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义。在布鲁诺·鲍威尔看来,犹太人把神性与人性分裂开来了,基督教通
过耶稣这个人物就把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这是精神发展的必然结论。因此
耶稣的出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所需要的,有着哲学的必然性。他认为,福音
书的作者创造性地反省了他自己接触到的不同的实在经验,他们在记录时,
对故事中的事件和耶稣传,由于各人反省不同、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这都
是由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所决定的。因此,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他与施特劳
斯在解释福音书上的分歧,是“自我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分歧。
关于“实体”与“自我意识”的争论,并没有超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范
围。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以及这两者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施特劳斯片面
… Page 9…
地抓住黑格尔的“实体”作为他的出发点,而布鲁诺·鲍威尔则片面地抓住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作为出发点,进而把“实体”与“自我意识”对立起
来。从实体发展到自我意识,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两人使每一个因素
都获得了片面的、因而是彻底的发展。因此他们两人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
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他们两个都继续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
而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只有费尔巴哈
才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结束了施特劳斯与
布鲁诺·鲍威尔之间的争论。
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以及对专制制度的某些批判,在当时曾起过一定的
进步作用。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争论,他们对黑格尔的批判,也为弄
清黑格尔那些极端抽象神秘的哲学范畴的现实内容准备了一些条件。但是,
他们的根本弱点就在于一方面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这使他们对
封建势力的批判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批判宗教中,虽然看重黑
格尔的方法,但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个方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因而也不
是自觉地批判地运用其“合理内核”。然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的,归根到
底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而不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争论。也正是
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际必要性,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
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这批青年黑格尔分子中最著名的代
表。
2。费尔巴哈的哲学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德国古典哲
学的殿后人。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力地批判
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应有
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1804—1872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
胡特。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刑法学家,《巴伐利亚刑法法典》的起草人。费
尔巴哈上中学时,曾立志做神学家。1823年,他进了海德堡大学神学系,但
不久他就感到神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听著名哲学家黑
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并深受影响。他一方面对黑格尔哲
学推崇理性感到赞赏,另一方面对其抽象性,特别是从理念转化为自然这一
套感到怀疑。1826年,他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
学。1828年,他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
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教,讲授哲学史课程。
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关于死与不死》,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
承认只有普遍的理性是不朽的;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条,教人不要向
往来世,而要注意现实生活。此书立即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
收,作者身份也被查明,费尔巴哈被逐出大学。他被迫从1837年起隐居在布
鲁克堡的乡村,依靠其妻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代和
近代的唯物主义学说,受到英、法唯物主义,特别是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很
大影响,逐步地转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1839年,费尔巴哈在其《哲学与
基督教》的论文中已尖锐地反对黑格尔哲学了。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
判》的论文,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他
… Page 10…
彻底地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在总结自
己世界观变化的这一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①
1841年,费尔巴哈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在书中,
他明确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哲学研究的对
象,宗教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直接用唯物主义批判宗教,
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用唯心主义批判宗教的缺点,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先
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
了理论的论证,于1842年发表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1843
年他发挥《纲要》的论点,又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
义基本观点。1845年他把对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
批判,出版了《宗教的本质》一书。1849年,他在海德堡市政厅里做了系统
的批判宗教的讲演,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本质》一书的详细的讲解和注释。
这次讲演稿于1851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为书名出版。他后期的著作,除
继续宣扬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外,还特别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观点,主
要有 《神谱》(1857)、《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
着眼》 (1863—1866)和《幸福论》(1867—1869)等等。但所有这些著作
对于思想界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他在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文献感到兴趣,阅读
了马克思的《资本论》,1869年他还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年4月
13日,他在穷困中离开了人世,葬于纽伦堡。
费尔巴哈哲学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只满足于同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进行思想的、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斗争,而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和反封建的
政治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他满足于与世隔绝,“和自然界生活在一起”,同
“信神的世界作斗争”。当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消极旁观,
并以革命时机不成熟,保证参加下次爆发的“胜利的革命”的空谈,为自己
不参加政治斗争实践作辩解。费尔巴哈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满足于长期隐
居乡间从事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起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致
使他不能及时地正确估计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真正意义,因而不能排除近
代英、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使他不能在现实的革命
斗争中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因而不能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进到唯物主义
历史观。
(1)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
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他先是学神学,后来怀疑神学,
转到黑格尔哲学,而后又批判黑格尔哲学,最后转到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他认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那么从人出发,宗教和
黑格尔哲学就是一样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唯心主义同宗教有共同的根源、
共同的思想性和共同的结局,它不仅不能克服宗教,而且还跟宗教结成了彼
此支援的同盟,因为唯心主义哲学本身不过是宗教神学的理性的加工而已。
宗教是“天上的、想象的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哲学则是“地上的、理性
的唯心主义”,所以不否定唯心主义就不能同时否定宗教。而要驳倒唯心主
义就必须驳倒黑格尔哲学,谁不抛弃黑格尔哲学,谁也就不能抛弃宗教。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三联书店1959 年版,第247 页。
… Page 11…
为了批判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清算了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止的德国古
典唯心主义。他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乃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思
维和存在的矛盾”,从费希特到黑格尔,都是接受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原则,
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或前提下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其结果就只能是虚
假的、不真实的,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现在应当从唯物主义出
发,根本否定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原则,贯彻和发展康德哲学中与此相反的
“经验论”或“感觉论”(即唯物主义)的原则,消除康德哲学所造成的思
维与存在的矛盾,而达到真实的、即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费尔巴
哈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了黑格尔哲学上。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我们知道,
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是从纯存在这个概念开始,最后以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
一”结束。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纯粹的、空洞的存在是不存在
的。因为这个没有任何规定性、毫无内容的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脱离个别
存在事物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思想里,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认为,
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的概念,而
不是相反。从现实的存在开始,才是合乎理性的,因为现实的存在是具体的、
感性的存在,是有限确定的实际的东西。他说:“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
就是说,是从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存在本身,
①
亦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黑格尔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概念推出具体
事物,特别是由绝对观念异化为自然界,这与基督教的“神创世界”是完全
一样的。他进一步揭露说,由于黑格尔哲学是以存在的概念开始,因此他所
讲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这种对立是在思维本身之内
的;既然如此,思维也就直接地毫无困难地把这种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