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20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0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知识,认为要求获得这种知识的人是智力不成熟的 

表现。 

      (3)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实证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社会学。这是 

整个实证哲学的归宿,也是孔德创立实证哲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他看来, 

社会理论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最后领地,不把实证精神贯彻到这一领域,在 

理论上就无法完成整个实证知识体系,亦无法使对社会的研究走进实证的阶 

段,变成科学。孔德把他自己用实证主义哲学研究社会现象并提出的一套相 

应的理论称之为社会学。 

     孔德建立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实证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现象的 

研究中去。因此,他的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经验描述方法找出社会现象 

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视为社会规律。他把这种 

方法称作调查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它包括观察方法、比较方法、实验方法、 

历史方法。孔德认为,实证自然科学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只有采用 

这种方法才能将形而上学逐出社会历史领域。在他看来,社会学和物理学等 

实证科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主张用无机界和生物界的规律来理解社会现 

象,并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间接调查方法。这也是他把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 

并以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缘由。 

     社会静力学是静态地解剖社会的横断面,研究社会的组织、秩序与和谐, 

找出诸社会的相似关系。在孔德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部 

分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在统一的整体中才能认识。基于这种见解,他反对 

把社会看成个人间契约的产物,把社会 (人类)而不是人看作最高的现实。 

他的社会静力学,从对人们的心理分析出发,把社会当作以家庭为细胞的社 

会有机体,认为“家庭主要是爱的结合”,社会是以爱为基础的、有确定依 

从关系的统一体。在他看来,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有赖于其中各机构、各阶 

级的平衡,秩序和稳定是社会存在与进步的首要条件,而这种平衡取决于人 

们的道德心理即利己心与利他心的平衡。通过家庭中“子女之孝、兄弟之友、 

父母之慈、夫妻之情”的发扬,使人们从爱己提高到普遍的“仁爱”,达到 

利他主义的道德境界,便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具体说来,孔德是这样论证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的心理,这是 

人的本性,是一种事实。另外还有一种事实,就是每个人又都有利他的心理, 

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同情心。他 

认为,利己和利他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利己 


… Page 56…

  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人人为自己对社会有好处,资本家为自己发展企业, 

  工人为自己拼命做工,科学家为名利进行研究,等等,这些对社会都有利。 

  利己既然是必要的,那么私有财产就必然不可侵犯。承认私有财产,就要承 

  认资本,资本也是不可少的。有了资本,才有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 

  时,利他心也是必要的,社会是群居的社会,利他可以促进社会的互相合作, 

  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孔德认为,社会要发展,就应以利他之心克制利己之心,以达到社会的 

  和谐与平衡。家庭就是达到这两者和谐的一种形式。首先,他认为社会的细 

  胞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小小典范,人们可以 

  从家庭看到社会美好前途。家庭是利己和利他的思想最和谐的体系。因为家 

  庭关系是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利己出发,要 

  爱自己也就要爱对方,利己和利他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因此,家庭是这种 

  结合的表现。在他看来,如果社会关系能与家庭关系一样,那么社会就能达 

  到理想社会。 

       孔德认为,家庭的总和构成社会,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构成家庭的是爱, 

  构成社会的是合作的力量;家庭的关系是由家长来调节,社会的关系由政府 

  来调节。在家庭成员中,彼此应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要有服从原则,小辈服 

  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各个阶级的人们之间彼此也要 

  互相友爱、互相同情。平民应当服从领袖,要服从政府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有普遍的幸福社会。因此,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 

  应当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而绝对不应当从破坏现 

  有的社会秩序出发。 

       社会动力学是从动态考察社会体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又称为“实 

  证的社会进步论”。在他看来,作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的是道德原则和思 

  想,因此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他认 

  为,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神学阶段相适 

  应的是中世纪;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包括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革命 

  在内的过渡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应的是最进步、最完善的“工业制度”;科 

  学的普及、利他主义战胜利己主义、社会感的增长、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 

  保证了生活日益轻松愉快,保证了公正与和平——这就是实证时代的突出特 

  征。 

       孔德把上述社会学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爱、秩序、进步”,并称之 

  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格言”。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仁爱为原则,以秩序为 

  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即通过仁爱的宣传,求得秩序内的进步。 

       孔德在他思想发展的后期,越来越把他当作社会基础的那种抽象的、普 

  遍的“爱”绝对化,以至把这种爱的原则当成宗教教义。他声称:“实证主 

                                                                ① 

  义变成了一种名符其实的宗教,唯一实在和完备的宗教。” 由于这种宗教崇 

  拜的对象就是作为爱的化身的人,因此叫做人道教。孔德为人道教制订了独 

  特的教阶制度、祭祀仪式、教条教义。他还规定,“未来的哲学家将变成了 

  人道教的祭司”。这样,孔德的实证主义最后又转向了宗教。 



                              4。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① 孔德:《实证主义概论》,Bridges 英译本,伦敦版,第365 页。 


… Page 57…

                     ——美国的皮尔士及其哲学思想 



     查雷列斯·桑德斯·皮尔士 (1839—1914)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也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他于1839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 

布里奇。他的父亲本杰明·皮尔士 (1809—1880)是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数学 

家和天文学家。皮尔士从小时候起,他父亲就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鼓励他 

对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各种较为神秘的事情的兴趣。当他十几岁开始 

阅读各种哲学家的著作时,他父亲训练他简要复述和批驳他们的论证。皮尔 

士自己回忆说,他父亲从小培养他,使他在科学和哲学的“实验室”里长大。 

在父亲的熏陶下,皮尔士从小对各门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培养了较高 

的抽象思维能力。 

     皮尔士1859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就读于劳伦斯学院,1863年毕业后 

任职于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局。在这期间,他还曾在哈佛大学 (1864— 

1865年、1869—1871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1879—1884)讲授逻辑和 

科学史。  1877年,皮尔士曾出席国际大地测量学大会,担任美国首席代表。 

他先于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 

     皮尔士于1871—1875年间,在哈佛大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名叫“形而上学 

俱乐部”的哲学团体。俱乐部的主要成员,除了他和詹姆斯外,还有哲学家 

兼心理学家赖特 (1803—1875)、律师霍尔姆斯(1841—1935)和历史学家 

费斯克(1842—1902)等十几个人。  1872年皮尔士在该团体所作的讲演中, 

首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来整理为《信念的确定》和《怎样使我 

们的观点清楚明白》两篇文章,分别于1877年和1878年在《通俗科学月刊》 

上发表,正式把他的哲学主张公之于世,这就是皮尔士最早所阐述的实用主 

义思想。 

     不过,皮尔士在1878年提出的实用主义原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经过20年之后,詹姆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讲演中,把皮尔士的实用主义重 

新提出来,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形成了“实用主义运动”。 

     皮尔士不但在美国第一个提出实用主义意义理论,而且也是美国最早研 

究数理逻辑的人之一,是美国语义学和符号逻辑的理论先驱。另外,皮尔士 

在大地测量、化学以及科学史方面都是具有很高造诣的科学家。但皮尔士在 

世时,他的多方面的才华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他虽然写了大量论著,但 

大都未能正式出版,甚至在寻找职业和谋生上也遇到困难。  1887年以前, 

他一直谋求在大学获得一个正式教席,均未如愿,生活贫困潦倒,不得不靠 

詹姆斯在道义上给予帮助。  1914年4月14日,皮尔士在贫困中因患癌症 

卒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米耳福德。皮尔士死后,他才被作为“圣哲”发掘出来, 

被推崇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苏格拉底”。1931年至1958年,哈佛大学 

编辑出版了八卷本的《皮尔士文集》,他在西方哲学界的声名开始显赫起来。 

      (1)实在就是有效 

     皮尔士把自己的实用主义称作真正的实证主义即经验主义。不过,皮尔 

士在对经验的解释上,却赋予它以特殊的内容和意义。他把客观实在归结为 

经验,然后把全部经验的内容归结为效果。什么是实在呢?皮尔士说:“所 

谓实在,正如每一种其他的性质一样,就在于它具有着实在性的事物所产生 

的特殊的可感觉的效果。”“试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概念的对象所能有的 

效果 (这些效果可以设想具有实际意义),那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 


… Page 58…

                                   ① 

  我们关于对象的整个概念。”实际效果当然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各人的需要, 

  社会地位不同,其对事物的实际效果的感受、评价就会不同。说事物的存在、 

  事物的意义在于它们所引起实际效果,实际上是认为对象的意义取决于人对 

  它们的感受和评价,即凡是能够引起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