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她们 >

第16部分

她们-第16部分

小说: 她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抢走背包不说,还把他们的衣服从上到下全部扒了下来,以至后面上来的同志见了,和他们开起了玩笑:“你们工兵连好凉快呀,洗完澡还要光着身子晒太阳!”说得战士们脸都红了,后面的战士便打开背包,取出自己换洗的衣服送给他们穿上。 


  就因为红军有纪律,不能伤害彝人,可彝人却处处给红军设置障碍,所以搞得红军军心有些慌乱。 

  后经先遣部队做通了彝族沽基部落头人小叶丹叔侄的思想工作,刘伯承又亲往与小叶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康克清没有看到结盟的这一幕,但她清楚地看到了在等待刘伯承的消息时,毛泽东不停地抽烟,周恩来踱步眺望,朱德眉头紧锁的情景。她也清楚地听到了好消息传来后,三大统帅开怀大笑的声音。为此红军部队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 


  康克清随司令部接连翻过了几座大山,走到山脚下时,看到大路中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小姑娘。这个姑娘大约十三四岁的模样,却赤裸着身子,什么都没穿。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一双大眼睛骨碌碌地转个不停。眼看着红军队伍越走越近,她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站在原地,根本没有躲闪的意思。 


  康克清紧走两步,来到小姑娘的跟前,看着小姑娘这可爱又可怜的样子,脱下自己身上的外衣给小姑娘穿上。身边的战士看到此情此景,从挎包里翻出一条军裤,递给他们的康指导员。康克清给小姑娘穿好并系好腰带,又将长出来的裤脚挽起来。眼前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却如此贫穷而愚钝,康克清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无论这个民族多么的荒蛮、不文明,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同胞啊。这个场景永远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理想,其中一定包含着让这个彝族小姑娘远离贫困,远离蛮荒。 


  小姑娘的脸上有了些好奇的神情,扭头看了看旁边的山坳。康克清早已看见那边山坳里有许多手持刀、矛、弓箭和枪的彝人,正在向这边观望。她也知道,虽然沽基部落与红军达成了协议,但与之对立的罗洪部落并没被说服。这个小姑娘会不会就是罗洪部落用来试探红军的呢? 


  康克清不愧是做群众工作的专家,这件事由她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又得体恰当。这时,一个带照相机的人在此时按下了快门。康克清和这个彝族小姑娘的故事,就这样被永远地定格,成了红军的一段历史,也留下了军民之间、红军与彝族同胞之间的一段佳话。据说,多年以后,康克清还曾得到过这张很有历史价值、也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遗憾的是笔者并未在资料中看到过这张照片。 


“打土豪”专家 

  为给干部休养连配备一名会打土豪,能找民夫和粮食的指导员,凭着对李坚真的了解,总卫生部部长贺诚推荐了她。这样,李坚真才调到干部休养连。 

  李坚真打土豪确实一绝。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到了一个村子先把村民召集起来,让农民指认哪个是地主、哪个是富农。有的村民胆小怕事,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使得工作进展缓慢。而她根本不需要走这个形式,她只需找到村庄的制高点向下眺望,哪家的院落最大最气派,哪家的牛栏猪舍最多,记下这家的位置,她就带着同志直奔那个院落。走进早已逃之夭夭的土豪劣绅家里,仔细搜查一遍之后,给大门贴上封条,然后,再到街上向群众了解情况。群众一听红军的描述,以为他们掌握了很多信息,也就不敢搪塞,只好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于是,她再返回身,揭开封条,没收这家大户的浮财。她的这套打土豪的方法既准确又快捷。 


  如果有扩充红军和雇民夫的工作,李坚真也很有办法。没收了大户人家的浮财以后,李坚真会把一部分装进箱子里,放在路边留给后面的部队进行分配,而把另一部分当众分给老百姓。她一边分一些盐巴、鸦片烟土这类浮财,还一边宣传红军的宗旨,动员青年参军,或帮助红军做民夫。特别是那些烟民们,对鸦片烟土最感兴趣,他们往往会为这一点点烟土而被说动了心,纷纷报名。 


  李坚真就是这样一个做事情果敢乐观,又干净利落的人。但在彝族区筹粮时,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她会被彝人狠狠地折腾一回。 

  一天,李坚真去寨子里买粮食。在路上遇见七八个彝人正围坐在一堆篝火旁,一边从烤着的猎物身上割下一块一块的肉吃,一边开心地说笑。李坚真走上前问他们有没有粮食卖。正巧这帮彝人都不懂汉语,李坚真也不会彝族的语言。但彝人表现出很热情的样子,从烤着的猎物身上割下一块肉,请李坚真吃。事先部队领导向战士们交待过彝族的民族风俗,如果他们请吃东西,是不能拒绝的,否则,他们会认为对他们不尊重,看不起他们。此时的李坚真只好手把着不知是什么动物的肉,也和彝人一样大嚼起来。一开始吃的时候,还觉得满香的,可咬了两口以后,她发现这肉根本没烤熟,里面的血还没凝固,但又不能不吃。她愣是咬着牙把这块半生不熟、嚼也嚼不烂的肉吞下了肚里。赶紧站起身向彝人们点头致谢,之后飞也似地跑回了驻地,找个地方呕吐起来。到了半夜,李坚真的肚子就疼开了,折腾了半宿。第二天行军,双腿发软,肚子仍在一阵阵地疼痛,时不时地要找地方解决问题。慢慢地她与连队的距离越拉越远。还好,不久她遇上了收容队,战友卓雄给了李坚真一颗鸦片泡子,才止住了腹泻,并把走路跌跌撞撞的她送到了干部休养连,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么精明的人,居然被一块烤肉折腾得掉了队。这也算是李坚真在长征途中最难忘、也最狼狈的一件事吧。 

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穿过彝族居住区后,部队全速开进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当地人叫它“铜江”,河宽3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群山险峻,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1935年5月25日清晨,由挑选的17名红军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岸上轻重武器的掩护下摆渡过河。登岸后奋勇冲杀,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一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并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部队则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守城川军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荡在大渡河上。27日,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川军密集的炮火,攀踏着铁索冲向对岸。当他们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企图阻止突击队员前进,但勇敢的红军战士还是穿过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并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与此同时,红一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红军长征的历史再一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牛肚子里出来的“纯净水” 

  在赶往安顺场的路上,又是一路昼夜不停的急行军,为的是抢在敌人的前面。饿了就从干粮袋里掏出干粮啃两口,渴了,危秀英却没了水,临行前带的水早被其他同志喝了。这时,天已经黑下来,口干舌燥的她只好在黑暗中去路边上找水。没找到河流,却发现一个小水坑,在月光下闪烁着一缕清辉。渴到了极点的危秀英丝毫没有其它的考虑,拿起搪瓷缸子舀起水“咕嘟咕嘟”就喝了下去,直喝到口不再干了,又把水壶灌满去追赶队伍。 


  天亮了,有个男同志跑来找危秀英要水喝。爽快的危秀英二话没说,摘下水壶就递给了他。当他喝到第二杯时,却带着奇怪的表情来问危秀英:怎么回事,你们女同志的水怎么有一股尿腥味? 


  危秀英也感到奇怪,夜里还好好的,只放了一晚上就有味了?当危秀英从那个男同志手中接过杯子仔细一看,才发现杯里的“水”黄澄澄的,杯子底部还存留着一小块牛粪。 

  此时的危秀英突然大笑不止。原来,昨天夜里在那个亮闪闪的小坑里舀的“水”不是别的正是牛尿,由于渴得厉害,危秀英一时竟没有喝出什么味道来。这个不管不顾的危秀英呀! 


  恍然明白之后,危秀英连忙向那个男同志解释,并笑着说:“同志,没关系,我们江西有句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那个和她一样渴得厉害的男同志,也为自己打着圆场说:“说得对,说得对,没干没净,吃了没病嘛!”说完还不甘心,竟一口气又把剩下的半杯牛尿全喝进了肚子里。 

  这就是那个特殊的环境中特殊的一幕。如果有人问顽强是怎样造就出来的,想一想危秀英的这壶牛尿,想一想她喝牛尿时却浑然不觉的那种境界,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饲养员负伤 

  干部休养连是紧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的部队,行军至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160公里的路程。但道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路的一面是悬崖峭壁,而另一面则是水深流急的大渡河。天上下着小雨,地上湿滑难行,对岸的敌人还不时地向这支全速前进的队伍开枪射击。摔跟斗是常有的事,一会儿这个摔了,一会儿那个又倒了。到了晚上,因为对岸有敌人,不能打火把,女人们只能摸着黑,后边的人牵着前边人的手,担架和行李也只能轮流来抬。两天两夜后终于接近泸定桥了。 


  眼看就快到桥头了,对岸一阵紧急的枪弹射过来,李坚真的饲养员受了重伤。这位十六七岁的红小鬼,是李坚真在江西扩红时招来的兵。长征路上,一直跟在李坚真身边当饲养员。他很懂事,工作也积极主动,李坚真平时很喜欢他。没想到此时他竟然负了伤,而且伤在头部,血流不止。 


  在这荒山野岭里,部队又在急行军,担架没有富余,李坚真毫不犹豫背起他就走。爬过了两座小铁索桥,李坚真的汗水和饲养员的血水湿透了她的衣服,他们掉队了。后续部队的一位领导看见李坚真背着伤员那艰难的样子,对她说:“都这个时候了,你一个女同志背一位重伤员怎么赶路哟。” 


  李坚真心想,这里没有老乡家可以寄放,我总不能把这个江西老表丢在荒野吧,他就是死了,也要把他安葬好。这时,只听见饲养员在她的肩头断断续续地说:“指、导、员,放、下、我、吧!”李坚真心里一阵难过,不知从哪来了一股劲,背着他又走了很长一段路,看到桥头有几户人家,还有一座小庙,但都早已是人去屋空了。不得已,李坚真把他放在小庙里,并把自己身上带着的几块银元放在他的口袋里,又解下干粮袋放在饲养员的身边,含泪跑出了庙门。此时的李坚真,眼前重现的是饲养员的母亲送儿子当兵的情景,那是苏区人民对红军怎样的支持啊!而此时,这个苏区的儿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倒在了他乡异地。李坚真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