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做最好的家长-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要做的,就是鼓励和表扬。晴雁的学习能力不是太强,但只要有一点进步,包括作业本上的“红钩钩”,我都及时夸张地表扬:“晴雁真不错!”我用一切办法,让她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她比较胆小,上课不敢发言,我就鼓励她上课发言,只要发了一次言,我就给她奖励。慢慢的,她开始有进步了。
下面是我于1993年1月22日(也就是晴雁第一次考试后十多天)为她写的成长日记——
自从你读小学以来,我们觉得你十分辛苦——早出晚归,简直没有时间出去耍。有一天晚上,我问你:“晴雁,你觉不觉得累?”你说:“不觉得累。”我又问:“想不想回乐山读幼儿园?”你说:“不想。还是想读玉林小学。”可喜的是,你的考试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自从第一次语文考试得了77分后,在第二次语文单元测验中,你得了94。5分,虽然老师说你在班上名列二十二名,但你已经超过了爸爸为你提出的78分的目标。后来的一次数学测验中,你又得了98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啊!
以前顾老师说你上课不爱发言,可那天爸爸去学校,顾老师说你有进步,爱发言了。这一段时间我接你回家,你爱说:“爸爸,我今天又发了言。小朋友们还欢迎了我。”今天下午,你们评“小五星”,因为你进步大,顾老师和同学们为你加了一个“小五星”,这样,教室墙上你的名字下便有了两个“小五星”了!
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多几分少几分又怎样呢?在我看来,就学习而言,最关键的是——
第一,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第二,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分数更重要;
第三,要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保存收藏有关学习资料的习惯,等等。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注意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和学习都要利索,不要拖泥带水。
前面三点,晴雁一直都做得比较好,但第四点,在很长时间里,是让我们头疼的事。但我们不断训练,从吃饭开始强化她的时间观念。当时我们给她规定,吃早饭不超过10分钟,吃午饭和晚饭不超过25分钟。而且吃饭时就把小闹钟放在饭桌上。时间一到,即使没有吃完也不许再吃了。刚开始,女儿当然不习惯,但只要她按时吃完了饭,我们就及时鼓励和奖励(比如给她买一本她喜欢的书,或周末带她到公园玩,等等),慢慢地晴雁做事的动作越来越快。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再也不为她做事慢而操心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常常对朋友说:“孩子读小学,最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好习惯。”我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话一点不错。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的源泉。所以有人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我还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行为与习惯,决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也包括做人的行为与习惯。
所以,虽然女儿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但我非常注重她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养成,需要某种程度的强迫性训练,但更多的还是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些规矩,然后严格用孩子同意的规矩要求孩子。
这里,我强调了“和孩子商量”,因为在我看来,孩子虽小,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哪怕是正确的要求,也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理解,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只有建立在孩子理解基础上的要求,才能真正变成孩子的行动。这种理解基础上建立的规矩,既是科学的也是民主的,因而更为持续有效。
下面是晴雁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她反复商量制定的《晴雁学习、生活常规》——
晴雁学习、生活常规
(1997年2月19日晴雁和爸爸共同制定)
一、学习: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不说小话,不搞小动作。
2。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预习功课,并且抄钢笔字帖一篇。
3。作业必须细心,出现一个错字,重写该字五遍;计算错一道题,重做五遍类似的题。
4。作业、作文和试卷的书写必须字迹工整,文面美观。
5。书籍、本子必须保持整洁,不得乱涂乱画,不得卷角,也不得有破损。
6。自觉订正并妥善保存单元测验试卷。
二、生活:
1。每天晚饭后负责洗全家人的碗。
2。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
3。吃饭必须抓紧时间:早餐不超过10分钟,午餐和晚餐不超过25分钟。
4。除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晚上睡自己的房间。
5。除双休日外,平时下午放学回家后不能出去玩。
6。每天应尽量挤时间读有益的书报。
三、奖惩:
1。每周小结,如果没有违反本《常规》,就记“小红花”一朵,连续三次得“小红花”,就利用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任选一个公园玩。如果全期得“小红花”15朵以上,奖一本晴雁喜欢的书或一张晴雁喜欢的动画影碟。
2。在品德和学习上取得一次重大成绩,加记一朵“小红花”。
3。如违反《常规》一次,就取消一朵“小红花”,直至取消有关奖励。
这份《常规》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把我们希望晴雁养成的好习惯都包括进去了。关键是,这份《常规》一旦制定出来,我和晴雁都尽最大的努力将它变成行动,并坚持下去。我也根据晴雁的表现严格按《常规》奖惩办法对晴雁进行奖惩。每周总结一次,如果做得好,我就在墙上挂历的日子旁边画一朵小红花。晴雁非常在乎墙上小红花的多少,如果有哪一周没有得小红花,她会很难过,我们就鼓励她下周争取得小红花;如果她的小红花增加了,她会非常高兴。
日子一长,晴雁的好习惯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比如洗碗,刚开始的时候,连她母亲都有些心疼她,说看见小晴雁围上围裙在厨房里洗碗,好像我家请了一个小保姆。但我坚持要晴雁洗,我觉得这是一种品质的养成,而且要她坚持下去。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毕业,连高考那几天晚饭后的碗也是她洗的。现在周末她回家,也是洗全家人的饭碗。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
女儿小学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不拔尖,但我很满意,因为女儿一直都很快乐,而且她的求知欲很强。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考试高分更重要。现在小学生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而且这压力并非都是学校给的,很多方面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给孩子外加的,这些爱孩子的家长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助纣为虐者!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如果从理论阐述“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主要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我也是这样看待我女儿的成长的。我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无论应试竞争如何严酷,我一定要让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而且我的确是这样做的,一直到女儿高中毕业。
关键是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越来越浓烈的应试硝烟,许多家长沉不住气。特别是看到亲戚、邻居或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孩子好,或者上名牌大学,心里就很不平衡,于是反过来给自己的孩子加码,在学习成绩上逼孩子。于是,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对立,而且孩子也更加厌学。
一切都源于“攀比”,不光与邻居或同事的孩子比,还与书上的神童孩子比,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这样一来,家长丧气,孩子也灰心。
为什么不换一种比法呢?这就是发现自己孩子所独一无二的优势,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家长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这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育者:“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任何一个家长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发现者(“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和帮助者(“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说到“攀比”,我不得不提到有些家长对“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崇拜。十年前,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关注。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亦婷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她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成功的,许多经验也值得其他家长借鉴。但问题是,许多家长以天赋很高的刘亦婷来打量比照自己的孩子便感到了失望,进而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刘亦婷”。当时,我班上一些学生家长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短文《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评论这种现象——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我在为她而欣慰的同时,又会为班上更多的学生而忧虑。因为在媒体如此可劲儿的炒作中,那些只能在国内读大学甚至连大学也考不上的学生,面对刘亦婷这个“身边的榜样”,自卑感定会油然而生,我怎么去抚慰这些同样需要鼓励的年轻的心灵?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便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这个世界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我曾多次告诉我的每一个学生:“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里最好的那一个!”但是,面对媒体中如此灼热耀眼的刘亦婷,我担心许多普通的学生会感到炫目因而失去了自我。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我会为一些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认识误区感到忧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