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55部分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55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援派出一支供应船队沿岸航行,然后率他的陆军通过艰险的地形向红河三 
  角洲进发。他在公元43年初期抵达目的地,同年4月或5月完成了战斗。徵 
  氏姐妹被俘和斩首。扫荡战持续到公元43年年底。① 
       史料宣称,马援胜利后,他成了南越人民的恩人,因为他把中国文明的 
  福祉带给了他们。实际上,他试图破除部落的习俗,汉化他们和在那里殖民, 
  这样中国的主人们就更容易治理南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没收并熔化南 
  越各部落象征部落首领权力的铜鼓。熔化的铜被铸成马的模型,公元44年秋 
                                      ② 
  马援回洛阳后把它献给了汉帝。伏波将军后来成为民间宗教的一个神,在中 
  国南部长期受到供奉。 
       南越人民的反抗无疑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后 
  汉,中国南方土著起事的次数惊人地增加。从公元前200至前1年,只有3 
  次起事,只影响西南的两个郡。从公元1至200年,发生了53次起事,涉及 
  中国南方26个郡中的21个。对起事明显增加的解释不难找到:根源在于汉 
  族移民。在前汉,土著部落和汉族已经共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汉族的 
  人数很少。后汉时期大量汉族人的迁入改变了这一切。殖民者沿河谷越来越 
  深入地向南方转移,为自己夺取了河道两岸肥沃的冲积土地。如果土著人民 
  顺从,官员就计算人数,向他们征税,而且通过汉化和通婚,部分地把他们 
  同化。如果他们反抗,他们就不得不退进山谷,沦为山贼,为自己的自由而 
  战。许多人在一次次猛烈的冲突中反抗汉族。汉人力图保护他们的定居地和 
  讨伐土著,因为政府觉得应把他们视为叛逆而击败之,这就不断地耗费了国 
  家的资源。著名的马援在公元49年的这种征战中患病而死。① 
       在西南边境,局势因另一个因素而复杂化了。一方面,部落动乱的格局 
  依然。另一方面,边境外的一批部落自动地臣服和承认控制很松的中国霸主。 
  公元51年,可能是属于傣语民族的一个哀牢部落与他们的王在云南边境投 
  降。中国官员按传统方式计算户口,得出的数字是2770户和17659口。公元 
                                                                ② 
  69年,另一哀牢王与51890户、 553711口一同臣服。有关四川边境的部落 
  和羌人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事例。 
       这些投降无疑是受到了相当于今“缅甸公路”上沿线的商业往来的刺激 
  才出现的。在整个后汉时期,贸易使团 (中国政府称为朝贡使团)从缅甸和 
  印度取这条路线前来。这种官方贸易一定大大地被私人贸易所超过,后者沿 
  同一条、但经逐步改善的道路从事运入和输出的业务。长期的传说提到跨越 
                                                                     ③ 
  湄公河的第一座浮桥建于汉明帝时期 (公元57—75年)。 商人经营珍贵物 

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66 页以下;卷二四,第838 页以下;卷八六,第2836 页以下。 
② 关于被假定以这些铜鼓为实例的东山文化,见《古东亚的文化边境》(爱丁堡,1971),第148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二四,第844 页。 
② 《后汉书》卷八六,第2849 页;本书第6 章《西南》。 
③ 与西南贸易的可能性的最早的实现似乎与唐蒙和张骞有关 (《汉书》卷六一,第2689 页 〔何四维:《中 

国在中亚》,第211 页〕;本书第6 章《西南》)。有关这座浮桥的材料,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 

… Page 177…

  品,沿途把它们卖给部落和它们的首领,从中取利。为了更方便地取得这些 
  物品和满足从中国当局取得礼物的日益增长的欲望,有的首领是愿意臣服 
  的。 
       汉族官员在接受臣服时认识到必须清点哀牢人,他们还知道按照惯例, 
  这意味着计算户和口。哀牢人没有汉族意义的那种户,所以官员们必须选择 
  其他某个部落单位临时凑成户。这说明了为什么公元69年每户的成员为10。7 
  人,而汉族户的人数在5人上下浮动。这也一定是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中 
  云南西部每户平均为8。2人的原因。这个数字反映了汉族和哀牢混合人口的 
  情况,其中哀牢人占大多数。 
       考虑到中国人无力摧毁西南的部落组织,接纳哀牢人证明是一个错误。 
  更好的办法应是集中力量对这个地区进行逐步和长期的汉化。接纳大量新来 
  的部落民加强了土著,并且增加了中国官府的负担。由于秘密偷渡入境,云 
  南的外国人比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这些土著高度自治,能够翻脸反对他们 
  的主子,后来他们也这样做了。公元8世纪,土著的南诏国形成,然后一直 
  保持独立,直到13世纪。南诏的统治部落声称他们是哀牢人的直系苗裔。① 
       规模巨大的后汉移民运动并没有导致在中国南部永久性的密集移民或者 
  真正的人口增长。后汉亡后,后来的南方王朝能牢牢地控制的不过是它们京 
  师附近的地区,不能保护它们名义上的领土中其他地方的汉族移民。汉族的 
  移民活动失败了。 
       汉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受制于一些因素。在全国的所有地方,农业和医药 
  卫生状况都是原始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北方的粮食产量低,农民不能供养 
  大家庭,因此就采取杀婴的办法。史料使人确信,杀婴是普遍的做法。抛弃 
  不需要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意味着随之而来的低出生率。在中国南部,情 
  况迥然不同。稻米可以供养大家庭,因为产量高,耕作需要许多劳动力。因 
  此小家庭在南方在经济上是不利的。如果后汉的移民活动继续下去,人口的 
  重点转向南方,中国全国的人口增长可能在公元3世纪就开始了。但是随着 
  移民的失败,重点依然在北方又达500年之久,那里阻碍人口增长的因素仍 
  在起作用。这说明为什么全国的总人口继续徘徊在5000万的水平上。只有当 
  公元7、8世纪规模宏大的唐代迁移行动把巨大的汉族移民新浪潮推向南方, 
  南方才长期地在人口上占优势。真正的人口增长开始了,由于引进了新的大 
  宗农作物,特别是宋明时期早熟的水稻,增长的速度加快。到公元1100年, 
  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1亿人。到13世纪初期,人口已达到1。1到1。2 
  亿。从此,无情的人口增长势头就停不下来了。① 

                                     政治派系 

       汉代社会的主要分野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之间,也在输送官员的受教育 

卷,第3 部分,第196—197 页。 
① 关于南诏,见《剑桥中国史》第3 卷 (剑桥,1979),第444 页 (这一卷已译出,书名《剑桥中国隋唐 

史》。——译者)。 
① 关于推论和结论,见毕汉斯:《中国的人口统计》,第145 页以下;毕汉斯对米歇尔·卡蒂埃和皮埃尔… 

埃蒂安合著《中国的人口统计学和制度:帝国时期(公元前2—1750 年)的人口统计分析》一文的评论, 
载 《通报》,61:1 — 3 (1975),第181—185 页。 

… Page 178…

  的绅士和不通文墨的农民之间。但是,统治阶级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固定 
  不变的。汉代帝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有的氏族设法在一段漫长时期内 
  保持权势,但大部分氏族则做不到。外戚在有限的时期内取得了显赫的权力; 
  可是他们一旦垮台,却垮得很快。为数一直较少的大绅士氏族拥有大片土地, 
  在社会上、有时在政治上具有全国性的重要地位。其下层与富农相结合的小 
  绅士氏族并不那么富有和有声望,但能行使相当大的地方权力,并且有资财 
  教育儿子和输送官员。各类人物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而且可以逾越。 
       前汉的创建者高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得到18名主要追随者 
  的协助而崛起并掌了权。他们在世之时得到了全国最高的官职。有八人担任 
  过丞相。但他们死后,第一代家族的势力迅速衰落。这些主要追随者的氏族 
  没有产生一个皇后和大将军,只产生了13个公主中的两个驸马。虽然这些氏 
  族可能保持着经济力量和社会声望,它们却不再属于全国性的政治精英,它 
  们留下的真空必须由其他氏族来填补。新氏族稳定地轮流输送官员,直至王 
  氏家族崛起并灭前汉时为止。 
       如果文官和外戚在整个前汉时期都不能作为长期的和排他性的全国精英 
  保存自己,那么王莽的统治进一步助长了社会的流动。他从自己的党羽中挑 
  选大臣,于是新的氏族脱颖而出。随着他的垮台,这些氏族又被清除。后汉 
  虽也称汉朝,却不是旧社会秩序的恢复。在值得引起古代史学家注意的前汉 
  氏族中,只有约20个氏族在后汉再度出现,而其中不到一半是真正有声望 
  的。原因是新的人物与光武帝一起崛起,取得了财富和全国性的势力。 
       一旦刘伯升登皇位的希望落空,南阳的大绅士氏族就支持了更始帝。在 
  它们的人马十分明显地将要战败之前,它们不愿重新考虑效忠的问题。当一 
  个皇位觊觎者周围的圈内人物,比过早地投靠另一个皇位觊觎者而成为其圈 
  外人物更为有利。刘伯升还活着时,他的兄弟、即未来的光武帝原是一个无 
  足轻重的人物;刘伯升被处死后,光武帝因受连累而不能吸引大批追随者。 
  甚至光武帝在北部平原独立后,他仍难成为一个统一帝国的引人注目的人 
  物。这就是他早期支持者来自小绅士阶层的原因。这些人没有什么希望老是 
  属于一个集团的圈内人物,除非他们集结在一个次要的皇位候选人周围;由 
  于他们的努力,这个人取得了胜利。 
       换句话说,小绅士选择光武帝为他们的皇位候选人,其情况与他挑选他 
  们为自己的支持者一样。他们劝他登基,建议不要实行可能有损于这一目标 
  的政策。他们的命运和光武帝的命运拴在一起;在公元25年初期的一次事件 
  中当他们担心他战死时,他们甚至不愿散伙。这些追随者不是放弃作为圈内 
  人物的有利条件,而是同意以一个年轻的侄子取代光武帝。他很快安然无恙 
                                       ① 
  地重新出现,这使大家松了口气。意味深长的是,南阳的大绅士氏族只是在 
  光武帝登基和它们自己的皇帝失败后,才参加了他的大业。经过了这次再组 
  合,光武帝的集团完全形成,只有两人未参加,他们在稍后的时期才从强有 
  力的地位站到了他一边。 
       其中一人是后来的著名将领马援,马为西北人,有大批地方的追随者。 
  当他在公元28年投奔光武帝时,他直率地作了不讲情面的声明:“当今之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