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28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8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宪制,再进而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由 

  君主而君民共主而民主,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的进化之理。 

        但是,康有为所说的变易进化,只承认量的渐变,否认质的突变和飞跃。 

  他常常强调“进化有渐”的“渐”字,反对“邃变”。他认为由“据乱世” 

  到“升平世”只能是循环渐进而超越不得的,他说:“生当乱世,道难躐等 

    (越级),虽默想太平,世犹未升,乱犹未拨,不能不盈科乃能,循序而行。” 



② 《日本书目志》序。 

③ 《上清帝第二书》。 

④ 《上清帝第六书》。 

⑤ 《礼运注序》。 

① 《孔子改制考》。 

② 《春秋董氏学》,卷二。 


… Page 78…

  ③ 又说,“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否 



                      ④ 

  则“必生大害”。由此看来,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观,虽强调变易、进化,但 

  只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的变革,实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理论。后来,康有为 

  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反对孙中山等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主 

  张,与他奉行的这种改良主义理论直接相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 

  素。这种矛盾现象集中表现在他的“以元为本”的宇宙观中。“元”是康有 

  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他认为,“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本。他说:“元 

  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又说:“孔子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 

  故谓万物之本。”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从“元”派生出来的,“元”统天 

  地人物。这个“元”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呢?康有为把“元”解释为“气”。 

                                                                                        ① 

  他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始也。”针对 

  宋代以来的理、气先后之争,他否定朱熹理先气后的观点,鲜明地主张,“有 

  气,然后有理”。他说:“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 

                                                       ② 

  气也。朱子以 ‘理在气之前’,其说非。”“气”在中国古代一般是作为物 

  质来理解的,所以康有为的观点至此没有离开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康 

  有为还用“气”的概念与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电”、“元素”、“以太”相 

   比附,并把它们说成是一回事,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事物变化的规律,以此来 

  说明古代哲学中“阴阳”、“道”等概念,致使他的哲学带有一点机械唯物 

  主义的色彩。 

        但是,就象康有为不能正确了解社会历史进化的本质一样,他也不能正 

  确地解释人的精神现象。由于康有为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肤浅认识,又受到庸 

  俗唯物论的影响,他没能把精神与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两者是同一的东西。 

  他说:“神者,有知之电也。……无物无电,无物无神。夫神者,知气也, 

                                                                       ① 

  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他又说:“知气者, 

                                            ② 

  灵魂也,略同电气,物皆存之。”在这里,康有为把“神”看作是“有知之 

   电”,把精神性的“知气”、“神气”等同于物质性的“电气”,完全取消 

  了精神和物质的界限。 

        正是由于康有为不能区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故而强调“物我一体”, 

  他说:“物我一体,无彼此之界;天人同气,无内外之分。……物即己而己 

                                  ③ 

  即物,天即人而人即天。”最后,他进一步又赋予他的最高本体“元”或“气” 

  以道德的属性,把“以元为本”归结为“以仁为本”。他说:“不忍人之心, 

  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也。……不忍人之心,仁心也;不忍人之政, 

  仁政也”,“一切仁政,皆以不忍人之心生,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一切 

  源。……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天下大同,皆从此出。” 



③ 《礼运注序》。 

④ 《中庸注》。 

① 《春秋董氏学》。 

② 《万木草堂口说》。 

① 《大同书》。 

② 《礼运注》。 

③ 《中庸注》。 


… Page 79…

  ④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的哲学,由“元”、“气”、“电”到“神”、 

   “仁”,从唯物主义一步一步滑向了唯心主义,“以仁为本”的唯心主义成 

  为康有为哲学思想的最后归宿。 

         (2)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谭嗣同 (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 

  宦之家,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激进人物。他少时受中国传统旧学影 

  响较深。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谭嗣同以极大的刺激,亡国的危险使他不能 

  再流连于词章考据之学,他的思想开始从旧学转向新学。1896年,谭嗣同在 

  北京结识了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经梁启超介绍,他了解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和理论,深为敬服,并自称为康氏“私淑弟子”。同年,他奉父命到南京候 

  补知府职。此间,他从清末佛学家杨文会“精研佛理”,还着力搜阅“西学” 

  书籍,并写成了他的哲学代表作《仁学》。同年,他弃官返湘,与梁启超等 

  人创办“南学会”和《湘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在戊戌维新中,谭嗣同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四卿”。8月 

  入京,积极参与“新政”,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和最激进分子。在以西太后 

  为首的顽固势力的绞杀下,“新政”遂归失败。被害前,有人曾劝谭嗣同流 

  亡国外,他坚持不去,决心以血启迪国人,遗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赴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除《仁学》外,还有《思篇》、《以太说》等,皆收 

  入后人编辑的《谭嗣同全集》中。 

       谭嗣同哲学思想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复杂,充满着矛盾。他早年信仰张载、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曾“以继衡阳王子(即王夫之)之绪脉”自任。他把“气” 

  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说,“元气氤氲,以运为化生者也”。他用“道不 

  离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道本器末”的唯心主义和“器可变而道不 

  可变”的形而上学理论。后来,伴随着西学对他的影响,他接受了一些近代 

  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政治学说;同时又深受佛学唯心主义的影响。他把这些 

  同传统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相蓄并容”,企图糅合中学与西学、科学与 

  宗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体,于是形成了他的庞杂和矛盾的“仁学” 

  体系。 

       谭嗣同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仁”。他把本是中国传统伦理概念的“仁” 

  加以改造,赋予它以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他对“仁”的诸多“界说”中, 

  明确地把“仁”视为世界的本原。他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 

  为识。”所谓“仁”,就是佛教“三教唯心”的“心”、“万法为识”的“识”, 

  世界万物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而且,“仁者寂然不动”,为“不生不灭仁 

          ① 

  之体” ,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这个“仁”显然是一种精神实体。他还把 

   “仁”看作是宇宙的普遍规律,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说“通之义,以 

                              ② 

    ‘普通为一’为最浑括”。这里的意思是说,“仁”也就是所谓“道”,它 

  的最首要属性就是“通”,它是将“天地万物人我”化为一体的总法则。谭 

  嗣同把“仁”抬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并视其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当然 



④ 《孟子微》。 

①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292 页,以下简称《全集》。 

② 《全集》,第291 页。 


… Page 80…

  是一种哲学唯心主义。 

        那么,“寂然不动”的“仁”何以能派生世界万有,大千世界又何以能 

  体现“仁”的本质?对此,谭嗣同从当时西方自然科学中吸取了“以太”说, 

  把物质性的“以太”作为绝对精神实体的“仁”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他说: 

                                                                                  ③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即“以 

  太”、“电”和“心力”是“仁”所以能“通”的工具。在谭嗣同看来,这 

  三者尤以“以太”为最基本工具。他认为,“以太”之所以能成为这种工具, 

  就在于它的特殊性能,就在于它是“通”的物质承担者。因为“仁”虽是世 

  界的根源,但“仁”只有借助“以太”才能产生世界,“仁”的本质也只有 

  在“以太”构成的现象世界中才能体现出来。 

        从谭嗣同上述思想来看,有其合理之处。他在具体说明世界的统一性问 

  题时,实际上是把物质性的“以太”看成统一的基础;他关于“仁”的本质 

  就在“以太”构成的世界之中、二者不可分离的观点,实际上是说,道不离 

  器,道就在器中。这些是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然而,在谭嗣同的哲学体系 

  中,“以太”只不过是“仁”的工具而已。他甚至宣布:“以太者,亦唯识 

                                  ① 

  之相分,谓无以太可也。”所谓“相分”,按照佛教唯识宗的说法,它是人 

  的主观意识变现出来的一种假象(“相分”)。这样他就把“以太”说成是 

   “心”或“识”的产物,进而认为“惟一心是实”,“一切惟心所造”,“心 

  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 

                ② 

  不如意。”这就完全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把“心”或“心力” 

  当成了决定宇宙万物的本原。 

        为了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维新派都强调“变”,反对封建 

  顽固派的不变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也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谭嗣同认为,“日新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他说:“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