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武艺二书 >

第11部分

武艺二书-第11部分

小说: 武艺二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真正的上忍,往往都以地方豪族和大名(势力较大的封建主)麾下武将形象出现,当他们还窝在老家崇山峻岭中的时候,或许身份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神秘性,出仕做官以后,可就神秘不起来了。比如擅使长枪,力敌万夫的“鬼半藏”服部正成,就是由暗化明的典型。

  真正的神秘,其实并不在于身藏暗处,却在于站在普照的阳光下面,却用自己的阴影来遮蔽住许多东西。如此傲立于光明与黑暗分界线上的,是柳生家族。

  柳生原本不过奈良国柳生庄的小豪族,撑死不过掌握百余条枪,管着近千名农民,但如果这近千农民随时都可化身为忍者,实力就不可低估了。战国末期,柳生家的当主是石舟斋宗严,创立新阴流剑术,有“剑圣”之名,因此被德川家延揽为兵法师范(日本当时所称的兵法,其实是指个人格斗技,兵法师范就是武术教头),据说同时还负责一定的情报工作。

  宗严的末子是但马守(“但马”是日本古代行政区划名,“守”则类似于我国的太守,但马守是没有实际管辖权力的虚衔官名)宗矩,他是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亲信,历任秀忠、家光两朝重臣,最后领有大目付之职。大目付就是最高监察官,负责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和监视各地诸侯的动向。因为权势熏天,同时任此情报要职,柳生背后的阴影就逐渐被发掘或者说被编造了出来。

  据说宗矩野心很大,攀附上了德川秀忠以后,为了保证秀忠的继承人地位,他不惜大搞阴谋诡计,陷害或者干脆暗杀秀忠的几名兄弟——家康次男秀康、三男忠吉壮年暴死,四男忠辉被贬为庶民,据说都和柳生一族脱不了干系。

  秀忠继承将军位置以后,宗矩又盯上了秀忠长子家光。传说秀忠夫妇宠爱次子忠长,多亏宗矩为家光出谋划策,才得以稳固继承人地位。家光继位后,宗矩又暗杀依附忠长的多名重臣,甚至逼得忠长发疯自尽。不过在传说中,最终德川家光也是死在柳生一族手里。

  这就必须提到宗矩的长子柳生十兵卫了,十兵卫大名三严(一说其实是继承人、第三子宗冬),据说自小就伤了右眼,变成个“独眼龙”。他剑法高超,人品也比老爹要高尚得多,成为许多剑侠文艺的主角。小说《魔界转生》中说,岛原之乱的天草四郎残党由比正雪利用魔界之力召唤出包括宫本武藏、田宫坊太郎在内的数名大剑客,甚至天草四郎时贞之魂魄,却都被十兵卫一一击杀,终于挫败其阴谋。电影《柳生一族的阴谋》则称十兵卫并不清楚父亲清除德川忠长势力的图谋,无意中做了帮凶,醒悟后干脆只身潜入江户,一刀砍死了父亲为谋夺权力所利用的工具——幕府将军德川家光。

  然而拨开重重迷雾,柳生一族究竟是否是忍者集团呢?上世纪初在东京练马区广德寺柳生冢中出土的一副黄杨木假牙,着实让历史学者们大吃一惊。因为传说柳生宗矩的继承人宗冬曾于幼年时拔去满口牙齿,装了一副精致的黄杨木假牙——那是忍者为了方便化妆,想扮老人就扮老人,想扮少年就扮少年,想装男就装男,想装女就装女,连牙齿都露不出破绽来,而必须忍受的手术。这副假牙即便不是宗冬本人的,那也一定是柳生家族重要人物遗留下来的,柳生之与忍者有关,似乎是无可疑了。

  但与传说中其他忍者家族不同,走到阳光下的柳生,世代担任德川幕府要职,似乎无法隐藏太多的私密,更不可能亲自去执行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使命,因此民间遂出现了“影之柳生”的说法。担任幕职的柳生一族,被称为“表之柳生”,他们个个态度优雅,喜好研究艺术和光明正大的武功,是真正高贵的世家子弟;而在这表面现象之后,还有血缘相同,但使命不同的“影之柳生”存在。他们类似于家族豢养的情报和暗杀集团,但出于同族,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其隐蔽性和忠诚性。日本著名漫画和武侠系列剧《带子雄狼》,就详尽描述了这些藏身阴影中的家伙的事迹。   


3、柳生十兵卫

  三严,庆长十二年至庆安三年(1607…1650)。

  柳生宗矩的长男。据说在小十兵卫跟父亲练剑时,因为剑势过于凌厉,使宗矩不由自主痛下杀手,打伤了十兵卫的右眼,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独眼十兵卫(幸好当时用的是竹刀,否则一代剑豪的苗子就此夭折)。元和二年,十兵卫跟随父亲谒见将军秀忠。十三岁时当了三代将军家光的小姓(即随从)。后来又担当了家光的剑术老师。传说一天夜里,家光认为自己的剑术已经很不错了,便穿上忍服外出,准备行侠仗义,不料被巡夜的十兵卫发现,只一招家光的剑便被打落,从此君臣间便有所不快。宽永三年,十兵卫辞职,开始周游列国,进行剑术修行,并写成了剑术书《月之抄》。正保三年(1646),宗矩去世,十兵卫继承柳生宗家,并担任但马守。四年之后去世,时年四十三岁。

  有句古语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道是让人生存,给人活路的一种道,所以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是违背天道的,势必为天道所谴。

  但是,这句古语中也包含了另外一层道理,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战争,是合乎天道的。春风轻拂之时,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秋霜降临之际,落叶飘飞,草木凋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天地间万物的规律都是一致的:走到尽头了便走向相反的方向,完全圆满了又会缺损下去。因此,人们可能会因犯罪而得到好处,而作恶之后,他也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又说战争符合天道的原因。

  有时候,一人的不义,可能会使无数的人受苦。这种情况下,杀一个人就意味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这难道不是“杀人刀即活人剑”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兵法的运用是一门学问。如果不懂这门学问就想去杀人,很可能反会被人杀。   


个人与整体

  在一对一的决斗中,只有一个胜者,一个负者,输赢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以兵法而言,只讲述一对一对决的兵法,是非常小的兵法。

  当个人的胜败关系到整体的得失时,这就是合战中的兵法之理了。这里的个人是指主将,整体则是指军队。军队是主将的手足。成功地指挥军队就是灵活地运用主将的手脚。如果军队不听指挥,就意味着主将的手脚不听指挥。

  兵法之核心

  兵法之理无论在决斗还是合战中都是一样的。在决斗中,剑客靠灵活的身手,对潜能的充分发挥来获胜;而在合战中,则是通过主将对各种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对军队的成功指挥,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进一步而言,在两军对阵之前,主将应先在心中运筹帷幄,假想两军对战的情形,分析判断战争胜败的因素。这叫做“心中的兵法”。

  在兵法理论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即使在和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战争的可能。明察国情,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战乱发生,在战乱未起之前就及时地予以阻止,这是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   


审 时

  国泰民安的时候,要能慎选贤才,巩固社稷,这也是兵法理论的原则之一。官吏们为了一己私欲欺压百姓之时,正是国家开始消亡之时。因此,重要的是明辨局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让国家因为官吏的私欲而灭亡。决斗中的观察,和这道理是一样的。在对方出手之前,就应对他可能的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尽可能集中全副心神观察周围事物,难道不是一个人最应做的吗?也正是这一点,才使兵法理论如此变化莫测,难以捉摸。

  在统治者的周围,往往会有许多虚伪奸诈的小人。他们谗言谄媚,假充正直,迷惑人主。但是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仍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内心的奸诈。让这些小人掌权的话,他们就会把善良的人们当坏人来对待,这样,无辜的人就会受苦,而邪恶的人却心满意足。所以,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比看到隐藏的阴谋还要重要。   


远与近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人民是君主的人民。侍奉君主的人,无论是身边的近臣还是天下的庶民,都受君主的统治。他们之间,又能相差多少呢?在侍奉君主的时候,他们就像是君主的手脚。难道因为脚比手离身体更远,它们之间就有什么差别了吗?既然脚和手都同样会有痛和痒的感觉,又怎么能说哪个离身体比较近,哪个离身体比较远呢?

  所以,如果君主所亲近的人,让远离君主的百姓流血,让无辜的人民受苦的话,即使他再贤明,百姓仍然会憎恨他。

  真正能接近君主的人,大概只有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个,最多也就五到十人吧。而大多数百姓,都是远离君主的。如果接近君主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君主,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天下的百姓痛恨君主。如果天下百姓都满心怨恨,他们一定会起来反抗。这种时刻一旦来临,首先背叛君主的,一定是那些近臣。

  近臣所做的坏事,并不是君主个人的过错。但是,如果能预先明察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并且及时地阻止它的发生。让远离君主的天下百姓也都能安居乐业,心有所偿,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如此,武士也不例外,同样要有这种处事的态度。即使在没有争端的时候,你的行动也一定要依据所观察到的形势的发展。总之,无论何时,一定不要忘记注意观察形势动向的变化,这是兵法理论中重要的一条。   


军 略

  如果不能明察形势的动态,你就常常会陷入麻烦。如果你和人交谈时,没有注意别人的心理变化,就会发生争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争端,丧失生命。因此,注意到了形势的发展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发展,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布置房间,也要考虑到将来情况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把各样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因此,在武士道中,有些事物是必须要留意的。

  事实上,尽管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同样的。因此,“道”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

  认为兵法只是用来杀人的,这是一种偏见。兵法并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消灭罪恶的。灭一人之恶而使许多人能够生存,就是。

  这是一本家传之书,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就是神秘不可传的。正是为了传播知识,才有所谓的秘而不宣。如果知识不能得到传播,有书无书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我的子孙后代都应好好地体会这一点。   


大学

  据传,《大学》是用于启蒙教育的入门读物。不管你要进入哪个房子,都要先穿过门。因此,门是你到达屋子的标志。只有穿过了门,你才能走进房间,遇到主人。

  学习是得道之门。因为学习是门,而不是屋子,所以,当你看见门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过门,才能进入屋子。屋子是在门里面,是藏在门后的。

  既然学习不过是门,所以,在你阅读书籍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