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体健康、在本省居住和有家的人,才有资格当兵。有鸦片烟瘾的人和那些
屡次触犯刑律的人一概不准入伍。通过对三十六镇新军规定这些征兵标准,
代表中央政府的练兵处力图对新军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当时的其他
兵种仍归兵部节制。因此,在1906年政府改组时,兵部与练兵处合并成为
陆军部,由它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
满洲人铁良被任命为陆军部尚书,另两位满人被任命为左右侍郎。这
样,陆军完全归满人统率。在这次改革之后不久,陆军部立即合并了袁世凯
手下的北洋军四个镇,只给他留下了两个镇(第二和第四镇)。中央政府直
接控制军队是前所未有之举。陆军部这时统率了帝国最强的北洋军六个镇中
的四个镇,这也是划时代的事件。②
清政府在这一成就的鼓舞下,推行了一种把全部军队控制在满人手中的
政策。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直隶总督袁世凯被调到北京任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的职位当然要高于总督,但是他们的提升意味着他们不再能直接统
兵。这两个统率最强大的帝国军队的人,就这样明升暗降地被剥夺了权力。
①最后,在1910年,北洋军队全部六个镇都被置于陆军部的直接统驭之下。
1908年光绪帝薨,年幼的宣统帝(溥仪)登极,而其父醇亲王第二(载
沣)成了摄政王和朝廷上最有权势的人物。醇亲王一就职就建立起一支新的
宫廷卫队禁卫军,并委托他的兄弟载涛和另外两个满人毓朗和铁良进行训
练。1909年,诏书宣布皇帝是海陆军的最高统帅,由于皇帝尚在冲龄,醇亲
王就对军队行使最高统帅权。
在这同时,海军也建立起来,还准备开始把军事管理与军事指挥分开。
1910年建立了海军处,1911年设立军谘府 (不属陆军部)。醇亲王委派他
的弟弟载勋任海军处大臣;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涛为军谘使。这样,醇亲王就
②
把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掌握在他自己和他的亲兄弟之手。 用这种方法,清
朝先把军事力量置于满人手中,其后到宣统时期又置于皇室宗族之手。
可是清朝统治者在军事改革刚一开始,就已经计划重新训练八旗兵,而
且还训练宗人和满洲贵族作为军官。1903年,政府命令袁世凯和铁良在北京
训练旗人。这支军队后来成为新军的第一镇。又在1903年建立了陆军贵胄
学堂,以便把王公贵族及满洲高级官员的子弟训练成为军官。1908年,为了
同样目的设立了一所海军贵胄学堂。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一些王公贵族去日
本和欧洲考察他们的军事设施,并派遣他们的子弟去那些国家学习军事科
② 参看麦金农:《袁世凯在天津和北京》,第106—119 页。
① 参看贝斯:《1895—1905 年的张之洞与新时期的争执问题》,第189—197 页。参考书目该书所列时期
为“1895—1909 年”。——译者
② 包遵彭: 《中国海军史》,第519—520 页。
… Page 310…
学。
在晚清时期,八旗兵已与绿营兵一样腐败无能。由于很多满人以当旗兵
为生,政府并不削减旗军。但在另一方面,因为绿营军由汉人组成,所以很
早就计划予以裁减。到1901年,绿营军拟裁减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到1906
年,拟改编成巡警;然而这些计划并未完成。1907年,决定把绿营军改编为
巡防营:在和平时期,他们的任务是擒拿盗匪以维持治安;在战时,他们被
动员作为新军的辅助力量。①
军事改革计划的进行已如上述。但是归根到底,清政府是否可能建立一
支既强大而同时又忠于清帝的军队呢?这确实是一个与教育问题非常相似
的问题。军事改革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在中国,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好男
不当兵,而那些临时被征募的兵通常又是破产的农民或流浪分子。由于这种
原因,在招募新军时,就不可能照章办事,即不许吸鸦片者和犯罪有案可查
的人当兵,也不能只限于招募有家的当地居民。这种理想主义的规章不可避
免地被束之高阁;事实上,被遣散的绿营兵、乡勇以及破产的农民和流浪者
纷纷参加了新军。
其次,军队建设很花钱,而清政府并无足够的钱财。政府必须依靠各省
巡抚的财政支持。但是当北京企图集中军队的统率权时,各省巡抚却不愿与
它合作。实力派地方总督象张之洞和袁世凯等还在增加归他们指挥的军事力
量。结果政府对他们很恼火,终于剥夺了他们的兵权。但与此同时,势力较
小的巡抚们虽然不能象张之洞或袁世凯那样行事,但仍然能够妨碍新军的建
设。结果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政府并没有它所计划的三十六个镇,而只有
二十个镇。而且,反对政府军事改革的并不仅仅是汉族巡抚。甚至陆军部尚
书满人铁良,最后在1910年也辞掉了陆军部职务。为了削弱汉族官员的势
力,他一直在进行有力的斗争,但他的辞职却是因为他不能遵循醇亲王以皇
室宗族为中心的路线。甚至在满洲官员之中也蔓延着不满情绪。
然而,新军对改变中国人对军队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影响。民族主义约在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时产生,通过义和团事件的经历以及俄国占领满洲和日
本战胜俄国等大事而更形活跃。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才把军职官员的官品提
到与文职官员一样,才创办了军官学堂,并派遣学生到日本进行军事训练,
而皇帝则成为帝国全部武装力量的统帅。结果,普遍鄙视军人的倾向消失
了,甚至在绅士队伍中也有志愿去当军官的人,在以前他们是根本不会想到
这种可能性的。这是一种很大的变化。人民对军官态度的转变,自然也改变
了他们对军队的态度。在新制度中,作为一名军官,强健的身体和军事技术
已经不够用了,他还必须拥有相当的学识。候补军官被派遣留学日本,但他
们在那里却被革命思想所鼓舞。征募绅士当军官,同时又从本地居民中征募
士兵,这样就使得各省的军队与各省督抚一样,都反对把军队集中到中央。
① 鲍威尔: 《1895—1912 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247—249 页。
… Page 311…
① 结果,当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事实上是由新军发动的,而且大部分新军
站在革命者一边。支持清政府的军队主要是由绿营军改编的巡防营。
① 参看波多野善大:《新军》,载芮玛丽编:《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 年》,第365—382
页。
… Page 312…
立宪政体的准备工作
1901年,清政府虽已开始了教育和军事改革,但是只是在日俄战争之
②
后,才开始认真地考虑立宪政体的可能性。这次战争的后果产生了很大的
推动力,因为它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中国人象亚洲其他民族
一样被这次战争唤醒了,革命运动也被激起来了。要求中国采用立宪政体以
便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象张之洞和袁世凯那样的地方实力派
加入了这种大合唱,清政府再也不能置若罔闻了,1905年12月,清政府派
遣以载泽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去考察它
们的政府,并详细调查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1906年7月该使团回国,
①
而每位成员都推荐立宪政体。海外的中国使节也齐上条陈说,宪法决不会
损害皇室的权力,事实上它是维持皇室权力的最好手段。因此,皇太后和皇
帝召见醇亲王、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部院大臣中的当然成员以及袁世凯
在颐和园会议,以讨论立宪政体的正反面的意见。在这次御前会议中,庆亲
王和袁世凯赞成采用宪法,但是铁良和荣庆反对。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讨,
决定采取立宪政体。1906年9月1日,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命令京
②
师和地方高级官员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 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于是准备
工作就开始了。
行政制度的改革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
③
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
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
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
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
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
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高级文职官员并不熟悉政府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实际上都经员
② 关于清朝立宪主义者运动的总的背景,参看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1 — 6章;张朋园:《立宪
派与辛亥革命》,第1 — 3章。
① 参看孙任以都:《1905—1906 年的中国宪政考察使团》,载《近代史杂志》,卷24 第3 期 (1952 年9
月)第251—268 页。
② 《大清德宗实录》,卷562 第8 — 9 页。
③ 关于一般制度问题的背景,参看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清国行政法》,第一部分。在莫里森的《儒
家官僚政治的现代化》 (拉德克利夫学院1959 年博士论文)一文中可以看到有关晚清行政改革的史料。
… Page 313…
司胥吏之手处理。关于公文的格式都有复杂的规定。每个官署都有自己单独
的一套簿籍。对高级官员来说,由于他在一个职位上最多不过三、五年,所
以就不可能掌握这些规章。结果,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依赖年复一年在此工
作的胥吏。这些胥吏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且他们大部分得不到固定薪金。当
人们在诉讼和缴税过程中与这些胥吏发生关系时,后者就向他们收费以维持
生计。由于胥吏索取无度,这种费用就成为一种贿赂。百姓深受官府胥吏勒
索之苦。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
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
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官署原封不动,而新的又单独
成立。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