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境本空 ”,对于境界你不需要去空它,它本来就空。外境不理你的,是本空的,你想求个空,尽是在那里求有。 “以心有法有 ”,想修个什么道呀!那尽是给自己找麻烦。把这些妄求都拿掉,那就是 “心空境空 ”了。
《起信论》云: “ 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
这一节文字是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中的原文。永明寿禅师为了说明无心的观念,所以找了许多佛经的资料来。这一节文字很明白,我们就不再解释了。
人生格言中的佛理
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即无对待,逆顺何生?以逆境故,生瞋恼强贼干怀。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能令心动,故称不安。
在说明本节文字前,要注意上节所引用《大乘起信论》的最后两句话: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必须把它认识清楚。假如,夜里怕黑觉得有鬼,那么那个鬼就愈厉害;若你一不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它本来不是鬼,鬼是没有的,是我们自己引来的。因为我们本身是鬼。有些年轻女同学说,哎呀!夜里看到鬼!我跟她们讲,鬼有什么可怕的呀!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只要当心人就好,不需要去怕鬼。
对于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永明寿禅师怎么解释? “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 ”。人只要真正修养到无心之地,万境就自然空了。 “既无对待,逆顺何生 ”,到了空的境界,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没有相对的东西,就无所谓顺境或逆境。因为人无法进入空的境界,因此 “以逆境故,生瞋恼强贼干怀 ”,我的心想这样,结果不是这样,偏是那样。那样与这样,两个相对起来就是逆境而产生了烦恼。一有烦恼呀!强贼干怀,心里头已经有贼了。人生大部分都在逆境中,中国有两句老话, “不如意事常八九 ”,人一生里头所碰到的事,不如意的十分里头有八九分, “可与人言无二三 ”,有时候,痛苦不如意的事,还没有办法跟朋友讲呢!或者,讲的时候人家还笑你,因此往往是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还有个同样的话, “十有九输天下事 ”,在世界上做人做事十件就输了九件,没有一样是痛快的。 “百无一可意中人 ”,认识的一百个朋友当中,说不定没有一个是真正自己的朋友。这是由对待顺逆而生。由这些中国的名句、人生格言,就懂得当我们做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没有什么好烦恼的。
我常告诉大家,人生就是一个大赌场,有气派就去下赌注,管你怎么个赌法,狂赌、豪赌、乱赌、颠倒赌,都好。有许多同学要结婚问我对不对?我说这个有什么对不对,昏了头就去结婚。算不定赢了,算不定输了,有气派就勇敢地上场赌,我红包包好等着你。若是赌输了不要怨恨;赌赢了也不需高兴。最怕的是,你们学佛的同学想赌又不敢下去赌,深怕好不容易挣来的钱赔本了,叫你不赌嘛,手又发痒,真是没出息。没有出息的人不能学佛哟!学佛是大丈夫的事,像我们这辈子就这样赌下去了,将来会成个什么东西不知道,但迟早会成个骷髅是知道的。
相反的一面是得意,但是得意的烦恼、痛苦比失意更大。 “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 ”,因为顺境就爱,人一得意,比如五子登科啦!车子、房子、金子、妻子、儿子,通通都有了,样样要如意。这个时候堕落得最快,因为舍不得放掉。有爱就有情,爱与情合起来就是一颗很漂亮的子弹,这里叫 “华箭 ”很漂亮的一支箭。 “入体 ”,射进了心窝,心胸都已经给它射穿了,一看还说,啊!好漂亮。 “华箭入体 ”,永明寿禅师的文学天才真是高极了,因此顺境界是那么可怕。 “能令心动,故称不安。 ”,逆境界不大动心哦!人碰到倒霉了就阿弥陀佛了,安静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动心了。因此,顺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学佛很简单,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这个问题。
《中庸》的大乘菩萨法门
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这里要注意,尤其是年轻有志入世的同学更要注意。他说要悟了道,真到了无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业、行菩萨道。那个时候 “坦然无事 ”,心境中没有事。 “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 ”,万机哟!一天从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烦恼都到你的身上来,叫做 “万机顿赴 ”,要担当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 “不挠其神 ”,这时他还在定中哩!虽然,日理万机,对于该骂的人就骂两句,做好的人就奖励两句,他没有动过念头。虽然,看到他在发脾气或是奖励你,但是喜、怒、哀、乐无动于衷。 “千难殊对 ”,上千种的困难一起来到你前面, “而不干其虑 ”,心境永远是清明的,这样才叫做无心无念,这才叫做大乘的菩萨道。这两句话不但文学句子美到极点,也把佛学大乘菩萨的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是说到乡下或山林种菜、住茅蓬,听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沥哗啦地,席地参禅才叫做清净。要在 “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在这中间当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讲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就是这个境界,那才是道。首先,这个见地要弄清楚,不要学了佛以后,一个人躲在小茅蓬闭起眼睛在那里瞎摸称打坐,那就错了。
阿难与神光的对错
所以阿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在《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回答在内、在外等等,结果佛都说不对,有人说,是阿难答得不好,不合乎逻辑。其实我们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剧本,编剧及导演都是释迦牟尼佛,演员的安排也是他,阿难只不过是当个演员,来演主角的角色。阿难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这一方面,因此佛说阿难说的都不对。二祖神光见到达摩祖师求安心,后来达摩祖师印证他已经安心了, “二祖体无 ”,因此二祖亲证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 “若不直了无心之旨 ”,因此说假如一个人学佛不能直了无心之旨, “虽然对治折伏 ”,用各种方法来修持, “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但是总觉得心里不安啊!有些同学说,老师啊!我这两天心里发跳呀!我说,睡觉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觉也睡不着,这要怎么办?吃点镇定剂就好了嘛!简单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种方法去求得心安,结果就会越弄越糟;换句话说,你越求方法来安心,心就越不安。因为那个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动力,所以不安之相会常现在前。
若了无心,触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他文学漂亮的句子又来了。 “若了无心,触途无滞 ”,他说真到了无心的境界,任何跟你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没有障碍。我经常看到很多学佛的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来笑眯眯。但是碰到对面来了个人,那个眉头不安的死相又来了,这就叫做触途成滞,碰到外境一测验就完了。因此,自己要当心啊!有时候有许多朋友功夫用得蛮好,我经常耍个花样,叫人去骂他几句,结果他那个功夫就垮掉了。这样子,你还想坐莲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个莲花瓣被那天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讨厌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触途无滞,任何接触境界来都没有动心过。但是不动心不算本事,因为本来就是无心的,如此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对他好,不好的对待他也差不多。
“绝一尘而作对 ”,尘就是外境,因为本来无心,所以不会和外境成对待。 “何劳遣荡之功 ”,哪里还需要去把妄念拿掉了或是念个咒子?假如无心何必念呢?因为无心就是在佛境界嘛! “无一念而生情 ”,假如任何起心动念不被爱与情所困的话, “不假忘缘之力 ”,何须假藉一个方法来达到空的境界。
渐顿达无心
又无心约教有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无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
就教理而言,无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澄湛令无 ”,这是渐修法门,就像从河里拿来的一杯水慢慢让它沉淀,沉淀到极点,心清净到极点,连清净、空都要把它丢掉而到达无心。 “摄念安禅 ”,比如念佛或念咒子、听呼吸或参禅,可用各种法门,其目的无非是要把所有的念头捆在一个念头上。这种方法可用不太好听的 “肉包子打狗 ”来比喻它,佛号、咒子、观想就像包子,妄想就是狗。狗一来就用包子打它,它吃了那个肉包子就不再乱叫了,尾巴夹拢来了就偷偷地走了。同理,妄念来时,只要念佛或念咒的心专一了,妄念就没有了。因此,这些方法不过是摄念而已。摄念以后,渐渐地身安、心也安了。然后 “蠲消觉观 ”, “蠲消 ”,什么都丢掉,无觉无观。 “虚襟静虑,渐至微细 ”,虚襟静虑,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慢慢就到达无心。
第二种是 “当体是无 ”,这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了,当下就是空,就是无心,因此是 “直了无生。 ”“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 ”本来一切众生个个都在无心的境界中,生而不生。比如,我们这堂课讲了那么多,你们也听了这么多,但是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也没说过话。如果认为,我在上课、说话,那就是你们在冤枉我。要不然拿出证据来,但是不可拿录音带来,录音带是录音带,与我不相干。这就是当体即空,说而不说,你们听的人也一样。所以说,一念起处不可得,本来就没动过。今天有法师到外面弘法,我欢迎他们,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出门以前和回来以后都没有动过啊!懂得了这个,直了无生,动而无动。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动而未动。我也常跟你们提到,走路也可以悟道,走路时向前走总觉得好远、好累,走过了路回头一看好短哦!就是那么一点嘛!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乡下旷野中间的路途,这种感觉就更亲切。在街上走路不算数,因为两边都是店,由于有看不完的东西而迷糊了,因此不会觉得远,也不会觉得近。
经云: “ 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