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谨勿使为将”。谋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使用,最早出自于我国公元3世纪
《三国志·魏书·明帝记》。曹魏的何曾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上表称:
“宜选大臣名将”,“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辅佐”。其意是说,应选
大臣名将,派遣到司马懿军中,战时共同商定谋略,平时任副职。至此,谋
与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才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谋
略作为军事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常诵于军事家之口,常见于军事家兵书之中。
这里涉及到谋略与战略两个概念的关系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先秦时期并无“战略”这一概念,但已有了“谋”、“略”、“权”的概念。如果说战略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末晋代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中,那么谋略概念的出现比战略概念更早些。就其内涵而言,古代所说的谋略一般包含有战略的意思,战略也包含有谋略,并有部分相同和交叉。正如列宁所说,
⑧ 《孙子·军争篇》。
① 《孙子·谋攻篇》。
② 《孙子·虚实篇》。
没有无谋略的战略。
据我们现在查到的资料,在西方,军事谋略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英文是在15世纪(1489年)。英文叫做stratagerncscf arms(引自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10卷牛津大辞典,1978年版第10卷第1086页)Stratagem一词起源千古希腊语“诡计”。
英文里的谋略和战略两词很难严格区分。牛津大学出版让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1089页:Stratagem(计谋;诡谋;战略;策略)strategy(战略;军略;策略;谋略)strategist(战略家;谋略家)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英文本译为OFFENSIVESTRATECY。
可见,谋略和战略在英文里往往是以同义词出现的。不能据此判断谁大谁小,谁从属谁。
日本战前中校大桥武夫(先任东洋精密工业董事),1987年以20世纪初,帝俄南下政策和日本北进政策的冲突为史实,撰写了《战略与谋略》一书,读后使人深感谋略与战略既相关而又不能互相代替。我们认为谋略与战略两者是先后概念,是交叉并列概念。
二、军事谋略的含义与特点
我们对军事谋略的含义作了古今中外的考察之后,得到这样的认识:军事谋略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筹划和指导战争的艺术,是巧妙运用战争规律以智驭敌的斗争方略,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军事谋略以斗智为基本内容,以最小代价夺取最大胜利为基本目的。
军事谋略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内涵特别丰富的概从军事谋略的形成
来说,它是一个决策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运筹谋划的阶段,即谋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决策阶段,即略的阶段。所谓略,
就是经过谋划而产生的奇计良策的概称。
从军事谋略的指导作用来说,它是精神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一般的战争指导规律和军事原则。因此,它有普遍的适用性。
从军事谋略的本质来说,它是战争领域中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挥员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作用于物质力量的具体表现,是指挥员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通过斗智所产生的制敌妙策。
谋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几千年来战争实践
经验的总结。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谋略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军事谋略的研究,旨在探索最一般的战争指导规律,寻求巧妙用兵,克
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孙子说:“巧能成事”①。谋略者,智斗也。我们认为,谋略无疑包含策略,但光从策略(或战术)的意义上理解谋
略就很不够了。辞海把谋略解释为计谋策略,似乎值得推敲。
孙子第一篇就是计篇,开宗明义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接着就讲
“五事”“七计”,指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衡量、对比、研究,以探索双方胜
负的可能性。不能说,这里没有战略问题而仅限于策略的意义。
从军事谋略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 《孙子·九地篇》。
战略谋略。这属于全局性的谋略,一般是指关系国家和军队的根本利益
的重大谋略决策,是国家元首、高级统帅和涉及战争全局的指挥员要把握的
一种谋略类型。毛泽东同志的许多军事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战役谋略。它受制于全国、全军的全局性谋略,是指战役指挥方面及时
正确地定下决心和巧妙地完成上级指定任务的谋略。要学习这方面的谋略,
最近出版的粟裕同志的战争回忆录很值得一读。
战术谋略。它是指战术指挥方面善于组织战斗、克敌制胜的创造性谋划。当然,军事谋略除了按范围分类之外也可以按其性质、内容、形式等方
面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就更为复杂一些。这里就从略了。军事谋略有如下特点:第一,军事谋略的对抗性。战争是两个敌对国家、民族、阶级和武装集
团之间的暴力对抗行动。而军事谋略就是这种对抗活动中的智力角逐。在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对抗中,敌人总是挖空心思地算计我,我也在审时度势地算计敌,你有来谋,我有去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军事谋略的对抗性特别激烈,特别复杂,而又特别隐蔽。因而,对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的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要求也特别高。
第二,军事谋略的诡诈性。自《孙子》开始,我国兵家常讲“兵以诈立”、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
中专辟一章大论军事谋略的“诡诈”问题。英国《牛津英语字典》在解释军
事计谋时这样写道:“军事领导者的行动或行为,通常是一项计谋或诡计,??
不加约束地用于杀人或暴力行为的狡诈。”《孙子》所说的“攻其无备,出
其不意”①。已成为古今中外将领以谋制胜的信条与格言。诡诈谋略适用于战
略、战役和战斗,刘伯承着重指出:“知兵势,解奇正,讲的是一般制胜条
件,而要正确选择作战目标、作战方向和指导部队作战行动,还必须切实把
握虚实这个关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为将者的计
谋盖出于此”②。“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将帅要善于以各种手段隐匿
自己的意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计谋和谋咯。”③
第三,军事谋略的机密性。军事谋略是军事机密中最核心的机密。谋略
是破敌良策,一旦走露风声,就会有招致失败的危险。因此,自古以来都极
为重视军事谋略的保密。
《孙子》指出,保密工作要做到使敌方“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三略》中说:“将谋欲密。士众欲一,??将谋密,则好心闭。”是说将帅的谋略要秘密,士卒的思想要统一。将帅的谋略保密严格,奸细的阴谋就无法得逞。
《虎钤经·卷之三·胜败第十七》这样告诫人们:“机事贵密”、“机
事不密败也”。是说军机大事贵在保密,保密不严,就要败之于敌。《六韬·文
韬。兵道第十二》中这样写道:“阴其谋,密其机。”《兵法百言·智篇·机》
中指出,谋之宜深藏机宜密。”所有这些,都是说明军事谋略同其它谋略相
比更具有密之又密、慎之又慎的特点。对谋略严守秘密,才能出敌不意取得
① 《孙子·计篇》。
② 《军事历史》总第10 期,《听刘伯承同志讲孙子》。
③ 《军事历史》1987 年第1 期第17 页。
成功。
第四,军事谋略的应变性。战争千古无同局,谋略多变无定式。战争总是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发展,因而各有其特点。加之战争企图是严格保密的,战争中的行动又充满了偶然性,不确实性;战机稍纵即逝;天、地、人之间相互制约的因素多变。军事家无论具有多大的预测能力,都无法事先完全把战场每个细节描绘清楚,一谋定乾坤。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军事家特别强调因敌、因时、因地,定谋、用谋,机智应变,敌变我变,敌未变我先变,棋高一筹,神妙莫测。人们常讲的术为法,变为谋,急中生智,都是讲军事谋略的应变性。战争是五光十色的,谋略在军事家的战争生涯中也是变化无穷的。正是这种多变性,在几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上,开出了一朵朵千姿百态的谋略智慧之花,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战争活剧。
第二章军事谋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在问世之前,都要经历漫长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识积累和发展过程。军事谋略也是这样。
人类长期的战争实践积累起来的战争经验,是军事谋略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先秦——军事谋略理论的准备期
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据我国先秦古籍记载,我国最早发生的一些主要战争有神农伐斧燧之战;炎帝与蚩尤榆冈之战;炎帝、黄帝联盟与蚤尤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阪泉之战等等。这些战争均是原始部落之间为了掠夺人、财,争取自我生存或血缘复仇而进行的一种暴力行为。一般情况下,部落的首领往往就是军事长官。当时尚未出现职业军队,也没有什么正规的战斗武器,同自然作斗争的生产工具往往成了打仗时的“常规”武器。那时的作战方式、方法部十分简单,军事首领一声令下,双方进行体力格斗,主要以力决定战争胜负。这种以斗力为主的原始战争,尽管也有一些斗智的因素,还称不上什么军事谋略。但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经验到理论螺旋发展的。今天的战争是以往战争的继续与发展,今天的军事谋略思想蕴含着当初人类战争的智慧。原始社会的战争虽然简单,然而,它已经孕育了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比如,当一个部落进攻别的部落或本部落遭到外部落进攻时,部落首领召集一定的会议,决定仗怎么打,有时还要召开全部落大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部落、氏族的联合对敌等,这些都应看作是原始军事谋略的“源头”。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社会划分为阶级,战争频繁,规模增大,便逐步产生了职业军队,有了专职指挥人员。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约存在500年左右。经过多年征战,出现了“六事之人”的军事长官组织,专议、专管军中之事(这也可能是后来的司令部机构的雏形)。夏朝在几百年的战争胜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当时的军事长官们对战争组织指挥的一些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零散的。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战争实践经验是十分可贵的,它为后来的一些军事谋略的产生作了实践准备。
商朝,对战争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大大前进了,集中表现在著名的商夏鸣条之战上。从这场战争发展的全部过程可以看到,商汤从夏国君夏柒荒淫无度,人心相背,在战争中屡遭失败的事实中逐步认识到“视民知治不”的道理,把人民是否拥护国王作为衡量国家兴亡的标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