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破了,一见到那个大点,就是 “波彻水源 ”。但有些言下顿悟的人则 “水穷波末 ”,一上来就对了。譬如,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乞师安心,师回: “将心来与汝安。 ”二祖曰: “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安心竟。 ”二祖悟了。那个就是水穷波末,见得大;但是见大以后,要修持,了生死。所以二祖到晚年,把这个担子交给三祖后.自己反而吊儿郎当,酒馆各处乱逛。人家问他: “你是祖师,怎跑到这里来? ”他说: “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我调我的心,与你有何相干?
问题来了,一位彻悟的祖师,最后还要来调心?见得大、行履上是两回事。像二祖这种境界是水穷波末,见着体;用上,一点小地方也要去试验。有些修行人,拼命用功,后来一悟,即是波彻水源。
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这两句注意: “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 “性相互显 ”,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像样,本来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 “体用相成 ”。有许多人说: “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 ”你若只知 “用 ”而不明 “体 ”也不行,但明 “体 ”不在 “用 ”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 “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一般学佛的人,学了半天,最后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乃此理不明,这八个字没有参透。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地分析。总法就是明体,别法,就是差别的法门。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论归纳起来,详为分析,广为论辩其中相同、相异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为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所以我这本书叫《宗镜录》,是一面大镜子,什么东西到这里一照,这个光就把你照出来了。 “以鉴幽微 ”,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光把整个佛法都照出来。 “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编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他虽然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为他毕竟是和尚。所以两边不讨好,真是 “猪八戒照镜子 ——两面不是人 ”。这么一部好书,就此埋没了。实际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进来。 “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一切差别法门他都包括了。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这本书总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学术理论有那么多。全摄在一心之内,实际上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明心见性。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读了这本书后,能使不可思议的佛法理论,如看手掌心一样,那么清楚。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文词之美,有如情书。这段文字简单,有几个道理出自佛学的典故,他将其变化成优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驰求”是出自于《法华经》的典故。经中讲到,大财主的独子从小流浪在外,四处乞讨,非常可怜,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亲一直在找寻这个儿子,请人四处打听。后来得知独子流落在遥远的小地方,为了迁就儿子的归来,只得移居近处,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与其儿子平等相处,然后借机诱导至他家做清洁工人。薪资又高,这穷子表现得更勤快。过了几年提升为总管家,当然对这主人是非常忠实。后来,大财主对穷子说: “我是你父亲,你自幼离家出走,这里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为何那么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还有无价之宝,在这里!这颗珠是无价之宝,就在你那里,而你不懂! ”这是一《法华经》的比喻故事。
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佛眼观众生,皆为其子。可惜我们就是不懂事,愿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来说: “你可以成佛! ”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晓得在这件父母给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颗神珠。《法华经》的故事,就是要我们知道: “在皮囊中就有一颗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
你看永明寿禅师多高明,把难懂的佛经,用那么美的文笔写出来。懂了这个就 “永息驰求 ”,不会向外面乱跑,本来就是你家的东西。 “觉树 ”,即菩提树,比喻证了道。 “全消影迹 ”,一切的妄想都没有。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真正的宝贝在池水中,捡起来就是,不会是泥巴或瓦片。这也是《方等经》中的典故。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出自《楞严经》的典故。佛在世时,城中有一个人,早上起来照镜子,见到镜中人的头很漂亮,但又突然发觉我的头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了?因此发疯了。真的!绝顶聪明的人才会发这个疯,像我们这些笨人不会!什么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活一辈子,从没见过自己的面孔。像机照出来一百张,有一百个样子,因它的焦距经过调整,翻洗后变动很厉害,绝对不是本来面目。自己在照镜子时,焦点角度也是交叉变化,我们根本没见过自己的面孔长成什么样子!谁假使见过,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聪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 “道 ”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 “道 ”?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
幻云满天疑无日
现在,永明寿禅师宣传这本书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这本书专门挑你见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见、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远截断你的贪、嗔、痴、慢、疑的根。大家说: “佛说的都对! ”古人有两句诗: “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间上的好话,佛经上都说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信不过!因为我们天性内在的多疑,无论是聪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带来的,不会相信人。以佛法的观念来看 “人 ”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相信人。
从前,我在大陆时,有位非常老实的学生,连我也确认他实在是无法形容的老实。后来我教会他一样本事,他对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们一起坐着,他倒了杯茶给我后,就不见了。过了半天才回来,我问他去那里?他傻笑了一下回答: “我去证明一件事,现在我完全相信,老师教我的都对! ”“我的天!你原来还不相信我? ”我上了他一个当。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成道,都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实际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经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处: “大概不会那么容易吧? ”又跑掉了。永明寿禅师说读了《宗镜录》后,可以治好你这个病,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不用丝毫的功夫,就打开自性之宝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顿获智慧之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我这本书叫做 “一乘大寂灭场 ”。佛说的,涅槃道的道场,只有一乘道。 “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阿兰若就是茅蓬、寺庙,真正的庙子不是盖在山里,而是盖在你心里头。 “阿兰若 ”是梵文译音,义为清净修道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这是结论,《宗镜录》这本书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到达。 “自到境界 ”是《楞伽经》讲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现在前言,还是在宣传他的书。
下次我们先从唯识部分讲起。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现在继续看序文。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文字简单易懂,就是说 “心、识 ”两门最重要,佛学理论见地和用功的法门,即心、识两门所开展出来的性宗与相宗。所谓般若性宗,是明心见性、形而上谈空的心性之学。而唯识法相的相宗是指以体起用。故后来有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实际上归纳起来就讲心与识的作用,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接着永明寿禅师的结论: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这两句实在是一个意义,但是有差别不同。唯识法相宗,开始是釋迦牟尼佛发挥创立。而唯识这个观念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过很不完整,经釋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国文化经过孔子整理归为五经一样。印度文化关于唯识及其他部分都经过佛整理。佛经上的五蕴、六根这些名词都是原有,不过经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删定礼乐,唯识亦然,确定为八个部分,即心识分为八识。
很奇妙,釋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识与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谋而合。虽另有法师再细分为九识,甚至十二识,经后世学者再加研究,还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识最好。
后世宗教发展史记载:唯识是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说法,而由无著、天亲两位兄弟弘扬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学术思想家,认为弥勒菩萨是佛过世几百年后才出生的一位大学者,与龙树菩萨一样,搜集佛的思想精华而讲的,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