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9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9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理成书,名为《实证哲学教程》,全书共6卷,1830年出版第一卷,1842 

年出版最后一卷,共花了12年时间。《实证哲学教程》一书的出版,标志了 

他实证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这部著作不仅完整地表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的哲 

学观点,而且还表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 

的出版,使孔德不仅在法国,而且在英国以至整个欧洲获得了声誉,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1844年,孔德与德·沃夫人相爱。后者于次年去世,他们未能结婚,但 

是这起爱情对孔德后来著作中关于人道教的主张产生过影响。他于1848年组 

织“实证哲学研究会”,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孔德在晚年倾向于神秘主义, 

建立了一个以宣传仁爱、利他主义为宗旨的、教阶制的人道教。孔德一生几 

次试图获得教授职位,均未成功。  1857年他患了癌症,初夏去郊外墓地悼 

念亡友时又因天气陡变受凉而病情加重,9月5日于默默无闻中在巴黎去世。 

     孔德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1830—1842)、《实 

证主义概论》 (1848)、《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1851—1854)、《实 

证宗教教义问答》 (1853)、《实证逻辑体系》(1856)等。 

      (1)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正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证主义(或实证哲 

学)的人,因此,他被公认为实证主义这个哲学派别的创始人。 


… Page 53…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其原意是“肯定”、 

   “明确”、“确切”的意思。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要 

  求知识的“确定性”和“实在性”,从而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 

  立。因此当时有人称实验的自然科学为“实证科学”,并称16世纪以来推崇 

  实验科学、反对经院哲学的时代为“实证的时代”。如圣西门在他的著作中 

  就说过,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实证” 

  一词显然直接来源于圣西门的著作。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目的 

  是要表明他的哲学是以近代实验科学为根据的一种“科学哲学”。 

                                                                                ① 

       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接着 

  他把实证一词解释为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 

  机”、“相对”等意义。他认为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的属性”,而实证 

  主义则集它们之大成。它排斥一切虚妄、无用、不确定、不精确、绝对的东 

  西,摒弃一切神学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实证主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 

  现。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 

  上,必须限界于经验的范围之内。至于在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 

  以及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他认为是超越人的能力而无法认识的 

  问题,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他认为,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就在于它只研究实在、有用的知识,而对那些关于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源 

  等虚妄的形而上学置之不理。在他看来,实证主义哲学由于坚持拒斥形而上 

  学的原则,因而它超出于一切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之外。“它满足并且调 

  和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敌对主张中一切站得住脚的东西,而它在这样做 

  时,就把二者都废弃了。”① 

       孔德所谓实在、有用的知识,是关于现象范围之内的知识。至于这些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客观因果联系、规律性是 

  什么,他认为这些不属于实证知识的范围。他明确指出:“真正的实证的精 

  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 

                                           ② 

  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孔德称实证主义为“科学哲学”,因而 

  他并不否认科学规律。他也多次讲到过他的实证哲学要发现“自然规律”、 

   “外部世界的不变的必然性”,不过,他所说的“规律”、“必然性”,并 

  非指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客观必然性,而只是指现象间的外部联系。他说:“在 

  我们那些实证的说明中,甚至那些最完备的说明中,我们都有完全无意于陈 

  述那些造成各种现象的动因的,……我们的企图只是精确地分析产生现象的 

                                                                              ③ 

  环境,用一些合乎常规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 他认为, 

  科学以及一切合乎实证哲学精神的认识都只是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 

  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为例,孔德认为,我们只要知道各种宇宙现象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行了,只要 

  知道一切分子彼此之间的固定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这就够了。“至于确定这种引力和这种重力本身是什么,它们的 

  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一律认为无法解决,是不再属于实证哲学范围的,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62 页。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56 页。 

②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50 页。 

③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 Page 54…

  我们很有理由地把它们让渡给神学家去想象,或者交付给形而上学家去作烦 

                 ① 

  琐的论证。”这就是说,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来源等问题,科学和哲学是无权 

  讨论的,而只能“让渡给神学家去想象”和让烦琐哲学家去争论。 

         (2)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认为,自16世纪以来,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 

  但是还没有人发现过社会规律,而他自己却“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 

   “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 

  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 

                                        ② 

  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性质上不同、甚至 

  相反的哲学方法,由此就产生彼此互相排斥的三类哲学或者说三类说明一切 

  现象的思想体系。在神学阶段,人们自由幻想,要求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 

  现象的根源、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于是他 

  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一切。这时宗教在各种思想体系中占 

  统治地位。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相。这时人们以形而上学 (超验) 

  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绝对 

  知识。例如各种独断论的哲学体系、各种认为自己是客观真理的革命理论, 

  就是这类形而上学的概念构成的。在实证阶段,一切知识、科学、哲学都以 

   “实证”的“事实”为基础,人们“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 

                                   ① 

  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人们把一切知识都看作是关于现象的知识,相 

  对的知识。这个阶段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孔德认为,他所发现的这条“伟大的根本规律”,不仅是思想体系的发 

  展规律,而且也是个人智力、各门学科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智力发展都适用 

  的规律。 

       他认为,个人智力的发展是经历这三个阶段的。“童年时期是神学家”, 

  爱好神话和虚构;“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喜欢抽象和理想;“壮年时 

  期是物理学家”,不再喜爱好高骛远的虚构和抽象,而是关心实际,重视现 

  实。他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如果他回顾一下自己的历史,就可以看 

  到曾经相继经过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 

  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② 

       孔德认为,各门科学知识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早期受神学的统 

  治,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的支配, 

  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或精神的本性;近期进入实证时期, 

  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的科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古代是神学的社会,在这个社 

  会中哲学是宗教神学,科学知识受神学的统治,政治是宣扬“君权神授”的 

  神学政治;中期是形而上学阶段,宗教哲学为形而上学化,政治则空谈“民 

  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未来的社会是实证的社会。他为 

  实证社会所设计的蓝图是:这时,科学是崇尚实验、重视经验的实证科学, 

  哲学是实证的哲学,政治则是他在《实证政治体系》等著作中所拟订的实证 



①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②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①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② 孔德:《实证主义教程》,巴黎1907 年版,第1 课。 


… Page 55…

的政治。 

     孔德认为,神学阶段为人类智力发展初期所必需,但是到了中期就成为 

发展的障碍。形而上学阶段否定、代替神学阶段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偏爱 

 “抽象”、“空洞”的原则,它只能起破坏作用而不能起建设作用。只有实 

证阶段才是人类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成。 

     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之说,是把思想本身当作思想发展的原因。它的 

实证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转化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又是神学阶段的变相,神 

学阶段的特征则是人们的自由幻想。于是自由幻想成了思想发展的起点,而 

自由幻想意味着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而且,三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都是出 

于思想本身的欲求,也就是为思想本身所决定,这样,孔德实际上是把思想 

发展同产生思想的客观物质条件分割开来。他否定人们有可能获得关于事物 

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知识,认为要求获得这种知识的人是智力不成熟的 

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