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 《清世祖实录》卷一○九。
… Page 115…
年 (顺治十五年),河南开垦荒地共九万余顷,每天约增赋银四十万八
⑤
千余两 。其他各省也多有成效。
由于满族统治者实行了“轻徭薄赋”、招徕逃亡、开垦荒地等措施,
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人口与耕地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据统计,1651
年 (顺治八年),全国人丁户口1063万余,10年后的1661年 (顺治十
八年)达到1913万余,增长180%。1651年的耕地面积为290万顷,1661
年则增加到526万顷,增长176%。
清军入关后,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措施,在稳定局势方面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制定的一些错误政策,在各地也产生了不良的
效果,遭到各地汉族人民的抵制。
首先是圈地。早在入关前,满族的王公贵族就在关外各地设置大小
不等的各种农庄,驱使农奴或奴隶进行生产。另外,由于清政府不负担
八旗军队的装备,八旗兵遇有出征,要自己置办马匹、器械。因此,清
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就实行“计丁授田”的政策,分给八旗士兵一定数量
的土地,而八旗士兵的生活和军事装备,都来源于所分土地的生产收入。
入关后,为满足他们的剥削需要,清政府于1645年1月(顺治元年十二
月)下令“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
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
①
兵丁人等。”这是清政府入关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圈地。第二次圈地是在
1645年11月,这次圈地的范围被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等府州县。1647
年2月(顺治四年正月)又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
42府州县内,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圈地。在圈地过程中,清朝统治者为占
夺靠近京城的土地,不但圈占无主荒地,还以“圈拨”、“兑换”、“拨
补”的名义,强占大量有主土地。顺治四年以后,大规模的圈占土地活
动基本结束,但零星的圈占活动又持续了20多年,共圈占土地16。35万
顷,约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1/30。
其次,强迫汉人“投充”和严申“逃人法”。在圈占土地的基础上,
清皇室、王公和八旗官员建立了大量庄田。这些庄田一方面要靠从关外
迁来的庄丁(农奴)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了补充庄田上的劳动人力,
清王朝还强迫当地汉人“投入满洲家为奴”,称为“投充”。汉人投充
之后,身份降为奴仆,他们不但要遭受残酷的经济剥削,还没有人身自
由,甚至随时可能被主人卖掉。为了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被迫“投充”
的汉人纷纷逃亡。这直接影响了满族王公贵族的经济利益,也危及到满
洲八旗的武力。因此,清朝政府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逃
人法除对逃亡的奴仆加以惩罚以外,还规定要严厉惩治“窝主”。逃人
被捉到后,不仅受鞭责,而且还会被在面上、臂上刺字,然后归还原主;
窝藏逃人的人,往往被处死,家产被没收,还会连累邻居。但是,用暴
力维护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难以持久的,“逃人法”公布以后,奴仆的
逃亡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禁止,反而与日俱增,“逃人”成为严重的社会
现象。
再次是“剃发令”。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于1645年 (顺治二年)8
⑤ 《清世祖实录》卷一二○。
① 《清世祖实录》卷十二。
… Page 116…
月下令,强调人民从衣冠装束到精神观念,承认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要
求汉人必须在10天之内改换明朝衣冠,按照满人的辫发风俗,剃发梳辫,
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书表示异议的,一律“杀无赦”。在州县的命
令上,更写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语。与此同时,清政府还
派兵丁巡行街头,武装强迫剃头,稍有反抗,就砍头。
本来,清军入关后的暴行以及诸如圈地、强迫汉人“投充”、“逃
人法”等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的实施,早已激起各地人民的无比愤怒,
剃发令更是火上浇油,严重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广大人民对
清政府的严重不满情绪,集中地在剃发问题上表现出来。这时,一些反
抗清朝的汉族官绅、知识分子利用群众情绪,以“头可断,发不可剃”
为号召,展开抗清斗争。
(2)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后,在河北和北京地区圈占大量土地、掠人为奴仆,激起
当地人民的反抗。特别是京东地区,由于这一带“地被圈占,所余无多”,
起义首先在京东三河县爆发,接着,霸州、沧州、南皮等地也都爆发了
规模不同的起义斗争。甚至连京西也出现了起义军,致使京师用煤“两
①
月不至” 。
山东各地人民的起义早在明末就已发展起来。清军入关后,起义军
由反明转为抗清,声势愈来愈大。活动在兖、沂一带的满家洞起义军,
②
聚集数万,“界连四县,穴有千余,周回二、三百里” 。他们“建营立
寨”、“攻城掠地”,“五种火器,件件俱全”,屡创清军。滕峄起义
军活动在邹、滕一带,他们以苍山、花盘山、抱犊岗一带为抗清基地,
与清军坚持战斗达八、九年之久。鲁西曹州一带的榆园起义军以濮州、
范县为根据地,活动于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凡数百里”,
众“号百万”。
山西原是李自成农民军控制的地区。清军进入山西后,起义军和各
地农民纷纷起而抗清。从1645年起阳曲、岚县、交城、岢岚、孟县、五
台、朔州、永宁、平阳等地起义此伏彼起。各支起义军互相配合,攻城
夺地,掀起了全省范围的抗清浪潮。
在陕西,从1645年开始,西安及周围人民便奋起抗清,以后又有陕
南农民军团结明朝旧将在五郎山起义,配合其他农民军,围攻西安达 7
个月之久。
1648年,甘肃也爆发了丁国栋等人领导的回民起义,连续攻下凉
州、巩昌、岷县、兰州、临洮、渭沅等地。
北方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虽然先后失败,但在清朝对全国统治还未
稳固的时期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
(3)清军南下和南明政权的覆灭
明朝灭亡以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福王、鲁王、唐
王,桂王等政权,统称为南明。
① 《贰臣传》卷四,《曹溶传》。
②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 Page 117…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中央政权的消息传到江南后,明朝陪都南
京的文武大臣于1644年(顺治元年)5月15日拥立明神宗之孙、福王朱
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政府,定明年为弘光元年。这个政权控制着
明末农民起义兵锋未至的江南广大富庶地区,有近百万军队,其中左良
玉父子率二、三十万大军驻扎武汉,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
四人率三、四十万大军驻扎在江北临淮、淮北、泗水、庐州等地,号称
“江北四镇”,力量相当雄厚。但是,这个政权一建立,就十分仇视农
民起义军,打着“报君父之仇”的旗号,与农民军相对抗。当吴三桂勾
结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的消息传到南京时,福王立即派出使者携
带大量金银绢米到北京,并以割地、岁纳白银10万两等为条件,乞求清
军不要南下,并建议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进攻农民军。同时提出,消灭农
民军后,清军退出山海关,由福王政权重建明王朝。清政府拒绝了与之
平分胜利果实的建议,并部署军队,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挥师
南下,攻打福王小朝廷。
福王政权建立后,其腐败程度与已经灭亡的明王朝相差无几。朱由
崧深居宫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大敌当前,他下令修建的兴宁宫所
悬挂的对联却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弘光小朝廷
中的文武官员则继续了明末的党争,依附江北四镇的马士英、阮大铖派
和依附左良玉的东林余党,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攻击。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政后,排斥异己,卖官鬻爵。镇守江北四镇
的刘泽清等人在大敌当前之时,不以国事为重,仍然抢占地盘,相互火
并,江淮防线一片空虚。清军乘机大举进犯,毫不费力地攻下了淮安和
泗州。当时,在弘光小朝廷内,只有兵部尚书中史可法主张坚决抗清,
但是,史可法因受朝廷中来自马、阮方面的牵制,江北四镇又不听从调
度,处境极其艰难。史可法虽竭力筹划,仍无力阻挡清军南下的势头,
只好退守扬州。1645年 (顺治二年)4月,清军兵临城下,包围了扬州
城。扬州孤城军民在史可法率领下奋力抗战7昼夜,终因兵少无援,扬
州城被清军猛烈的炮火攻破。史可法被俘后誓死不降,被清军杀害。清
军入城后杀掳10天,把这座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清军血洗扬州后,乘势渡过长江并占领了南京门户镇江。江防守将
闻风而逃,守卫南京的数十万官军纷纷降清,清军没有受到任何阻挡,
于6月开进南京城。逃往芜湖的弘光帝也很快被俘获,多铎将其带到北
京斩首。弘光小朝廷就此灭亡。
清军攻占南京后,明王朝在浙江方面的残余势力拥立鲁王朱以海在
绍兴就监国位;同时,福建方面又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
武。
鲁王政府拥有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和
驻守浙江的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的部队,具有一定的实力。但这个小
朝廷内部分裂不和,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把持有限的兵饷财源,
对人民横征暴敛,而真正为抗清出力的士兵和义师却得不到粮饷。另外,
鲁王政府还与唐王两个政权互争真伪,不能合作。1646年(顺治三年)6
月,清军渡过钱塘江,攻破绍兴,总兵方国安望风而降,鲁王浮海南逃。
唐王政权建立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