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店员拿出自己的数百万银元来组织以省为基础的
铁路公司。他们由于恢复利权运动(内容是要求外国银行家退还各该省的铁
路理财权和筑路权)的兴起而在政治上活跃起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政
府因需要外债而与西方列强相勾结,所以要求私营也就成了这个运动的一个
组成部分。
但是这些铁路公司也纷纷归于失败。到1911年在清王朝快要灭亡之际,
国家再一次企图搞国家控制。但无论如何,即使清朝中央政权更为强大,它
是否能从国民那里集中足够的巨额资金来全面兴办近代化工业,也是值得怀
疑的,因为国民们还只是刚刚认识到要利用这些机会。此外,铁路公司的历
史表明,被政治原因驱使而进行投资的商人和绅士股东往往容易搞派别活
动,而对于有效的企业管理来说,这种商业政治的为害程度不下于官僚的控
制。政府和商人的关系,当他们合伙而又处于不平等地位和商人并无法律保
证的时候,是很难和谐的。中国在1911年,尽管有西方的挑战和影响,仍
然缺乏制度的基础,以使近代工业能借私人主动性和私人资本之力而发展起
来。
… Page 367…
(黄巨兴译)
… Page 368…
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
1911年秋和1912年春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人们称之为辛亥
革命。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清王朝被推翻,帝制改成了共和。虽然分析家们对
①
许多问题有见仁见智之不同, 但是直到最近这次革命的重要性才引起人们
的怀疑。一位蜚声坛坫的学者曾经认为它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所以这次
②
革命是一场“假革命”;另一位学者认为,旧的统治阶级仍象在过去易代
③
之际那样保存了下来,所以辛亥革命只是又一次“改朝换代式的革命”。
由于对旧说提出了这样一些挑战性言论,辛亥革命的性质就成了一个热烈辩
论的题目。
在近年争论中不断涌现的大量新观点中,有两种是我们这一章的出发
④
点。 第一,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
①
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 因此,
最好是把辛亥革命理解为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不应
仅仅看做是整个政治变化的 1911—1912年阶段。其次,根据这种广义的概
②
念,革命者的重要性远远不是象旧说法所认为的那样。 这是一场大于它所
③
有的领袖的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根据这种看法,辛
亥革命运动对1900—1913年事件所作的贡献,不如它所创造的革命传统那
样重要。总之,我们目前的解说倾向于两个与以往不同的论点:辛亥革命是
比通常所认为的更大的一个非常事件,但它的实际成就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最近,学术界提出的问题是要探明:它是多大程度的一种革命?谁应对
所发生的事负责?这段时期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占什么地位?有一种尝试
性的答案以下面这种认识开始:即在1911—1912年,种种抗议运动临时凑
合在一起了。其中有些是革命的,有些则不是革命的,但综合我们试图加以
阐释的种种理由,不妨认为:在那个时候,所有这一切抗议运动都认为,在
当时应该拥护以共和国取代清王朝,或者至少对此应该表示接受。由志趣各
① 关于中国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这些争论,见谢文孙:《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史学:评论与书目选》。关于
1961 年10 月武昌学术讨论会的一篇报道及其论文集,见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辛亥革命
五十周年论文集》。
② 陈志让:《袁世凯》,第92 页。
③ 市古宙三:《试论绅士的作用》,载芮玛丽编:《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 年的中国》,
第297—313 页。
④ 关于这些观点及近年的争论,可看芮玛丽编《革命中的中国》的《导言:新兴的变革潮流》。黄宗智的
有关论丛,载《现代中国》,第2 卷第2 期 (1976 年4 月)第139—226 页。
① 《革命中的中国》,特别是第1 — 3、24—44 页。
② 《革命中的中国》,第45—48 页。
③ 《革命中的中国》,第53 页。
… Page 369…
异、利益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的成员所组成的一个脆弱的联合,产生于一个
处于大变动状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些旧纽带已经断裂,另一些纽带反
而有所加强;有些新的方式方法正象盛开的花朵,另一些方式方法只是在不
同程度上在萌芽和成长。换言之,到了1911年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
中国了。那些彼此龃龉的意见可能模糊了这一事实:在中国的某些部分是有
社会革命的,但在另外一些部分则又看到传统的权威和阶级关系恢复了力
量,而且在这两者之间又有许多程度不等的情况。事实不仅仅是每一种说法
都具有一部分真理,而且是中国社会在 1900—1913年时期已经分裂,并且
开始沿着新路线重新组合起来。1911年不是象某些旧说法所认为的那样是现
代民主运动史上的主要转折点,它是中国将近二十年大动荡的顶点;这二十
年中国发生的变化比以往许多世纪的任何二十年都要急剧。可是,这种变化
的发展很不平衡,其部分原因是因为革命者只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
1913年之间许多活动力量中的一股力量。革命运动促使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
来维新派和反维新派绅士之间早已存在的比较温和的分裂变成势不两立的
鸿沟,结果使前者发现自己与革命派之间的共同点多于同反维新的绅士之间
的共同点。至少暂时看来,绅士地位与其说是表示一种团结统一的力量,倒
不如说是表示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标志。新的鸿沟分裂了主要已经西洋化
的都市中国和传统的大部分农村中国,并且它促进了开始超越旧有亲属、阶
级和乡土纽带的新结合和新结盟;商会和政党就是这种组合的例子。这些革
命运动形成的分裂、组合、利害关系和思想感情,又形成了中国以后几十年
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00—1913年时期代表了中国革命的
第一阶段。
… Page 370…
早期的联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运动
中国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基本上还是统一的。产生最深刻分歧的问
题——即应向西方学习多少以抗拒西方的问题——并未使一些人产生推翻
传统制度的认真打算,甚至没有产生这种倾向。人们普遍设想,学习国外技
术是为了保卫中国文化。这一共同的想法绰绰有余地弥缝了所有的不同意
见。
在九十年代的中叶,这种共同的意见被第一次革命的刺耳之声打开了缺
口。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一个小组织成立了起来,它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
为职志。它促成了1895年的起事,虽然遭到失败,却标志着武装革命的开
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从传统阵营内部泛起的另一股思潮也汇合到革
命运动中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使许多维新之士相信:自强运动已告
失败,需要进行更加深远的努力。1898年的维新运动失败之后,有一翼变得
更加激进,而且自此以后,主要在梁启超领导下,它摇摆于革命和改良之间。
共和派革命分子与激进维新派这两个集团都在海外留学生中间寻找支
持。从1902到1905年,留学生人数增至约八千人,足以引起政府及其政敌
的注意,足以在一切中国革命者中间构成人数最多、喊声最高和行动最活跃
的一支力量。
这二者都不是组织完善的,或紧密结合的集团,但它们共同地都希望唤
起和保卫中华民族,使它富强,即令为此目的而要大大地牺牲传统的文明也
在所不惜。偶尔他们也想合作共事一番。但大部分时间他们却是各走各的道
路,同时清政府却保持着政治主动权。因此,革命运动在它的头十年只是一
棵幼苗,对事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孙中山与兴中会,1894—1903年
孙中山是创建中国最早一个公开以革命为宗旨的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他
1866年生于澳门附近的广东香山县,1879年去檀香山,而在檀香山和香港
的华侨中间和西洋学堂中度过了他的性格形成的年代。海外环境给了他决定
性的影响。相比之下,他在乡下的儿童时代对他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小。他是
一位西方化了的中国人:说英语;信基督教;得了医学学位;他生平多半或
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边缘区——即住在香港或上海等通商口岸,或者住在外
国的中国人边缘区——如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孙中山自十三岁
到四十五岁期间只有约四年是在中国。在他最亲密的伙伴和支持者中有外国
人士。孙中山很早就赞羡西方和日本,特别赞羡它们政府的力量和效率、它
们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以及洋溢在它们社会之中的干劲和活动意识。
基于他与外国生活的接触和对十九世纪中国维新派思想的了解,孙中山
… Page 371…
起草了一个改革的建议,企图在 1894年给李鸿章上书。建议书的内容只不
过是当时的老生常谈。他强调需要发展西式教育,促进商业,鼓励科学技术
的发展,特别是要想法使科学技术用到农业上去。孙中山这时所写的内容大
多是中国改良派三十年或三十多年来所说的东西,并无一项可以称得上有革
命性。但它令人感兴趣的是:首先,孙中山1894年年中的这一温和的常人
之见不久就变成了革命的想法;其次,他认为那位在中国最当权的官员应该
亲自倾听一下一个刚毕业两年的青年医生的呼声。对孙中山思想的急剧转变
尚未见有清晰的解释,但他试图把他的思想直接捅到最上层去,这表明不管
他的思想多么温和,他无意在行动上也温良恭俭让。当一次诉诸极峰当局的
努力宣告失败,孙中山就下定决心再搞一次。不管他在1894年的急剧转变
有什么原因,这一事件表明他意识到了他个人的使命,而这正是他整个一生
的特点。
孙中山未能使李鸿章听一听他的陈述,经过这一挫折之后他决定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