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宗教史 >

第24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宗教史-第24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76年)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由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时期,新旧势力抗争,社会动荡剧烈,各个阶级、阶 

层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张,从而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诸子 

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宗教领域亦不例外,西周的国家宗教受到各种新宗教 

思想的冲击,传统的宗教观念遭致多方面的挑战,但它经过多方面的改造后, 

仍得以延续。诸子百家的宗教思想孕育着新宗教的诞生,它们均为中国后世 

宗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宗教的变化与诸子百家 

的新宗教思想的产生成为这一时期宗教史的两大主流。 



                    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与宗教概述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新宗教思想是在社会变迁与周代国家宗教动摇的基 

础上产生的,所以我们首先应了解周代国家宗教及其特点。 



      (1)周代国家宗教的特点 

     自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商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在历史上称为西 

周,周王朝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它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宗 

法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位,对其余嫡子与庶子进行分封,统治者中地位最高者 

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为维护天子的最高权利与宗法制度,周人在继承商 

王朝宗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最高神“天”为首的天神崇拜、以社稷为首 

的地祇崇拜和以祖先为首的人鬼崇拜的多神教及其相应的祭祀制度。其特点 

如下: 

     ①多神与最高神并存。周人之宗教神祇观在世界宗教史上处于最高神与 

多神并存的发展阶段。其神祇可归纳为三大类:天神、地祇、鬼魂。以“天” 

或“天帝”为最高神的众多天上之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 

电等组成的天神系统。地祇包括后土(地神)、社稷(土神与谷神)、山川 

河泽。人鬼包括祖先、英雄等死后魂魄所组成的冥世。众多神祇虽有高低尊 

卑之分,但各司其职,功能不一,多神并存,各不相扰。同时,在天神崇拜 

中抽象出来的最高神,不仅统帅天界,而且也管辖地界与鬼魂世界,为自然 

界、人类的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最高神。它是地上秩序在神灵世界的反映 

与表现。 

     ②归天与入地的冥世观。周人冥世观与同时代其它地区的看法不同,认 

为人死后的灵魂之名称与去处有异,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或死后之灵魂分为 

 “魂”与“魄”,主思考的精神力量称为“魂”,将身体、言行方面的精神 

力量称为“魄”,人死后如原属思考力强者为魂盛,上升于天为神,如形体 

动作方面精神力量较强者,死后为魄,留于地为鬼。此说载于《诗经》、《左 

传》者甚多。贵族或有功于民者亦非均归天,归天与入地二者并无明显区别, 

因为神鬼的冥世均为天帝管辖。神鬼与人一样均有喜怒哀乐,皆可降祸赐福, 

亦需饮食,故必有人定期献祭。对祖先之崇拜,不仅具有追思之意,并兼有 


… Page 74…

  祈福祛灾的作用。至于无子嗣献祭之鬼魂,称为厉鬼,因无人上供,易四出 

  游荡害人,则由天子统一祭之,以求平安。在冥界中鬼与神无确切之不同, 

  亦无地狱说,但在心理上总以为归天为神优于入地为鬼,一般后生均认为其 

  祖先为神。此影响在中国长期流传下来,一般家族供奉之神主均写作某某之 

       ① 

  神位 。 

       ③无系统的经典、教义与教团。在此方面颇与古希腊宗教相似,周人之 

  宗教为自然形式,无创教人、创教时间,亦无系统的固定的经典教义,天神、 

  地祇崇拜源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源于图腾崇拜与英雄崇拜,二者均与血缘 

  关系相联系的宗法制度相结合而产生,“天”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少有排它 

  性,为其它宗教的传入与新宗教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与适应性。周朝亦无 

  独立于社会生活的专业教团组织,以神人中介为职业的巫、祝、卜、史,并 

  无特殊的社会地位,均受君权与族权的支配。在祭祀活动中,主祭人为天子、 

  诸侯或族长,他们仅为助手或司仪。中国自文明时代以来始终是君权高于教 

  权,并为君权服务,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延续了数千年,这一历史现象,需 

  要我们深入探讨。 

       ④宗教的世俗性与道德性。周人宗教具有世俗性的特点,它所关心的是 

  现实世界的生产与生活问题,对于彼岸世界并无明显的追求。对“天”的崇 

  拜所追求的是国泰民安,佑庇王权,以及四时风调雨顺,以利农业生产。周 

  人奉其祖先弃为谷神“稷”,宫殿建筑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均反映对农 

  业生产的重视。同时周人宗教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敬德”、“用 

  德”,使天神崇拜具有伦理道德之内容,较之古希腊宗教前进了一步。 



        (2)社会的变迁与宗教观的变化 

       西周国家宗教之鼎盛在于周天子的最高地位和严格的宗法血缘制度,但 

  自西周灭亡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中经约500余年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 

  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相继确立,西周宗法奴隶制的国家宗教也随之动摇。 

  诸子百家纷纷批判旧宗教,提出了新的宗教观。 

       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已一落千丈,王室直接控 

  制的土地较西周缩小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周天子的至高地位已有名无实。随 

  着铁器与牛耕的普遍使用,农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工商业亦随之发展,新兴 

  的地主阶级大量开恳“私田”,土地逐渐增多,“王室”、“公室”土地日 

  益缩小,不仅诸侯通过兼并、开垦掌握大量土地,而且卿大夫亦以新的生产 

  方式扩大私田,卿大夫以下的“士”和一般自由民亦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 

   “士食田”(《国语·晋语四》)便是证明。土地所有权逐渐下移,周天子 

  的最高土地所有权已不复存在,分封制与宗法制日趋瓦解。由此而产生的宗 

  法血缘制度也日益破坏,原来地位较高的大家嫡子有些趋于没落,而有些小 

  家庶子、卿大夫乃至士则发家致富,地位逐渐上升。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皆广泛招贤纳士, 

  士为文官、武将的候补者,他们学有专长,在“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崩溃 

  后,他们便私人办学,来学者通过此作为进入“士”的途径。 

       至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81年齐国地主阶级的代表田氏夺取政权,到秦 

  国的商鞅变法,约150年中,各国封建主均通过不同形式建立了封建地方性 



① 参见肖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年版,第67—69 页。 


… Page 75…

政权,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随着土地权的下移,政权亦下移,礼乐征 

伐天子出,变换为自诸侯出,以至于自卿、大夫出。 

     奴隶制的瓦解,宗法制度的逐渐解体,使得原有的国家宗教遭致破坏与 

动摇,从内容到形式均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具体表现在: 

     ①对“天”的批判。《诗经》记录了较多此类思想,《小雅·正月》说: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当今民众已觉醒,把天视为糊涂虫),”又如提出 

了天无德的思想,“浩浩吴天,不骏其德”。这些对天不满意言论,尚承认 

天之存在,只是对天的怨恨与谩骂。而一些思想家则从理论上加以批判,认 

为神道与人道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迩” 

意为近,《左传·昭公十八年》)。在此基础上,春秋时期进一步产生了轻 

神重民的思想。叔兴曾说“吉凶由人”,鲁国的穆叔强调民要怎么办,天必 

顺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他们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天”的存 

在,但对西周敬天保民的思想,改造为人重于天的思想,这对西周天命至上 

的思想是一次极大的冲击。这些均说明西周宗教从根本信仰上发生了动摇。 

     ②宗教礼仪的变革。随着土地权、政权的下移,周代的宗教礼仪旧制亦 

遭破坏。周礼规定祭天与封禅是天子的特权,一切诸侯均无此殊荣。但至春 

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并欲往泰山封禅,甚至鲁国大夫季氏亦擅用 

周天子的舞乐,孔子对此不满,攻击季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 

语·八佾》),并认为当时已礼崩乐坏。周代国家宗教礼仪的破坏,说明了 

神权已随政权之下移而下移,王室独掌最高神权的特权已经发生了变革。 

     ③神职人员地位的下移。周代的宗教神职人员卜、祝、宗、史曾垄断宗 

教礼仪与文化。春秋以后王室与公室相继衰落,无力供养他们,这一批以神 

职为业的士人逐渐流入民间,有的为贵族行宗教婚丧礼节,有的隐居深山, 

寻求长生不老术,产生了神仙方术的宗教思想,更有一批在民间开私人办学 

之创举,广招弟子,传授知识,以讲学为生,为活跃学术、百家争鸣提供了 

社会基础。 

     周代国家宗教的最高神“天”被批判,礼崩乐破,神职人员流向民间, 

说明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宗教信仰的动摇。在动乱的年代,诸子百家先 

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主张,当然也包括诸多新的宗教观 

与对国家宗教的批判,为后世的宗教发展与新宗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 



      (3)诸子百家宗教思想概述 

     在社会转折时期,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宗教发生了动摇。在此情况 

下,各个阶级、阶层均通过其代表人物提出各自的宗教观,并进行辩论,形 

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和法家。 

     儒家源于主管宗教的官职,具体任务是掌宗教礼仪、理论与教化。春秋 

时期他们提出了新的宗教观,其奠基人为孔子。他提出了重人事、远鬼神, 

重今生轻冥世,重视祭祀礼仪的宗教观。“敬鬼神而远之”是其对鬼神的态 

度。孔子熟悉并维护周礼,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极力维护日趋破坏的宗法等 

级制度,因而主张以西周宗教的祭祀礼仪规范教化世人,并以之区别人的等 

级身份。所以他反对宗教活动中的僣礼、违礼行为,本人亦依礼祭祀,但他 

重视礼仪是为了维护现实世界的等级制度,对于冥世则采取漠不关心或讳言 

死后事的态度。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未 

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并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 Page 76…

吾不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