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民知治不”的道理,把人民是否拥护国王作为衡量国家兴亡的标准,所以,他很注意内修德政,深得民心。商汤在总结前人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间”破敌的计谋。他重用非常熟悉夏朝情况的伊尹为谋臣,离间夏朝与各附属国、部落的关系,孤立夏朝。伊尹帮助汤制定了含有先弱后强,由远及近,翦除羽翼,而后决战的计谋,选定了有利的决战时机和决战方向。商汤作战十余次均取得了胜利,伊尹起了“高参”的作用。由此可见,商朝已开始知道了使用谋臣和“用间”的重要性了。这虽是史书记载中以谋取胜的最初尝试,但它对以后的军事谋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朝后期,国君商纣王刑罚酷虐,政治腐败,连年用兵,造成了人民的痛苦,内部大分裂,社会大动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崛起的周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灭商,首例姬昌任用了满腹文韬武略的谋臣吕望(姜太公)。吕望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伐商作战中,十分重视使用计谋。他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在施计用谋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著名的牧野之战,是展示他奇计良谋的杰作。吕望结合战争实践,在“兵谋”、“阴权”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论说。后人根据他的谋略思想和实践,编著了《六韬》,作为兵法传世。吕望被后人称之为“兵家之袒”,“军事谋略的奠基人”。
《孙子·用间篇》结束语中对伊尹和吕望两人曾有极高潮评价:“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孙子把商灭夏、周灭商归之于“上智”人物的英雄史观是不可取的。但重视智谋、重视人才的思想是可取的。作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谋臣(首任“参谋”长)伊尹、第二个谋臣吕望的以谋取胜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
周王朝后期,统治日衰,受到北方民族不断侵扰,便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开始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是各诸侯相互兼并,刀光剑影,烽火连年,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发生战争483次;《左传》所载有500余次。战争规模由小到大,兵器由铜兵器发展到了铁兵器;战争形态由车战、步兵战、水战到骑战;斗争方式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思想等方面;斗争手段文武井举,赛谋斗智,奇妙惊险。频繁的战争,历史的经验,复杂的情况,陶冶了一大批善于机巧权变,庙算料敌,以谋取胜的权谋军事家,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谋妙策。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大小约160多个国家,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卫、秦七个强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大国、强国各自建立了封建政权。七雄争霸,愈演愈烈。一方面竞相采取了“礼贤下士”,特别重用知识分子,重视变法等富国强兵的政策;另一方面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愈来愈大,新式武器弩、攻城用的云梯相继出现,作战方式有很大发展。七雄比高低,不仅需要斗力,而且需要斗智,由于分别采取了一些正确政策,出现了我国古代“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例如,有勇于变法的李悝、申不害、商鞅等法家;张仪、苏秦、公孙衍等善于出谋划策的纵横家;孙武、吴起、孙膑等善于施计用谋的军事家。当时不论国君还是大臣,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特别注重用谋,是我国古代军事谋略理论发展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
二、《孙子》——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的诞生
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孙武、吴起等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对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战争经验、军事原则、军事知识等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约在春秋末年、战国之初,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谋略学《孙子》诞生了。之后《司马法》、《吴子》等兵书相继问世。这个时期,军事谋略之花争芳斗艳,军事谋略理论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
那么,把《孙子》作为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道理何在呢?
其一,《孙子》揭示了军事谋略的一般规律,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全书十三篇,篇篇都贯穿着斗智这一主旋律,有深逢的哲理。从“计篇”开始,到“用间”篇结束,构成了一个军事谋略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篇《计篇》,主要阐述了谋划战争的重要性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著名谋略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主要从战争对人力、物力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谋略思想,第三篇《谋攻篇》,主要阐述了谋划进攻作战问题,提出了以谋制胜的谋略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谋略规律;第四篇《形篇》,主要阐述了如何谋划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第五篇《势篇》,主要阐述了在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赛谋斗智,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第六篇《虚实篇》,主要阐述了将帅在作战指导上如何“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谋略思想;第七篇《军争篇》,主要阐述了如何先敌制胜,取得主动的问题,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和“避其锐气,击其情归”等重要的谋略思想;第八篇《九变篇》,主要阐述了依据战争实际灵活用谋的思想;第九篇《行军篇》,主要阐述了在行军中如何“处军相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谋略思想;第十篇《地形篇》,主要阐述了因地用谋的谋略思想;第十一篇《九地篇》,主要阐述了在各种地区如何用谋的思想;第十二篇《火攻篇》,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方法,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的谋略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主要阐述了用间的作用、途径及原则,说明用间是军事谋略的重要手段。这样系统、完整、深刻地闸发军事谋略的论著,至今仍属罕见。
其二,《孙子》提出了二系列军事谋略的范畴和谋略原则。范畴和原则是构建一门学科大厦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周此,每门学科都有反映本门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原则,否则,这门学科就不可能成立。《孙子》中的军事谋略范畴,如“道”、“伐谋”、“伐交”、“庙算”、“正合”、“奇正”、“虚实”、“势”、“形”等等,谋略原则如“自保而全胜”、“诡诈”、“用间”、“知彼知己”、“因敌制胜”等等。这些军事谋略的范畴和原则虽产生于几千年之前,仍历久犹新,名垂万世而不衰。
其三,《孙子》有反映军事谋略学综合知识的特点。据有关专家研究,《孙子》中包含着15个学科门类的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外交、数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学、物理、气象、地理、思维科学、决策学、运筹学、军事学等等。《孙子》正因为有综合知识的特点,井闪耀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所以,言简意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当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认识上的原因,《孙子》作为我国第一本军事谋略学,对有些问题的论述,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是需要我们在学习时自己来鉴别而下能苛求于古人的。
三、5—16 世纪——军事谋略理论发展缓慢时期
自《孙子》问世,到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产生以前,军事谋略虽有某些方面的发展,但无质的突破,可称之为军事谋略理论史上的发展缓慢时期。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帅、军师等军事家随之增多,军事著作也随之大量产生。到西汉初年,张良、韩信整理历代兵书时,约有182家,经过他们筛选,选定了35家。东汉时,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收集了53家,790篇,编成书目。班固把历代兵家著作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兵权谋家”(讲究军事计谋、综合各兵家长处的)、二类是“兵形势家”(战略家)、三类是“兵阴阳家”(讲究天候、地理、医药、卜巫的)、四类是“兵技巧家”(设计、制造武器装备和讲究战法的)。
自汉以来,各朝各代更加重视利用兵书培养将帅和指导部队训练。北宋神宗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军官学校——“武学”,同今天一样,办学必须有育人教材,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就不能育出高质量的人才。据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正式颁布《孙子》、《司马法》、《六韬》、《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作为武学学员的“教科书”、必修课,后人取名为《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到南宋初年(宋高宗统治时期),官方曾指定《五经七书》作为考核、选拔军事将领的重要内容。这七部兵书堪称我国古代军事谋略理论大荟萃。
“七书”的汇编、推广,不仅在世界东方古国使军事谋略得到了普及,而且七书中的《孙子》在初唐时就传入日本,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流传到欧洲晚于日本。开始由精通汉语的欧洲军官用口语传播,到18 世纪初,《孙子》译著在欧洲广为流传,东方的军事谋略在西方也得到了推广。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中的很多观点同《孙子》相似,但从军事谋略理论形态看,仍未超过《孙子》。
值得研究的是,在中国,从《孙子》问世之后到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数千年中,虽有无数卓越的军事家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迹,在他们的论著中对军事谋略也有一些独到见解,但在这段时间里,就学科而言,只有军事谋略学知识的积累和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无质的突破。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不能发生质的突破呢?细而究之,是否可以说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武器技术装备的因素。恩格斯说过,武器装备的发展决定着作战方式的变革,作战方式的变革,就会促使指导战争的理论发生变化。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如冶炼、火药、造纸、印刷术等处于世界之首,然而,我们的武器技术装备改善的速度最慢。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洋枪、洋炮、战舰已经问世,而腐朽没落的清朝文武官员仍一味强调“骑射乃满洲之本”,严格限制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武器技术装备几千年中没有本质的飞跃,战略战术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因此,被孙武等军事家所揭示的、反映战争指导规律的军事谋略思想、理论原则自然也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有人会问,西方军事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军事谋略没有质的突破?我们认为,这与东西方军事家在总结战争经验时立足点不同有很大关系。东方军事家往往立足于谋略研究制胜之道,西方人往往立足于技术寻求制胜之术。他们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往往打着军事技术制胜的印记。如坦克出现后提出“坦克制胜论”,飞机出现后又提出“空军制胜论”等等,都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