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46部分

宗镜录略讲-第146部分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即被眼耳鼻舌身的身根所制。眼耳鼻舌身即包含了四大地火水风的变化,这个最难去掉。

 

  其次,什么是尘?比如,大家打坐时常说,眼前看到光及各种境相,这个就是尘,是意识的思情。那是平常我们看过的东西,成为意识思想的东西而累积下来的一种染污。染污到你打坐时,因为生理的变化而引出思情所起的作用。有些人会因此而认为这个是好的境界,有些人则害怕会走火入魔,都是自找烦恼,原因在理论上搞不清楚,没有自我 “剖析根尘 ”。因此身根及思情上即精神意识上所发生的现象,假如自己在用功的过程中看得很清楚,就知道是不实在的,只是过程。比如大部分的气机,这种风大的作用,当它经过后脑这一部分,往往眼睛闭着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境界。实际上,拿现代的观念来讲,后脑部分有视觉神经,这个视觉神经受到了气血的刺激而发生阿赖耶识识根的一种反应现象,既不能认为好,也不能认为坏。当气机真的上顶了,这种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这种现象好比气候不好的时候,你在海中航行或是在空中飞行,会看到虚空中有很多的雾呀云呀,有许多虚幻的境界。假如是在海上,在台风要来以前的天气,往往在海洋上会看到有城市、有人、汽车等幻相。我们用功到了这个境界可不是走火入魔,也不是眼通起作用。认不清楚的就是对佛法没有真正的认识,因此必须对唯识的道理彻底地体会清楚,才能 “剖析根尘 ”。这点很重要,一点一点把它认识清楚,哪些是六根的作用?哪些是六尘的作用?

 

                      预知时至的大儒

 

   “微细生死 ”,这点更重要。很多修道的人说了生死,或者说死时也可能作主,预知时至。现代少了,因为现代工商业社会专修的鲜有。修到预知时至,也不算解脱的境界。知道自己某日某时要死,因此在事前通知了许多的亲朋好友。比如,明朝的一位儒家罗近溪他没有学佛,也没有修道。但他是属于王阳明这一派的大儒。他早在半年前就写信向学生们通知,他哪一天告别了,因此到时学生们都跑来了。那一天,他洗好澡、穿了衣服准备走了,那些学生跪了下来请求他多留些时日。他说,你们都看不开、舍不得,好吧!多为你们留一天,明天再走吧!到了那个时候, “对不起,不留了。 ”隔天他就死了。像这样看起来很了不起,好像了了生死,但是大有差别。像罗近溪是否了了生死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讨论。但原则上讲,能预知时至并非就是了了生死。

 

  就佛法来讲,生死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众生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后升天、下地狱或变畜生、畜生变人,这种生死轮回在佛法就称为分段生死,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但是要注意哟!我们本有的生命是不生也不死的,现在看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只是个现象,不是根本。就好比电灯,开关打开了,灯就发亮,关起来就暗了。灯亮了叫生,灯暗了叫死,但并不是电不存在,这就叫分段生死。

 

                      生死现象的粗细

 

  一般修道的人或是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人,例如声闻、缘觉,他们彻底了了生死没有?不见得!他们了了分段生死而走入变易生死中。像中国所讲的神仙乃至能白日飞升的人,他们往往还在变易生死中,当然并非全体如此。他们能把分段生死的方式靠做功夫修持变化,本来六十多岁要死,他可以拉到好几百岁。其实好好反省自己,我们没有修道的凡夫也在变易生死。像婴儿满月时,已经不是生下来那一天的婴儿了,也刹那刹那在变易中。每个人每天生理都在新陈代谢,十八岁比十七岁老一点,十九岁又比十八岁时老了点。你们从年轻蹦蹦跳跳到现在大学毕业,起码都是二十几岁的人,如果到幻稚园,人家看到你们也是老头子、老太太,早就变易了。其实人生随时都在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中而不能了生死。因此我们对于自己微细生死的关键及了生死的微细道理,必须研究唯识学才能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了才可以修持。所以说研究了唯识才能 “剖析根尘、微细生死 ”。

 

                      劝人放下易 自己做到难

 

   “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 ”再说,假如不了解 “唯识有 ”,即一切法皆有的现象世界,光是念《金刚经》、《大般若经》,光讲空没有用,空不了。空宗是龙树法门,就是般若宗。般若宗是以空观的法门遣荡一切,把一切都丢掉,因此禅宗讲放下就是。大家也会讲放下就好了,其实哪里放得下。今天很冷,放下来就不冷了,不打喷嚏也不流鼻水。但是放不下的啦!这个肉体的障碍就是放不下!为什么大家明知一切皆空,先不讲学佛的道理,就世间法方面,儿子、孙子许多闲事放下就好了,劝人家的时候和大师一样讲得很好,但是自己却一点都放不下。这就是无法遣荡。换句话说,理上知道是空,为什么空不了呢?因为对你来说,现在的一切,身体也好,房子也好,通通是实有。这个 “有 ”从哪里来呢?他说,你要是不从唯识学把它分析清楚,光是能把《金刚经》、《大般若经》倒背如流,还是无法彻底将根尘等一切清除。因为不懂唯识,往往在境界上将一些状况认为那是空。

 

   “如无差别,无可圆融 ”,般若讲毕竟空,唯识讲胜义有,两个完全对立。在本体上面,万法皆空,一起用则样样都有。空有之间搞不通它们的差异,也就 “无可圆融 ”,无法融会贯通它们。

 

   “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 ”这句话很清楚,就是说如果生病了,若不先望、闻、问、切,仔细观察、诊断生病的原因,那么如何开处方来对症下药呢?学佛修道,法门那么多,也要先了解自己的缺点或心理毛病的所在,才好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来加以对治。


             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
 

  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

 

   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死实果疾犹存。如《净名疏》问: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答:开菩萨自体法界缘集,即有四分。

 

  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乘愿来为释迦佛护法,本是妙觉之佛,却在现在佛的法运中示现、权作等觉菩萨。等觉就是已经与彻底觉悟、觉行圆满的妙觉之佛相等,但又有极些微的差别,虽有极些微的差别,而事实上也可说与佛相等了。这里是说已经达到等觉的维摩居士还有一点极微细在因位的无明未消,因此仍有疾病的果相呈现出来。这里面包含的佛理实在是太深微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的。

 

   “如《净名疏》问 ”, “疏 ”是现代文章所谓的 “注解 ”。疏就是把它清理,等于我们那个梳头发的梳子。头发乱了把它一条一条梳清楚。古制的经文把它用文字的科学条理、系统地整理出来的著作就称为 “疏 ”。 “如净名疏问 ”,这是智者大师在《净名经》注解中的问。

 

   “实报无障碍土,何得犹有烦恼四分之因疾 ”,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这个世界?有!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反过来说,阿弥陀佛讲经也会告诉他们国土的人,要好好修呀!假如不好好修,将来会像东方娑婆世界的人一样,连刮风下雨都麻烦痛苦得不得了!那些菩萨们听了之后,也想,哦!在距东方十万亿佛土那么远、那么远有个地方叫做娑婆世界。这个叫实报的国土。但是佛的国土是 “实报无障碍土 ”,是由于已经证悟了空理而显现的没有障碍的国度。由净土宗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国土的由来,也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关,而且这四十八大愿还是归纳性的,如果仔细地演绎开来,那可说是天罗地网一般含盖了巨细靡遗的众生品类,能化度不同根性的有情。这是在修行初发心的时候这么诚恳,假使我成佛了,与我在一起的人都没有生老病死苦等等,这就叫愿力。就像一个作生意的人,发誓说如果我发财了,我要盖三十层楼的洋房,每个朋友都有两个房间且不需要付水电费,还提供饮食。阿弥陀佛发了个愿,盖了个极乐世界,而且还盖得那么好。到了那里想穿衣服,衣服就马上到了身上,手都不要伸。想到吃的,食物就到了胃,嘴巴连张开都不用,而且一切还不止于此。

 

  这样的世界我们看起来像神话,然而并不是神话。假使有一个有力量的人,要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凡是跟我认识的人,都到我那里住,生活都不要愁,你们爱打坐就打坐,爱打滚的就打滚,反正都叫打嘛!你怎么打都可以。只要这人有心有力量是可以做到的。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他的愿当然不是一次发的,他的愿力越发越大,最后能集其大成。杜甫,唐朝那个穷得一遢糊涂的诗人,他却发了一个很有名的愿: “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说到发愿,你也发愿,我也发愿,我们的愿怎么完不成呢?愿要配上行啊!千万不要以为在佛前面跪一下、拜一下,我发愿了!这拜一下,一切众生都得好处。你自己都没有得,哪有这样大的本事。这不是愿吗?这是愿,你个人先培养你自己心理的善念,这是慈悲的开始,既然是慈悲的开始,愿力就要去实践,实践圆满了那个果位便成就了。像阿弥陀佛成就了极乐世界,像世界上有些人立志,我要做一番事业,却说我不是愿力啦,我不过是做工程发财而已。这不算是愿力吗?这就是愿力,你一个工程庇荫多少人啊!六百人,你这个愿力蛮大的。六百人,一个人八佰块钱一个月,回去包括老婆儿女的生活,起码养了四口,这样算起来,起码有二、三千人靠你吃饭。你垮了,这几千人就麻烦了!虽然这非大愿,也是愿。

 

  如果我们打起坐来观想一下,我要供养佛,这样修是蛮好的,但是那么大的一个西瓜观想来供养,不花一个本钱嘛!然后结个手印,这就是花,这就是果,这就是茶。这样念了半天,如果是真买东西来供,前面香蕉、苹果供的还是我自己吃掉。愿若只是这样,就有问题。愿要以真实的行为去利益人,哪怕小善,今天能够帮忙人家一句话,某件事情,给人家一点利益,这个人流鼻涕,你给他一点点药,使他不流了,这就是小行的一种,很重要。所以愿要行,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大家发发愿就成道了,这是什么?根本的贪心。一般人以为自己在学佛,其实贪得厉害。一进门磕三个头,烧一支香,还不到一分钱,然后盘一个腿就想证菩提,那个菩提三分钱都不值。像这样占尽天下便宜的事情是不会成道的。所以大家对这个行为的行要特别注意。

 

  所以不管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维摩居士在上方国度成佛,都是真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