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军事谋略学 >

第26部分

军事谋略学-第26部分

小说: 军事谋略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学阐述,大大发展了《孙子》的思想。
     毛泽东一再强调,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是用兵的要害所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违背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规律,随心所欲,无不碰得头破血流。
     毛泽东指导战争的学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基石之上,因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强调调查研究,以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战争的科学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体会。
     朱德在讲到毛泽东的用兵方法时说:“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甚么时间地点打甚么时间地点的仗。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语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是实事求是和唯物主义的用兵方法”。“这几句话有很深的意义,古今中外,不知有若干军事家在这里栽过筋斗的。”
     我们在学习知彼知己的原则时,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就是要有科学的老实态度。主观片面地观察分析问题,爱听顺耳之言,不听逆耳之言,报喜不报忧,不敢讲真话,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看上级脸色违心办事。结果只能是损害国家和党的利益,害人害己。
     要做到“知彼知己”,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诸如,双方人的因素:兵员多寡,士气高低,人心向背,质量强弱,指挥官特点;物的因素:武器优劣,装备轻重,编制大小,给养丰歉;以及天时、地利对各自的影响等等,皆瞭如指掌。没有科学的求实态度,一切谋略无从谈起。
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知彼知己,客观、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权衡利弊,
目的在于谋取优势和主动,斗智特别是“智”在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孙武虽是朴素的唯物论者,但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例如: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造“势”的论述。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根据情况,趋利避害、机变灵活所造成的形势,即发挥主观能动性,陷敌于不利态势。
     《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功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显示某种假象,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给予某些小利益,敌人就会被诱上当。以小利引诱敌人,以主力准备歼灭敌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能使敌人自动前来的,是设法利诱它:能使敌人不能前来的,是设法妨害它。所以敌人闲逸,要能使它疲劳;敌人粮足,要能使它挨饿;敌人安稳,要能使它移动。
     《孙子》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即既要察明敌人情况,又要隐蔽我军形迹。
     《孙子》曰:“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预见胜利要考察五个因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情况下不能打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取不同战法者胜;全军上下团结一致者胜;预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无准备的敌人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予牵制者胜。这五项就是预见胜利的条件。
     《孙子》所说的五个制胜因素,都涉及到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的斗智艺术,从他的《九地篇》的一段话中很可以看出:“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说:从前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军前后不能互相策应,主力和一部不能互相依仗,官兵之间不能互相救授,上下隔绝不能互相保障,士兵离散而不能集合,部队虽然集中而不能一致行动。情况对我有利就行动,对我不利就停止。请问:敌军众多而严整地即将向我进攻,应该怎样对付呢?回答是:先夺取其要害,敌人就会听我摆布了。用兵的诀窍,贵在行动迅速,乘敌人来不及设防,从他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其没有戒备的地方。
     我军打的许多漂亮仗,当然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但有不少地方,可从《孙子》兵法中或多或少地找到影子。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固然是客观规律的反应,但无不与主观能动性相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主观能动性,就没有谋略,也谈不上斗智。
     大家知道,毛泽东在车观、客观关系上,特别是关于“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论述,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区别,重要的一条恰恰就在是否承认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和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力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①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②  
     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这是军事谋略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我者扬长避短,对敌者扬短抑长。一切扬长击短的计谋,皆在于把己方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而把敌方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到最小限度。长和短、利刷害、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认为,对我们有利的变化,应从三个变量中去把握:一是暂时不变,变得越有利,变得有害。对我有害的变化也应从三个变量中去把握:一是暂时不变,变得越有害,变得有利。从双向对抗中看到和预测到敌我各种变化快慢,谋略家此时就要从利与害中做出最佳选择。若对我之不利的情况暂时不变的话,而敌人之有利的情况正在向不利转化,而且转化疾速,那么我之不利将从敌之有利变为不利的过程中得到补偿,甚至变为有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对敌,化有利为有害;对己,化有害为有利。趋利避害;以己之长,击敌之领。谋略家要善于把握这种要领,以取得斗智的最终胜利。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28—229 页。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24 页。

第十三章困敌制胜,机智灵活
因故制胜,机智灵活是军事谋略的又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军事谋略要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①“谱不可以尽奕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②着
眼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按照情况活用原则,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用谋
贵活,摒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正确反映了客观矛盾运动的战争指导规律及谋略一般原则,是从战争的
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可以给人指出方向,但不可能囊括(穷尽)所有
的战争特殊性。普遍性的东西只有和特殊性相结合,灵活运用,才有生命力。
战争是在活人之间进行的。战争是一个激烈对抗的双向结构系统。这种
对抗是双方的能动对抗,是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两种互逆的主观能动性的剧
烈碰撞,它是一个“活的反应过程”。战争的能动对抗性,使战争的复杂性
之中增加了强烈的流动性。这正如宋代何去非所指出的:“法有定论,而兵
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
易矣。”①明代沈炼说,“用兵之法”,“贵在临期应变,难以一定而求”②。
战争的能动对抗性,要求军事指挥员在作战时必须考虑到敌方“活的反应”,
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这种意志活动既不象技术
那样,只处理死的对象,也不象艺术那样,处理的是人的精神和感情这一类
活的、但却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对象,它处理的既是活的又是有反应的对象。
因此,很容易看出,技术和科学所使用的机械的思维方法是很少适用于战争
的,同样也很容易看出,力图从战争中找出类似从死的物质世界所能找出的
那些规律,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错误。③所以,战争的能动对抗性要求军事
指挥员在筹划和运用谋略时必须具有灵活性。
战争有不同的性质,发生在不同的阶级、国家、集团之间、时间、地点、
条件又不一样。可谓敌异,战异;时异,战异;地异,战异。战争双方指挥
的斗智斗勇和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又使得战争进程更加变化万千。战争进
程中,必然性总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胜利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
性,总是离不开主观能动性。
     古人的谋略思想中有许多可取的东西。“因敌制胜”的谋略原则是《孙子》提出的。《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我们要着重吸取的。诸如虚实转换、奇正相生、我专敌分等等,无不充满机智灵活的谋略气息。
 ①  《孙子·虚实篇》。
 ②


〔明〕王鸣鹤《登坛必究·百战》。
 ①  《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
 ②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③  《战争论》第1 卷第179—180 页。

《孙子》说;“易其事、革其谋,使其无识。”即经常变换战法,更新
计谋,使人无法识破。《孙子》说的“践墨随敌”,即既要按照原则,又要适应敌情变化的意
思。
     战争的实践无不说明:按照辩证法用谋则胜,按照形而上学用谋则败。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赚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赚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孙膑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虞诩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了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投之亡地然后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