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

第24部分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第24部分

小说: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巨大的虚无的力量中吧。
  时间便是宇宙的生命的永恒体显吗?抑或就是宇宙生命的本身?我们看到所有的一切都与它有关,我们也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无法离开它而独立生存,它是那样的虚无却又那样的真切,不断诞生一切同时又不断更新着这一切,使所有的所有在它的面前俯首称臣。多少人,他们不相信它的力量,忽略它的存在,不珍惜它的赐予,缺乏与它的沟通,那么,便有这样的一日到来,为这样一个失去价值的生命体宣判。
  这是我在这封信中开端时想谈到的感触,它也是我的思想中最深处的一些东西之一。当我在前几封信中言及到宇宙精神与类物质世界的种种,我想,这种宇宙的精神又从何而来呢?时间在宇宙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时间与宇宙生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果失去时间,宇宙中的一切都将不会存在。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讲,时间本质上就是每日与我们相处一起的宇宙精神的呈现,也是宇宙精神与类物质力量的代表,在我们人类所认知的种种物质世界的力量之外,在我们刚刚开始探索类物质的神秘世界之初,我们会发现,时间便是这个自然宇宙中虚空与力量的表达和体现——它就这样改变着我们以及这个宇宙的一切。
  这不是一段即兴而起的诗歌,而是对于宇宙世界的一个由人类理性与想象力混和的见解。我相信时间的本质,绝不会是我们习惯上对于腕表以及时钟等等所形成的认识,而是一个完全的力量所在,这种力量,便是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对于宇宙万物,即便没有人类作出对它的浅薄努力,时间仍将改变一切。
  这便是虚空和无能的能量,同时这也是人类精神的力量。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时间即是思想,亦是宇宙的本质精神。
  希望这是一段能够启发你的信件开头。
  这个春节到来的前夕我还在重庆、上海和大连之间奔波,这一段时间中所听到的好消息似乎更多一些。2003年伊始,我感到那个一直以来所寄望的梦想将要实现,这个梦想的预期就是将观念这一能量作为推动事物进程和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普世的现实应用——它们表明我的预测。现在,我已看到许多企业家们以及广告行业和人类社会整体正对这一能量在予以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应用。
  这一预测源于我很早以前的心灵和感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总是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切实际的人——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如此。所幸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对于现实社会的务实观点俯首贴耳的人,但也并没有与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发生根本冲突。在现实面前,我认为我与所有的人类分子并无二致,差别只在于观念。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认识到拥有未来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世说纷纭的世界上葆有一个真实自我的极不容易。有许多人,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往往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是遵崇了世俗的意愿。
  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呢?奉行一种趋同的生活价值观似乎没有什么过错,这似乎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思考原则,然而,这种趋同观点所带来的另一结果就是作为生命个性意识的丢弃与精神的丧失。
  我将这种个体意识与个性以及意志力的丧失统称之为精神匮乏。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个体精神丧失是不知不觉的,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人类的共性往往产生巨大的同化力而导致个体精神的湮灭。有很多这样的测试方式可以获得同化力的结果:影院里的情节设定对观众所产生的统一情绪调动,我们可以统括为“影院效应”。这种“影院效应”无论过去现在都在被政治需求、营销需求所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2)

  或许可以这样来看,同化是人类社会生命系统的生态模式,然而仅仅是生态模式而已,个体精神则表达出这一系统的价值模型。我相信这是宇宙精神的本质规则,正如稍前所讨论到的宇宙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即自然宇宙的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原理,亦表明大同即是不同的宇宙统一法则。将这一法则演绎并应用到人类的体系,可以理解为“大同由天,不同在我”这样的意识精神。人类自身所形成的同化力似乎并非依循自然宇宙的规则,这种同化并不具备自然宇宙所特有的巨大包容性,恰恰只是人类在自然时态中一个阶段所呈现的人择原则,在某种特定时间里呈现出特定的人类需求。所以,这种同化大多以排斥其它异类为前提,因此极有可能导致谬误的产生。在这一同化力之下的精神丧失往往最后产生出人类的精神愚民,这一状况下,人类个体的价值也就面临消亡。
  因此,我对此得出的推论便是:追求同化并非人类的职责,而追求个体精神的实现则恰恰是实现人类同化必不可缺的重要形式。在这一前提下,人类个体精神的葆有才是人类社会体系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
  几天前有两位原来在广州一同求职就业的老友来看我,在西斯廷一起吃牛扒喝咖啡,许多年不见,彼此相看时都不免有些心得。在我看来,两个朋友并无太多变化。其中一位谈到他所热衷的NBA篮球赛事,说到他之所以热衷NBA的理由是因为现实生活过于平静而内心却充满着激烈冲突与较量的渴望导致。我非常认同这一点,这位朋友是一位斯文并颇为讲究自我光荣的人,喜欢鉴赏而同时又颇多感悟,许多年来一直如此。如果说存在什么不足和欠缺,依我所见,便是思辩多于行动,甚至是一个吝啬行动与实践的人。
  在现实价值观大大趋同的今天,能够评点生活与艺术一二的人已经不多,而评点又仅仅只是人生知性的一个表浅层面。从另一角度而言,这种缺乏行动参予的评点恰恰表达出一种观众型的典型心态:完全不承担责任。既然不在当事人之列,也就无须拿出特别的力气,同时还拥有对于事件完全评价的权利。这种观众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先生所评述过的“看客”相同。对于任何事物都发表看的评论,对于亲手去做则是绝对不干——将这种看客的斯文表面剥离开,“懒惰”这一本质便昭然若揭。从精神的层面上说,看客的出现仍然是个体精神匮乏的表现,它与其它精神匮乏现象所不同的是,这种匮乏的精神大多穿上了文化虚荣的外套。
  随着对于人类精神领域的探讨,我们也看到,在与精神匮乏的相反一面,人类精神存在与葆有也就有了一个可参照的原则。这一原则便是:精神葆有量与生命本体的行为驱动力成正比,同时兼具对行为力的核心指导性。在这一原则下,我们可以将人类精神匮乏的种种现象区分并归纳出来:仅仅有行为力而缺乏精神的核心指导、仅仅有思辩力与事物一般评价能力而缺乏行为实践力皆可以归结到精神匮乏的族群中。
  这是不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一个精神或思辩的游戏规则?不是。如果将这一原则放置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简朴的标准:思维力与行动力的等值效应。这一标准告诉我们,一个缺乏实践力的思想将无所作为同时也只会是一种虚幻。因此我们还可以获得这样的一种启发:哲学与精神存在的真缔在于对人类实践力的指导。中国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国古人曾经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是对人类思考与实践的等值效应与并行规则的诠释。
  所以,当一个时代的人类思想仅仅处于观点评论和即兴发挥的阶段时,可以认为,它们恰恰是精神匮乏的表现而非是精神葆有的表达。所以,那些对于流行思想与时尚知识的炒作大多可以列入到这种匮乏的类别中来。
  观众心理几乎与此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一场电影或是一场球赛之后,那种曾经的激越和冲动大多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荡然无存,就像没有发生过似的。分析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看到这种看似激烈的精神状态恰恰是由于精神的空虚和信念的虚无通过外界的刺激所致。外部事件本身所拥有的精神并不能使看客们同样拥有这样精神,它们仅仅拥有一个精神壳——我们可以暂且这样来定义它。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3)

  回到精神本体的原点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自然宇宙正是以人类及其万物的现实存在和变化来作为它的精神体现与实践。我们是宇宙精神实践的产物,更是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的产物。正由于人类属于宇宙精神所实践的产物,因此,人类成为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更多时候,人类基本上可划分为精神本质更多、物质本质更多和二者平衡兼具的三类种群,这三种看似无太多差别的种群,实质上有着生命基因上本质的区别。
  在宇宙本体精神的背景作用下,人类在精神思想领域的发动大概依借以下两类人:首先是那些努力打球的运动员,他必须通过技能和体力去完成常人难以逾越的困苦而将球投到那只唯一的篮里。它非常类似于人类所获得的客观使命,这一过程中,除去技能和体力之外,他需要的是精神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念,倘若没有这一信念,那么他必输无疑。我们甚至会相信,他大没有上场的必要。而另外一类,便是那个坐在板凳上等待上场或刚刚下场的运动员。与观众不同的是他不会看热闹也不会胡乱兴奋,他与场上运动员不同的是他无需花费体力和技巧,然而他仍然会神经紧绷,思考并总结着这场球赛的种种要点,并在精神上做足准备,以随时上阵或是再次上阵。
  我们看到,这种精神世界的活动充满能量,同时具备着一个鲜明而毫不含糊的信念。
  这种信念中没有妥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并肯定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精神的发动是基于一种信念的实践,因为信念而使实践本身区别于一般的简易物质态活动,这种在信念支持下的实践最终导致了人类精神的产生。
  从这场球赛切入,我们对人类精神匮乏进行批判。事实上,当极少数人们通过艰苦训练而打出一场高水平的球赛时,观众就永久性地与球队区分开了,这种区分是本质的,而非用同类的概念来互换与苟同。观众们想看到的是球队的输赢和球队所呈现的技巧,以此来填充他们空洞而了无信念的精神壳。球员则需要发挥他们的所有精神外化下的技能以及信念的力量,去争取印证自己信念的更高比分。
  球员与观众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标准上。一个需要印证信念,而另外一群则只需要讨到几十分钟的热闹和剌激。对于一个球员来说,所度过的每一秒都会被放大和铭记,对于看客们而言,所做的也就是聊发几句评论就足以证明并维护自己的存在形态了。
  当这种看客越来越多、球队和球赛越来越少时,一个精神匮乏和空虚的时代也就必将随之来临了。
  在我所经历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属于看客的心态是距我遥远的,抑或说从来没有过。我自觉是那个一直在球场上奔跑的球员或是坐在板凳上的赛手,随时准备着为使命付诸行动。
  人类精神世界是如此奇特的一种,当你欠缺这一体验时,精神的苍白往往显而易见。对于那些刚刚走上独立生活的年青人们而言,这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