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争取与国”,“翦商羽翼,进逼朝歌(即商朝首都)”,“恭顺事商,
麻痹纣王”,并且适时“用间”。后来证明这些计策是对头的,顺应了民心,
分化瓦解了敌人。“周”虽小,但能灭大“商”,与谋臣吕尚善于运用谋略
有关。因此,《史记·齐太公世家》上说:“周西伯昌之脱美里,与吕尚阴
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权兵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大公为
本谋。”
有一种观点认为,军事实力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武器装备越好越安全”。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观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又是不够全面的。实践一再告
诉人们,物质因素虽是基础,如果离开正确的谋略指导,物质基础再雄厚也
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弱国同强国抗衡,只靠拚实力,拚消耗,与
“龙王”比宝是不行的,更需要斗智。强大的国家侵略弱小国家也都是诡计
多端,不是单靠实力的。比如美国侵朝战争、侵越战争,苏联侵阿战争,统
统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争的非正义性。但他们不会承认这
一点的,总想从改变谋略中另找出路。现在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和实力,
进行谋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模式。比如美国的“以军带民”
①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
的战略:苏联的“抑民重军”的战略;西欧的“军民兼顾”的战略;瑞典的“寓军于民”的战略;日本的“先富国后强兵”的战略等等。这些国家的战略构想,都包含着深刻反映各自利益的谋略思想。
美国马里兰州一位政治学教授,在美国国防大学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安全战略中的谋略思想是这样分析的: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安全战略有三层含义:一是防御的有效性。这就是不仅有能力保卫本国国土,而且有第二次还击的能力,平时能有效地起威慑作用,战时仍有还击能力。二是防御的有限性。中国的戚慑战略是有限的威慑,不同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旨在防止大战,遏制敌方对中国发动进攻,后发制人。三是防御的非军事性。中国安全政策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军事因素外,还运用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谋略手段来减少外界的威胁,目的在于争取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来加强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在回顾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中国谋略思想变化过程后指出:40多年来,中国为改善其自身安全环境,使用了结盟,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些谋略思想的运用在80 年代后期使中国的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其一,改善了中苏关系,减弱了对中国的威胁。其二,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对中国安全有利。其三,随着三大障碍的消除,中国边境安全也有了改善。从这位美籍学者的分析中,即可以看到谋略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谋略思想来维护国家安全的指导艺术是非帘高超的。
我们自己在这里作一点简要的回忆是有裨益的。如60 年代初,毛泽东下决心生产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慑;继而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国际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反对霸权主义;开展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邓小平提出消除“三大障碍”,以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实行一国两制以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及推动大陆周边关系的改善等等。我国40多年的实践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经济力量不够发达的国家,只要善于识谋、用谋,完全可以提出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并有可能争取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当然,国家安全还必须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作后盾。
当今世界西方不少战略家认为,人类进入了“核后时代”,“天核重叠”的时代,高技术、高强度、高智力、大空间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愈高,谋略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愈大、愈突出。被西方国家称为“将军之师”的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指出:“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他还强调说:“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国战略家福斯特接受了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开始用《孙子》兵法研究对苏战略。他认为《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必全争于天下”的谋略思想极为深奥,触及到了战争的实质。他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称之为“孙子核战略”。
为什么威力巨大的核武器问世之后,人们愈崇尚《孙子》的谋略思想?为什么科学技术愈发达而谋略对维护国家安全愈重要?主要是有这样几种因素决定的:第一,大规模的杀伤破坏性武器问世,急剧扩大了战争的能量,一旦爆发核战争,将威胁人类生存,这就产生了核武器相互制约效应。有人指出,核武器的作用不在于战场,而是以政治武器的身份出现的,带有谋略的色彩,这就是“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战略理沦。
第二,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后,在心理上,对当前国际社会力量的均势是个很大的震撼和威胁。然而开发太空和搞“星球大战”计划,都需要钱财和雄厚的经济力量,仅就美苏两国今天的国力、财力而言,都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的争夺,他们都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因而出现了美苏争夺趋向缓和的阶段。有人预计这个阶段将延续30至5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竞争仍然是激烈的,而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斗争的手段和方式将是主要的。
第三,现代“智战”突出。不仅是军事领域,凡是竞争的领域无不有智战。现在是斗智的世界,贸易战、科技战、教育战、外交战,都是智战。同时,由于现代化武器装备价格昂贵,即使富国也不得不遵循以小的代价换取可靠国防的原则。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说过:“我们在武器控制的有关方面,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智力挑战”。日本军事评论家小山内宏也说:“未来战争如要避免那种古典型的战争的话,势必愈来愈带有险诈而离奇的‘谋略战争’的形态和内容”。美国柯林斯直接了当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比敌方先到这个智慧高峰。”
第四,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特别是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和民族,对造成巨大灾难的战争更是深恶痛绝。整个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明显地超过了战争威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本国的安全必须依赖于世界的安全。因此,在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制止战争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必然会选择有利于实现本国安全的战略。
正是上述诸因素的存在,目前世界各国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都在进行新的谋划和战略调整。一个世界性的谋略大“演习”摆到了人们面前,我们也应当在这个斗智大演习中及早进入角色。
前面提到有的国家强调运用《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进行核威慑,决不意味着常规武器装备不重要,常规战争不用打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战略目标,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仍需要军政两手。就是说,当他们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变为以战而屈人之兵了,通过“战”达到“不战”。因此,我们在和平时期重视斗智的同时,不能忘记战备,在核时代不可忽视常规武器的研制和打常规战争的准备。
军事谋略地位、作用除上述二个方面之外,它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军事家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只是尾随战争之后,从战争史料中寻觅对策了,相反,现代战争往往按照谋略家们的预先设计进行。军事谋略正日益同军事预测紧密结合起来(谋划中就有预测)。军事家要赢得未来,必须运用军事谋略的原理去谋划未来;要加速国防力量的发展,就必须先谋恩未来的前景和目标;要使自己不败于敌,就必须在军事谋略上高敌一筹。由于军事谋略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作为准备战争和战争实践的一种理论表现,是打开军队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钥匙,是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军队的战备、训练、武器装备的生产等都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讨军事谋略的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应当在以国防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中,特别重视从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军事谋略知识中、尤其是从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的宝库中提取和发展“智慧之果”,以适应未来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五章谋略的客观基础
军事谋略是一种主观指导活动。但它不是军事家主观意志的随心所欲,而是为客观实际所制约。军事家虽可凭借建筑于客观基础的战争舞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导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来,却不能超出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去企求战争的胜利。
一、谋略是客观实际的反映
古代兵家关于谋略客观性的认识:
《孙子》论“计”,涉及到政治、自然、将帅能力和军队战斗力等诸因素。
《兵法百言》提出:“善计者,因敌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书而生,因天时、地利、事物而生,对法而生,反勘而生。”它认为,好的计谋,是根据敌情、我情、古人经验、兵法著作、天时地利及有关事物制定的,是按军事法侧制定的,是反复斟酌制定的。其中,对“古”、“书”、“法”的掌握,在于将帅平时的主观积累,“反勘”是谋略的思维运动过程,这些都可看成是谋略的主观因素,其余的则是谋略的客观因素。
《百战奇法》认为:“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它所强调的谋略客观依据是将帅能力、军事力量、地形、经济等诸因素。
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论天下大事的《隆中对》,是古代谋略史上的突出典型。诸葛亮认为,曹操用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目前不能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地,但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但刘璋弱,不知存恤,那里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既是帝王后裔,信义又著于四海,等等。这里,诸葛亮对曹、刘、吴以及刘表、刘璋诸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条件作了精辟分析,从而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谋略,并提出了实现这一谋略的步骤。当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谋略办事时,便取得了胜利,如与东吴联姻,赤壁之战,夺取荆州、益州等;当刘备违背诸葛亮的谋略时,便遭受重大的挫折,如关羽鄙视东吴而失荆州,刘备一怒兴师伐吴而遭致彝陵之败。
谋略只有具备了运用的客观条件,才能产生奇功异效;没有客观条件可利用的、纯靠主观想象的谋略只能是败军之道。
古代兵家关于谋略客观基础的规律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