,这种探索并发现产品类物质世界资源的过程便是创意的过程。这种职业经历的过程本身也正是广告类物质世界能量开启的过程,它使每一位广告从业者获得来自这一世界的感悟——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大师都会是从广告类物质世界中获得诸多心得与智慧的哲人,他们拥有的便是他们的思想与理念而非任何其它。
  我希望这样的一种言论不至于引起今天和未来的广告人的不快——事实上,我相信广告作为一项探索心灵的职业拥有着值得研究的深远价值。
  我经常身处于与广告主决策者促膝谈论关于品牌与物质态产品理念的氛围中,在这种氛围下,意识形态与哲学中的因子总是不期然地发生碰撞并成为广告创意思想诞生的火花。当我发现一些广告的同事关注于局部的作品而忽略更深的意念的发掘时,我会请他们停下来作出一些思考,尽管常常未必能够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高度。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一句是,在很多的场合下,尽管广告主很明确邀请广告公司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他们在物质形态之外的附加价值部分,然而他们却很难理解自己所需要的这一部分是什么?当他们看惯了物质形态的产品和市场交换所产生的实际现金流之后,他们意识形态的空间实在有限——我相信,未来,这种广告主将会越来越少的。
  亚马,有关我从事多个行业并最后进入到广告的这些职业生涯的体会和领悟,可视作为对于类物质世界这一思想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由。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不断探索未来以及作为自然生命之一的自我存在价值本身的思考,是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动力。在这一点上,与爱因斯坦以及先哲们的思想发源并无差别,唯一有别的只是他们所探索与发现的结果。面对自然宇宙,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乃是一个对于人类自身命运与自然宇宙关注与发想的结果。当然,这种研究并不是基于数学模型和完全的实证科学方法,更多的,是运用类物质世界本身所客观存在的能量——心灵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人类先哲们的思想是引领的重要航标。事实上,人类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发现,只是我们尚未将其重视到需要进行一次更富意义的统一而已。我将这些关于类物质以及心灵的论述留赠给你以及未来意欲获得更多思想成长的人们,并希望阅读它是一场并不枯燥的过程。我相信,这中间有许多观点将会被更具眼光和心灵的人们所增进——这正是这一思想意欲达到的另一目的。

  类物质再爆炸(10)

  这场针对类物质世界的探索绝不比任何物质世界的观测和实验来得轻松。唯一令我愉悦的就是,我有一个你这样的诉求对象和一个没有制约的心灵世界。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制约,都只是人类自身设定的束缚——世界对于我们,就是一种自然恩赐的关爱与宽容。
  祝你健康,建议你结交情性相近的朋友,以便使你的思想获得发育,请切记要与他人相处和谐。
  你父亲2002.10.20

  个性——人类类物质的本体基因(1)

  第五封信:个性——人类类物质的本体基因
  亚马:亲爱的儿子!
  这封信里我将谈到一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的个性的问题,这是一个伴随人类诞生的社会性课题。更多的时候,人们大都乐于将它当作一个平常话题来讨论——因为个性之于我们每一个人实在是太惯常了,它表现为甲区别于乙的差异点,也往往成为某种性格魅力的所在。因此个性似乎并非值得大家都来研究的细分课题。当我们评价某一个人时我们经常会说:嚯,真有个性!这样的评介代表着多重含义,同时也因为评价者的个性差异而使评介本身也带上了不同个性的色彩和结果。有时,这种“有个性”是一种赞赏和褒扬,而从另外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