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31部分

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31部分

小说: 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要发扬东方已有的艺术传统。此外,还有一些
作家如阿尔敏·班尼,提出“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主张,他的小说《枷


锁》,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纠纷,暴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虚
伪、庸俗和堕落。在新作家派中,也有一些作家,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
题材,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著名的有耶明写的两部传记文学《蒂
波·尼可罗》和《卡渣马达》。伊斯于德尔以亚齐战争为题材,写了一篇小
说《真珠》,反映亚齐人民英勇的抗荷斗争。阿杜尔·慕伊斯写的小说《苏
拉巴蒂》,反映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这个时期也有不少反封建思
想的著作,如马佐英陀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篇中篇小说,揭露
了社会的丑恶面貌。女作家斯拉西写的《假如不幸》,反对强迫婚姻,表达
了被压迫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思想。

锁》,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纠纷,暴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虚
伪、庸俗和堕落。在新作家派中,也有一些作家,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
题材,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著名的有耶明写的两部传记文学《蒂
波·尼可罗》和《卡渣马达》。伊斯于德尔以亚齐战争为题材,写了一篇小
说《真珠》,反映亚齐人民英勇的抗荷斗争。阿杜尔·慕伊斯写的小说《苏
拉巴蒂》,反映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这个时期也有不少反封建思
想的著作,如马佐英陀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篇中篇小说,揭露
了社会的丑恶面貌。女作家斯拉西写的《假如不幸》,反对强迫婚姻,表达
了被压迫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思想。

1945年 
8月印尼宣布独立之后,印度尼西亚的文学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
段。这个时期涌现了不少新的作家和作品。但从印尼独立到 
1965年“9· 
30”
事件之前,印尼文坛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艺思潮。一种思潮是以“人
民文化协会”派为其代表,而另一种思潮则以“文化宣言”派为其代表。前
者提出文艺要面向工农,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者则主张“为
艺术而艺术”的纯文艺思想,宣扬泛人性论和文艺脱离政治等。“人民文化
协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阿·杜尔和班达哈罗·哈拉哈普等。普·阿·杜
尔是一位多产作家。在 
50年代,他曾发表《追捕》、《诱惑与堕落》和《被
摧残的人们》等名著。《追捕》主要描写人民的抗日斗争,《诱惑与堕落》
则主要揭发官场的腐败。1965年“9·30”事件后,普·阿·杜尔作为政治
犯被当局囚禁。囚禁期间,他写了四部巨著——《人世间》、《万国之子》、
《足迹》和《玻璃屋》。这些著作主要描写和反映印尼民族的觉醒和他们积
极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由于这些作品富有革命性,所以后来被禁止发行。

1965年“9·30事件”后,印尼政府提出了文艺“非政治化”的方针,
强调文艺作品非政治性,要求作家们不要卷入社会生活,不要触及社会问题,
以免加剧社会矛盾。所以 
60年代末以来,印尼文坛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纯文艺、超现实的思潮占统治地位。作家们热衷于追求文学的表现形式而不
在乎作品的思想性。因此,这个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一些脱离现实的
荒诞小说之类,如伊万·希马杜邦的获奖小说《祭奠》,便是最具代表性。
此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文学作品多是一些所谓的“消遣文学”。这
种作品强调文学的趣味性,消遣性,主要供读者们饭后茶余阅读欣赏。

70~80年代以来,随着印尼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两极分化。
一些思想较为进步的作家,开始呼吁作家们也要关心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
要求,并提出作家们也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
出现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甚至是不满现实的作品,例如一篇题为《天空变得
更加阴暗》的短篇小说,就是这种作品的代表。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印尼政
府对文艺的管制还是比较严的,不允许发表被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作品。

(三)艺术、音乐和舞蹈

1。艺术
印度尼西亚悠久的文化,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印尼民间神话传说、宗


教信仰和古典史诗,是古代爪哇和苏门答腊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陵庙建筑
是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陵庙上的雕刻以宗教的题材,雕刻家在佛教和婆罗
门教的神话题材中,创造了美丽的富于印度尼西亚形式的雕刻,反映了当时
的现实生活。这种建筑古迹,在爪哇最多,在苏门答腊、巴厘岛、龙目岛等
地也不少。

教信仰和古典史诗,是古代爪哇和苏门答腊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陵庙建筑
是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陵庙上的雕刻以宗教的题材,雕刻家在佛教和婆罗
门教的神话题材中,创造了美丽的富于印度尼西亚形式的雕刻,反映了当时
的现实生活。这种建筑古迹,在爪哇最多,在苏门答腊、巴厘岛、龙目岛等
地也不少。
高 
4。2米的丘陵上,建筑材料采用火山岩、安山岩。塔分九层,塔庙
里雕刻的佛像,共有 
500多尊,6种传统姿态,手势各异,栩栩如生。雕刻
作品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和每个局部都不是隔裂的,而是保持着各自之间的
内在联系,整体上保持均衡和协调。在梭罗和日惹边境的普兰邦南陵庙包括
160多座建筑,但大部分已崩毁,现仅修复 
8座,美丽瑰伟。

在东爪哇有闻名的巴那达兰陵庙、是麻喏巴歇王朝时代的建筑物,富于
民族形式。麻喏巴歇灭亡后,印度尼西亚的艺术中心由东爪哇转移到巴厘岛。
在巴厘岛,人们可以看到美丽壮观的塔庙和雕刻着各种姿态的佛像。巴厘岛
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和装饰美术作品,包括木刻、手饰、金属
工艺品、骨制工艺品、陶器和编织品。巴厘人喜欢雕刻家具,甚至洗澡间的
水管也加以雕饰,雕塑的神像、鸟类、鱼类和兽类等动物,神态活泼、形象
逼真、富于想像。巴厘岛迄今已成为印尼最闻名的旅游胜地。

2。音乐舞蹈
印度尼西亚是著名的歌舞之邦,人民很喜欢音乐,不论你走到那里,都
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生活在各岛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
舞蹈和乐器。例如西爪哇巽达族的“杭格隆”,用一套长短不一的竹筒,摇
撼撞击,发出清脆的乐音,是一种优美的民族乐器。“佳美兰”音乐,是印
尼最典型的民间音乐。这种音乐不是以管弦乐为主,而是以拍打敲击的乐器
为主。主要有各种铜锣、各式“甘梆”和大小不一的鼓组成。“佳美兰”乐
队通常由 
24人组成,可以单独演奏印尼民间音乐,也可以为戏剧、舞蹈和演
唱伴奏。

西方乐器传入印尼后,印尼人民用西方乐器,如小提琴等,再配于地方
乐器,创造了一种叫“克朗庄”的音乐格调,这种音乐,富于夜典情调,也
深受人民的喜爱。

印度尼西亚的歌曲,优美动听,其中有一些歌曲,诸如“宝贝”、“棱
罗河”、“星星索”等,在我国流行也很广、深受中国听众的喜爱。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近几年来,在印尼的各大城市,也流行着各种通
俗歌曲。在各个饭店、歌厅和渡假胜地,人们到处都可以听到这种流行歌曲。

印度尼西亚人民也是个善于舞蹈的民族,尤其是在巴厘岛,舞蹈成为当
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巴厘舞蹈,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舞,庄严肃穆;一
种是民间舞,活泼灵巧。舞时主要靠手腕和指头的动作。

苏门答腊一带流行马来“隆梗舞”,它是由一对以上的男女青年演出,
歌唱时女先领唱板顿诗,以迎男伴,舞者随歌曲节奏而变化。

在米南加保一带盛行“盘烛舞”,舞者手托燃烛盘,身体和盘烛随着音
乐旋舞,动作轻盈。


“基伯拉舞”是爪哇民间舞蹈,盛行于日惹和梭罗一带,舞者扮成恋人,
边舞边哼恋曲,高潮时,观众与演员同唱。

“基伯拉舞”是爪哇民间舞蹈,盛行于日惹和梭罗一带,舞者扮成恋人,
边舞边哼恋曲,高潮时,观众与演员同唱。
由 
12岁以下的儿童手握竹
杆进行表演,这种舞蹈多用于欢迎客人或运动会等活动的开幕式。

“欢乐舞”流行于马鲁古地区,表现青年男女在收割丁香花之后,以民
歌伴唱的交谊舞,表现人民的欢乐心情。

“马望望舞,流行于苏门答腊中部,开始播种时,乡村的居民聚集在一
块,边唱边舞,预祝丰收季节的到来。

(四)戏剧和电影

1。戏剧
印度尼西亚的戏剧,富有民族特色。最流行的戏剧形式叫“哇扬戏”。
“哇扬戏”有三种主要类型:一种叫“皮哇扬”或叫“皮影戏”;一种叫“人
哇扬”,由人扮演剧中人物;另一种“木偶哇扬”,前两种类型的“哇扬戏”,
多流行东爪哇和中爪哇一带,而第三种“哇扬戏”主要流行于巽达地区。

“哇扬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人们利用“哇扬戏”塑造傀儡形象来
表达他们对精灵的崇拜和信仰。后来印度教传入,“哇扬戏”主要是“皮哇
扬”塑造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所以演这种戏时,故事中有许多关于王后、国王、古代神祗、巨人和魔鬼、
神话中的动物和鸟类等。但若演现代主题的哇扬戏,则更多地表现有关印尼
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时期这段历史的故事和人物。

“皮哇扬”的傀儡是用描绘色彩的牛皮剪成小块而制成,靠灯光将傀儡
的影子投射在白影幕上。表演时傀儡由“导演”操纵,并配以说词、歌唱和
击节。在一个通宵的演出中,“导演”不停地操纵他手中的傀儡(经常不止
一个),口中还要唱着歌词或用幽默而有趣的词句作剧情道白,同时还要用
他的双脚敲打乐器来增强剧情。这一切都要做得调和一致。哇扬戏通常要用
“佳美兰”乐队来伴奏。

“人哇扬”剧中的人物,是由人来扮演的,它也是一种戏剧、歌唱和舞
蹈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人哇扬”演出的时间、比“皮哇扬”一般要短一
些。

“木偶哇扬”的傀儡是木制的,穿上礼服的表演者,右手插入衣内,用
中指扭动傀儡的头颈,再用左手拉动与肩相连的木条,于是扭扭捏捏,举手
划脚,活跃于舞台上。

在所有的哇扬戏中,除了描绘诸神之间的爱与恨、婚嫁、打斗、征服和
主持正义外,也叙述一般平民的故事。

2。电影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电影文化事业也开始产生。自 
20年代末以来,荷
兰人在印尼开始拍摄和放映一些影片。据说第一部影片是由荷兰人克鲁格于
1927年在万隆拍摄的,片名叫《忠心的猴子》,其内容是根据巽达地区的民
间故事编写的。此后每年生产 
2~3部影片,1929年生产了 
9部影片。在日
本人占领印度尼西亚的 
1940~1941年前,影片产量超过了 
15部。1942~1945
年日本占领时期,影片产量明显下降。

印度尼西亚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