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24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4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魏源集·筹鹾》。 


… Page 67…

                                            ③ 

  制变”,“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显然,魏源的思想中包含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反映出他反守旧、求革 

  新的精神。但是,他的这种变易进化观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一方面说“天 

  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一方面又说“君子不轻为变法之议,而惟去法外之 

                                   ④ 

  弊,弊去而法乃复其初矣”。在他看来,变的只是现象的东西,而根本的东 

                                                                              ⑤ 

  西是不变的。他说:“气无一息不变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在他心目中, 

  作为根本的“道”即封建制度及三纲五常是永恒不变的。魏源的思想,反映 

  了这一时期地主阶级思想家既想改变旧制度的积弊,又不能彻底与旧制度决 

  裂的矛盾状况。正因为如此,当魏源的革新主张不能实现的时候,他自己就 

  只能遁入老庄、佛教中去“求出世之要”了。 

        在认识论上,魏源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是引人注目的。在中国哲学史上, 

  围绕知和行的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王夫之批判朱熹的“知先行后” 

  论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提出以“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王 

  夫之强调知行相统一,而把行看作是知的来源和基础。颜元继承了王夫之的 

   “行先知后”论,特别强调“习行”对人们认识的重要作用。魏源发展了他 

  们的思想,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赋予行以实践的意义,在认识论上是作出 

  一定贡献的。 

        他明确地主张先行后知,不行则不知。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及之而 

  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他强调了行对知的重要作用, 

  主张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进而举例说:“披 

  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 

                                                                    ① 

  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所以,“善琴弈者不 

                                                                                   ② 

  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在这里, 

  他强调了“亲历诸身”即直接经验的重要,认为是否“亲历诸身”,对认识 

  事物的真伪、深浅皆然不同。关键在于这些人对这些事物曾经亲身“及之”、 

   “履之”,直接经验积累得多了,对事物就能认识得比较清楚,而不必拘泥 

  于书本。魏源不仅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而且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即间接 

  经验的作用。他认为,接受间接经验,学习他人的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 

  途径。 

        魏源承认人的天资有差别,但他认为这种差别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他讲 

                                                                                       ① 

  到:“敏者与鲁者共学,敏不获而鲁反获之;敏者日鲁,鲁者日敏。”意思 

  是说,天资聪明的人与天资愚笨的人一起学习,聪明人不努力,结果愈来愈 

  笨;愚笨的人努力,结果愈来愈聪明。在魏源看来,即使有了聪明的天资, 

  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能获得智慧,反而会变得愚笨;相反,即使天资 

  较愚笨,如果后天努力,就能获得智慧,变得聪明。也就是说,智慧、才能 

  的获得,主要要靠后天人为的努力,经过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 



③ 《默觚下·治篇五》。 

④ 《默觚下·治篇四》。 

⑤ 《默觚下·治篇五》。 

① 《默觚·学篇二》。 

② 《默觚·治学篇五》。 

① 《默觚·学篇二》。 


… Page 68…

                                                      ② 

  自然差别。经过学习,“中人可易为上智”。 

        魏源重实际,讲实效,主张用行动的效果作为辨别是非、好坏的尺度。 

  魏源承认人们认识中存在“是”、“非”、“对”、“错”的可能性。那么 

  怎样辨别认识中的“是”、“非”、“对”、“错”呢?魏源提出了“验诸 

  实事”、“质诸人人”的观点。他说:“以匡居之虚理验诸实事,其效者十 

                                                                  ③ 

  不三四;以一己之意见质诸人人,其合者十不五六。”意思是说,经过事实 

  的检验证明,坐在房子里想出来的空洞道理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经过与 

  众人的商量证明,个人的意见是不那么全面的。因而,一个认识、意见是否 

  正确,要经过实际的检验,要听取众人的反映。在《皇朝经世文编序》中, 

  魏源说:“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这指的是,思想的东西必须接受客 

  观事物的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他又说:“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矣。”这是指,古代的东西必须用今天的事实来检验,看它是否适合于当前 

  的实际。魏源认为,古今的情况不一样,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它们。“执 

  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 

  以语学。”他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变 

                          ① 

  古愈尽,便民愈甚”。在魏源看来,社会国家制度的变革是否妥当,是否可 

  行,要以是否“利民”、“便民”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不是以某人或某种主 

  观意志作标准。在改革社会弊病方面,他提出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 

  实事”,主张“毋冯河,毋画饼”。就是说要用实际行动来达到实际效果, 

  要用实际效果来权衡实际行动。这种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正是他的“及之 

  而后知”的观点在检验是非标准问题上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魏源的认识论包含有比较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 

  他所讲的“行”,是人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各种实际活动,已具有实践的 

  意义,而不属于纯粹主观观念性的东西。魏源把这种“行”看作是人们认识 

  的来源和基础,已经初步看到了实践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 

  在魏源的认识论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正确地强调了经验、习行,但 

  当论及理性认识时,则还拖着一条先验论的尾巴。他说:“人之心即天地之 

  心,诚使物交物引之际,回光反顾,而天命有不赫然方寸者乎?”在他看来, 

  认识就是“回光反顾”以唤醒心中固有的天赋,只要“回光反照,则为独知 

                                                          ② 

  独觉;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魏源对于“行”的理解,从 

   “行”的内容来看,也还包括一些封建道德的践履笃行的色彩。同时,他对 

  实践的看法基本上还是直观的,不可能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的概括,对实践和 

  认识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作出系统、科学的说明。 

        此外,在魏源的哲学中还有一些落后的思想,如他主张鬼神之说,认为: 

   “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 

                  ① 

  足以慑之。”又如,他主张天赋“性善”论,认为:“仁者,天地之心也, 

  天生一人,即赋以此种子之仁”,只要发扬心内之“仁”,即可达到“众善 



② 《默觚·学篇二》。 

③ 《默觚·治篇一》。 

① 《默觚·治篇五》。 

② 《默觚·治篇五》。 

① 《默觚·学篇一》。 


… Page 69…

                      ② 

  齐归而性大成矣” 。 

       关于魏源思想的历史地位,后来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评价说:“新的思想之萌蘖,其因缘不得不远溯龚魏。”这表明魏源当属 

  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2。太平天国时期的思想家 

                         ——洪秀全、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1)洪秀全的哲学思想 

       洪秀全 (1814—1864),广东花县官禄布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 

  受过一些儒家教育,后教过私塾。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他救国的热忱,开 

  始萌发“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的武装起义思想。1843年,他 

  依据学到的西方基督教神学知识,依照基督教组织形式,建立“拜上帝会”, 

  作为反清起义的组织。1851年,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为 

   “太平天国”,随后率部进军武汉,定都南京,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 

  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 

  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战争,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领袖,是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 

  想家。他的思想直接服务于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反映出强烈的战斗精神。 

  他的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及在 

  他领导下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等。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1837,他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开始接触由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传道书《劝 

  世良言》,后又精心研读,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利用基督教上帝与中 

  国封建社会传统信奉的儒家圣人、佛、道迷信在外表形式上的不同,加以革 

  命的阐发,作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的的思想武器。洪秀全之所以能把处于 

  分散状态的农民集结起来,就是利用了西方的宗教形式。 

       洪秀全根据基督教崇拜上帝的一神教,塑造了一个至高无上、至灵至显 

  的“皇上帝”,作为宇宙间的唯一“真神”来崇拜。他笃信上帝创世说,以 

  为宇宙的一切,天地日月、山川人物,都是“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上 

  帝是本原,天地是万殊,上帝派生万物,“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 

  他说:“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 

  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