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教你看懂荀子 >

第1部分

教你看懂荀子-第1部分

小说: 教你看懂荀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出版序   
  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   
  一、劝学人的认识和才干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取得的,是“善假于物”的结果。   
  二、非相相术是骗人的,有学问的人是不信这一套的。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非相”,即非难、批判相术的意思。   
  三、非十二子要实现“一天下,财万物”的政治理想,必须统一思想,效法“仲尼、子弓之义”,“务息十二子之说”。   
  四、王制要实行“王道”,必须结束诸侯异政、分裂割据的局面,用封建等级名分来确立新统治秩序,破格提拔封建制度崩溃后新兴起的知识分子。   
  五、富国要使国家富强,必须通过裕民政策使百姓先富起来;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即“下富而上富”。   
  六、议兵(节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在政治上争取民心,才能夺取天下;在军事上要以法治军、赏罚分明,加强军队纪律。   
  七、天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人要顺应自然,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去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   
  八、正论君王之道利于彰明、不利于隐秘,利于公开、不利于隐匿。只要像汤武那样修行正道、兴利除害,就会使天下人归顺。   
  九、解蔽外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知识上的错觉和疑神疑鬼,原因是心有所偏,要全面看问题,克服片面性。   
  十、正名事物的名称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而这种“约定俗成”必须通过感官接触到外物和心的验证才能确立。   
  十一、性恶荀子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有善良的表现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既然人本性是恶的,那么顺着它自然发展,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本书探讨的是荀子的思想精华。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光辉年代,而荀子所在的稷下学宫,也是当时人才荟萃的著名处所。他十五岁就到齐国游学,当时是齐国称雄东方的时代。齐国君主不惜重金招贤纳士,广纳雅言,鼓励辩证。稷下学士们相互辩论、著书立说,当时的齐国文风鼎盛,不仅在思想上观念活跃,更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开展。   
  身为战国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荀子广泛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荀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一是他的自然观,二是他的性恶论,这些观念影响深远。东汉王充关于“天地合气,万物自来”、“夫天道,自然也”的科学精神(《论衡?自然篇》);唐朝柳宗元“功者自动,祸者自祸”的见解(见《天说》),以及刘禹锡“天与人相交胜”的思想,都与荀子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各种事物都处于这个物质世界当中,而自然界的变化也是自然对立的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荀子认为自然万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天论》篇开宗明义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有自己产生、运动、发展的规律,所有的那些日月星辰、阴阳四时等现象的出现,都是随自然规律的运行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荀子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的观点,把天与人相分离,指明两者并无任何关联。如果人们加强生产,节约开支,即使天有再大的能耐也不能使人贫穷;如果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无法使人富裕。不仅人的祸福吉凶与天无关,而且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废,也同样与天无关。荀子这种天人分离论,是第一次从理论基础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迷信的最有力批判,而在人性论方面,针对孟子的“性善”论,他所提出的“性恶”论,目的在于强调后天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强调,人应当以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而非放任自己的本性,为所欲为。而荀子也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英育才的工作,直到晚年也未曾停止教学生涯,因此形成了较为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   
  在他看来,儒家经典著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为社会效力的圣人、君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不容忽视的。既有书本知识,又注重师法之教化,这还不够,还要追求纯粹之美的境界。他要求人们对学问的爱好,就像眼睛爱看各种色彩,耳朵爱听各种美声,嘴巴爱吃各种美味那般,坚定不移,这就叫做“德操”。是荀子对君子之学的最高要求,也是荀子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荀子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解蔽”是荀子的认识论,也是荀子的治学方法,他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劝学》)等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深刻精辟,又浅显易懂,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文学之路的捷径,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欣赏,而能借鉴学习;因为借鉴学习,而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前启后,激发创作的种子。   
  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受限于时代、语言、国界的束缚,而文体的表达方式,也不应该只能有一种诠释方法。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翻译来读懂它的道理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经典文学创作,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现代的读者望之生畏。中国古典作品的浩瀚精彩,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的精彩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   
  高谈文化总编辑许丽雯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与学术大繁荣时期,首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光辉灿烂的时代。战国时代位于齐国都城的稷下学宫,就是古代中国人才荟萃、百家争鸣的学术场所;而荀子,正是长期活跃于稷下学宫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荀子又做“孙”,故荀子又称孙卿、孙卿子)。参照各种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七年(即周赧王八年)前后,卒于公元前二一三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左右,大约活了九十四岁。荀子的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二八二年到前二三八年之间,约有四十四年。   
  荀子的一生与齐国的关系十分密切,稷下学宫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据记载,荀子十五岁时即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居留较长时间。当时齐国正是威王、宣王当政的时期,国力强盛,称雄东方,因而不惜重金招贤纳士;四方学者云集齐都,那是稷下学宫最为兴盛的时期。稷下学士们相互辩论、发表高论、著书立说,大大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并且为学术研究的开展埋下勃发的种子。   
  齐湣王执政时,稷下学宫开始衰败,学者们纷纷离去,古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慎到、接子皆亡去,田骈如薛,孙卿适楚”(桓宽《盐铁论?论儒》)。到了齐襄王执政,稷下学宫又再度复兴,荀子也重新回到了齐国。此时在稷下学宫中,荀子是最有威望,最受推崇的大学者,曾三次担任“祭酒”(古时候饮食祭祀时,推选尊长者一人为“祭酒”,后来成为官号)。   
  此外,荀子一生还先后到过秦、楚、赵等国。在秦国他虽未被任用,却曾得到秦昭王的称赞;在赵国,他被奉为上客,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在楚国,他先后因为兰陵令、春申君的死而两次被免官,最后退居于兰陵,专心著书立说,培养门徒,一直到去世为止。   
  广博宏深,内涵丰富   
  身为战国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荀子既批判、也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广博宏深,内涵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荀子》的内容共分为三十二篇,分别如下:第一篇劝学、第二篇修身、第三篇不苟、第四篇荣辱、第五篇非相、第六篇非十二子、第七篇仲尼、第八篇儒效、第九篇王制、第十篇富国、第十一篇王霸、第十二篇君道、第十三篇臣道、第十四篇致士、第十五篇议兵、第十六篇强国、第十七篇天论、第十八篇正论、第十九篇礼论、第二十篇乐论、第二十一篇解蔽、第二十二篇正名、第二十三篇性恶、第二十四篇君子、第二十五篇成相、第二十六篇赋篇、第二十七篇大略、第二十八篇宥坐、第二十九篇子道、第三十篇法行、第三十一篇哀公、第三十二篇尧问。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出自于荀子自己的手笔。但其中有几篇,像似出自其门人的记录整理,如《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中,都出现“孙卿子”的字样,应该就是明证;又有几篇则很像是其后学者所记或杂录传记而写成的,像《大略》之后的六篇,就可能属于这一类。《荀子》一书流传到西汉时,经过刘向的校录整理,正式订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取名为《孙卿新书》;班固《汉书?艺文志》则称之为《孙卿子》。到了唐代中叶,杨把荀子的三十二篇重新分成二十卷,对各篇的次序也做了一些调整,并首度为这本书做注,称为《荀卿子》。宋以后则通称为《荀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荀子》一书。   
  《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而八儒之中的“孙氏之儒”指的就是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荀子尊崇孔子和子弓,以儒家的《礼》、《乐》、《诗》、《书》、《春秋》来教育学生,但他的思想有些则已经超越了孔子。尤其荀子反对子思和孟轲,将他们视为儒家的罪人,在思想上常常处于与之对立的地位。   
  对天命迷信的有力批判   
  荀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对古代思想发展的看法,而自然观又是他思想中最为人所称颂的部分。《天论》篇中反映了荀子对天道、天、人、社会关系的认识,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活力和朝气。荀子从生活、哲学上去比较、认识自然现象,对天和天人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把先秦思想中天人之间的思想概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荀子认为,天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