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军事谋略学 >

第48部分

军事谋略学-第48部分

小说: 军事谋略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役、战斗行动的结局,仍然取决于敌我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强弱。而其主要点仍落实在兵力兵器上。但是,绝不是说兵力、兵器对比数量越多越好。
     军事运筹学中的客观概率告诉我们:某一事物当量的变化开始上升时,其效率也随之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当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效率虽然还在继续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却在逐步缩小。同样道理,如果在谋略筹划中,忽略这一原理,不顾及环境、战场、对象等,不断盲目地增加兵力、兵器,造成兵力、兵器的战术密度过大,其实际效果将适得其反。也就是说,当兵力、兵器达到饱和程度时,再增加数量,就不会产生任何良好的效果。在现代战争中,不能再单以数量来判断兵力、兵器的聚散,判定作战效益的大小,而要看这个“量”是由什么“质”组成的,以及这个“量”是如何组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量敌用兵,恰当地使用和分配兵力、兵器,始终保持歼敌所需要的合理优势,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因此,军事谋略者,只有掌握了科学用兵的效益尺度——客观概率的科学法则,才有助于提高用兵的科学性,预见性。
     现代作战的效益,不仅取决于兵员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与武器效率如射程、精度、杀伤威力、攻击强度有关。现代作战要求军队成疏开配置,战术密度不宜过大,同时,由于战场空间扩大,又必须强调保持力量上的优势。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军事谋略者必须摒弃靠直观感觉和传统经验使用兵力的方法,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求出在不同条件下所需兵力、兵器(据其战斗效能)的倍数,确定最佳兵力部署,使决策合于战场实际,夺取作战的胜利。
     强调兵力、兵器的运用要重视质量,并不是说在装备技术性能总体上处于弱者的一方就无能为力。以往集中优势兵力的道理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是要根据新的情况,更加灵活地执行就是了。比如说,在某种情况下,针对阵地防御之敌,我们在兵力、兵器的优化组合上下功夫,将自己的优质兵力、兵器,按照超浓缩集中思想,通过各种巧妙的组合,大胆组成强兵硬器“集束”,形成局部优势,再加上天时、地利、人的智谋,夺取作战的胜利是可能的。当然,为了加速作战进程,使歼敌更有把握,适当地增加兵力,梯次配置,建立合理的战术密度和保持合理的优势,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力争有利态势
     “势”,就是借助军事实力,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智谋作用,所形成的有利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其实质在于达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现代条件下“势”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势”的易变性增大,对“势”的应变性要求更高。因此,指挥员不仅要善于形成有利的“势”,而且还必须善于抓住战机,因势而动。
     未来战场,攻防相互渗透,空间广阔、战场变化急剧,要求指挥员善于通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形势的变化。在战役、战斗中,更要善于施计谋势,利用有利的民众条件及地形条件,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减煞其优势。
     第四、提高军队的生存能力
     自从核武器及其它先进兵器相继出现之后,如何提高军队的生存能力,已成为世界上各军事强国十分注意研究的问题。以集中兵力而言,由于现代武器的杀伤力巨大,把握集中的“火候”和“密度”尤其重要。集中不宜早,过早易暴露企图,遭敌火力袭击,也不宜过迟,迟了易失战机。同样,分散时机也要适宜,过早分散,影响任务的完成,过迟分散会遭敌火力报复。过度的集中易遭敌人毁灭性武器杀伤的恶果,应该做到大集中、小分散,使兵
力疏散分布于适度的空间。还要尽力伪装并使用各种欺骗手段,迷惑敌人。例如,构筑假阵地,善于利用地形和工事隐蔽地集结兵力等等。袭击敌人的侦察预警系统,破坏敌人的火控系统、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等等,也是确保我生存的重要方法。任何理论原则都不是僵死的教条,集中兵力原则也不例外。未来战争,如何运用和发展这一原则,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崭新课题。
后记
     《军事谋略学》一书现在和读者见面了。感谢张震校长写了序言。
     军事谋略学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学科独立于军事科学之林,还是近年的事情。本书从酝酿到成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仅讨论修订提纲框架就用了近一年,先后几易其稿,最后确定了目前这个框架。上编谋略论,主要是追溯军事谋略的形成发展,对其基本理论和规律作了阐述,下编谋略运用(古今中外十三谋),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军事谋略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我们深知,本书仅为一家之言,且从框架到内容,肯定有不当乃至谬误之处,恳望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各章撰稿人依次为:第一、第十章,张茂峰、陈维仁,第三章,张茂峰、曲亭式,第二、四、九章,张茂峰;第五章,毕京京,第六章,于巨良、牟卫东:第七章,陈友谊;第八章,牟卫东;第十一章,康景海、邹经;第十二、十四、十五、二十章,康景海、陈维仁;第十三章,刘志伟、陈维仁,第十六章,卫晋、陈维仁:第十七、十八章,张玉良;第十九章,陈友谊、邹经;第二十一章,刘思起;第二十二章,赵云峰,第二十三章,张相元、刘长青。
     张际春、董海波、薛洪兴等参加了本书提纲的讨论或提供了资料。于学亭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和资料。国防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国防大学办公室、政治部、研究生院打字室的同志们,日夜加班,完成了书稿的打印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1990年5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