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第52部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52部分

小说: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30…32; 7 月20  日的事件,见《真理报》,9 月11 日;8 月13 日的事件,见《真理报》,8 月13 日;《纽约时报》, 8 月14,15,16 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69 年8 月14 日;《苏联动态》,8 月15 日,A1…4;《消 息报》及苏联其他报刊,8 月16 日;《苏联动态》,1974 年2 月28  日,C2…3。 ② 《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4435 期 (1969 年6 月12 日),第24 页;新华社消息,1969 年8 月19 日;《纽约时报》,1969 年9 月9  日。 ③ 中共军队历来把先发制人的进攻当作一种实用战术(而不是总体战略)来加以运用,参阅惠特森:《中 国的高层指挥》。 ① 塔斯社消息, 《真理报》,《消息报》,1969 年3 月30  日(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4 月16 日,第3 — 5 页;《苏联动态》,1969 年4 月1 日。 ② 《苏联动态》, 1969 年4 月14 日。 ③ 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周报》,第18 期(1969 年4 月30  日), 第33 页。上是在拖延时间。       ④俄国人决定通过1951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的界河航行谈判,试探一下中国人是否已做好全面恢复边界谈判的准备。所以,4月26日莫斯科建议双方⑤于5月在伯力恢复这个低级别的会谈。 中国人迟至5月11日才作出肯定的⑥                                                   ⑦答复,建议6月中旬举行会谈。俄国人于5月23日宣布接受中国的建议。
  会谈如期举行,但在议事日程方面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7月12日苏联人声称中国人已“断然拒绝”继续会谈。这显然是中国人试图把不平等条约问题列为会谈内容而造成的。像在1968年毫无结果的会谈一样,北京希望这么做能使俄国人拂袖离去。但是,这次俄国人坚持不走,并显然在借助进一步的军事行动(7月8日在黑龙江上发生了一次事件,当时苏联的太平洋舰队正在黑龙江面上“操练”)威胁中国人,在他们发表声明后数小时,中国人就①“决定在伯力,同意继续进行会谈”。后来,谈判内容大大超过了原先议定的维持界河航行和制定新的航行条例的范围,双方于8月8日分别公布了达成的一项新协议 (俄国人强调它对进一步谈判边界问题有重大意义,但中国人却淡然处之)。②这次试探使莫斯科确信,只要给予适度的压力,北京是可以坐到谈判桌边并签署协议的。苏联使用的主要手段仍是武力威胁。此外,苏联人还坚持在外交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孤立中国人。莫斯科的对美政策存在固有的矛盾:
  一方面继续缓和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在第三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并加强其战略力量以与美国争高下。苏联立场的这个弱点不久因中美的和解而暴露无遗。
  然而,莫斯科在共产主义世界中拥有重要地位,能够获得盟国对其既定立场的支持。有段时间,莫斯科一直在努力召集所有支持它的执政和在野的共产党举行大会,讨论当时意识形态和外交方面的重要问题,像往常一样,发表一项全体成员都同意作为行动准则的集体宣言。中国当然拒绝参加此类活动,也未参加1969年6月5—17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全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③代表大会。会前,苏联人曾向罗马尼亚共产党和其他党保证,他们既不会把会议变成批判中国的大会,也不会宣告把北京排除在共产主义运动之外。然而,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发表的重要讲话却对中国领导人充满了敌意。在边界问题上,他指责中国蓄意挑起冲突并且把战争看作“积极的历史现象”。
  他再次建议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勃列日涅夫对中国“毫无根据的领土要求” ④ 同上。 ⑤ 《真理报》,1969 年5 月3  日;《消息报》,1969 年5 月5  日(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5 月21  日,第22 页)。 ⑥ 《中国动态》,1969 年5 月12 日;《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4417 期 (1969 年5 月16 日),第21—22 页。中国的照会指责苏联上年未参加会谈,认为中国这次同意参加新一轮会谈是作了宽宏大量的让步。 ⑦ 《苏联动态》,1969 年5 月23  日。中国人于6 月6  日作了答复,见《中国动态》,6 月9  日;《中国大 陆报刊概览》第4436 期 (1969 年6 月13 日),第22—23 页。 ① 《苏联动态》,1969 年7 月14 日;《纽约时报》,1969 年7 月14 日。 ② 《纽约时报》,8 月9  日,(苏联的声明);8 月12 日(中国的声明)。 ③ 这次会议的讲话和文件的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7 月2,9,16,23,30  日;《苏联 动态》,1969 年6 月18 日。勃列日涅夫的重要讲话,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7 月2  日,第3—17 页;讲话摘要,见《纽约时报》,1969 年6 月8  日。进行了猛烈抨击,并说:“今后发生的事情会表明,中国领导人是不是真的①愿意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大会通过的正式文件只字未提边界局势或中②国,遵守了苏联人关于不涉及该问题的承诺。然而,勃列日涅夫会后在“共产党人”杂志发表的报告中却提到了该问题,声称毛的政策“在大会上受到了严厉谴责”。③对于苏联人提出的恢复谈判的建议,中国人经最大限度的拖延之后才作④出了答复。5月24日,他们又就边界问题发表了一个长篇声明。声明提出了中国就一项新条约进行谈判和划定边界线的五个前提条件。这些条件申明了中国在以后的谈判中的立场,摘要如下:
  苏联人必须承认有关目前中苏边界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如果苏联人承认了这一点,中国愿以这些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确定两国边界的全部走向,解决边界上存在的一切问题”。
  俄国人据说是通过违反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领土,“原则上”必须归还中国。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对边界的个别地方作必要的调整”。
  苏联人必须停止一切“挑衅和武力威胁”,包括炮火轰炸和核攻击。双方均不将边界实际控制线向前推进。至于边境河流中的岛屿,双方以主航道中心线 (河流中最深处线)决定其归属权。
  在明确划定界线之前,一方居民在另一方领土上“按照惯例”进行的“正常生产活动”(如珍宝岛等岛屿上的居民和帕米尔地区的牧羊人等)不受干扰。
  声明还说,如果苏联同意这些条件,中国就恢复谈判,以便达成一项平等的协定。前两项条件正是造成1964年谈判破裂的原因。如果莫斯科同意了第一条,就有可能得归还17至19世纪俄国占领的大片中国领土,或使克里姆林宫一开始就白白地丢掉进行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砝码。第二条也许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俄国人不可能归还如此大面积的领土)。由于边界的划分从未达到让双方均满意的程度,也由于1917年以前俄国人确实占据了中国所宣称的是属于它的大片领土,如果苏联同意这项条件,不但会把对这个问题的所有决定权送给北京,而且还得把诸如黑瞎子岛一类的大片土地还给中国。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是伯力的天然屏障。鉴于苏联一直拒不接受中国关于这段边界的划界建议,中国在声明中提出举行谈判的五项先决条件就显得不太严肃。此外,后三项条件的目的在于保卫中国领土,防止苏联的进攻。这将使俄国人无法保卫本国的领土,使之免受中国人在珍宝岛上发动的那种突然袭击,将迫使莫斯科承认,迄今由苏联控制的主航道中国一侧的岛屿的主权属于中国,还将使中国人像过去的许多年中一样,继续在苏联领土上四处活动,因此 (在新的紧张环境中)而使发生军事冲突或宣传战的可能性大增。
  不过,中国人毕竟稍稍开启了恢复谈判的大门。苏联人看重这一点,所 ① 《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7 月2  日,第12 页。 ② 《真理报》,《消息报》,1969 年6 月18 日,第1 — 4版。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69 年8 月 6  日,第14—24 页;《苏联动态》,1969 年6 月18 日。 ③  《共产党人》第11 期(1969 年7 月),第3—16 页(引文在第4 页)。(译文见《当代苏联报刊文摘》, 1969 年9 月3  日,第3 — 8 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9 年5 月24  日,见《中国动态》,1969 年5 月26  日;《中国大陆报 刊概览》,第4426 期 (1969 年5 月29  日),第23—36 页。①以没有完全拒绝中国的要求。在1969年6月13日给中国的照会中,苏联在拒绝中国五项条件的同时,对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作了详细的阐述,建议双方在两三个月内举行会谈,达成一项明确的协议。苏联的这种克制态度在照会中表现得很清楚:
  苏联方面赞成下述各点: 〈1〉对边界线上没有争议的地段,双方申明一致意见,并以条约文本为基础,经共同协商,就边界线的勘定达成一项谅解; 〈2〉对发生了自然变迁的地段,双方可以根据已有的条约,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线进行划分;〈3〉双方签署共同认可的文件,把达成的协议记录在案。
  关于条约,苏联坚持的是“信守公约原则”,而对边界线的勘定,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变迁部分和对已有边界作更精确的划分上。中国对条约坚持“情势不变原则”,提出了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但对边界的划分,也同样注重已发生的自然变迁——当然是有利于中国的——变迁。①由于存在这些分歧(它们源于中共和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立场,更源于俄国人的军事优势),谈判并未马上恢复就不足为奇了。由于中国人拖延策略,且不愿与苏联人面对面进行谈判,莫斯科不得不做出抉择:或者让问题继续悬而不决,或者迫使其有所进展。由于1969年春末夏初边界事件仍持续不断 (这显示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危险性),也由于边境河流航行谈判已表明中国人可以被推到谈判桌边,所以莫斯科决定通过集结军队、蓄意扩大边界冲突、威胁使用更严厉的暴力手段和要求在不带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举行谈判,以迫使北京就范。这个过程贯穿于整个1969年夏,但直到9月初,中国人仍不屈服。就在这个时候,胡志明逝世了。他在遗嘱中特别要求俄国人和中国人了结他们的分歧,他在河内的葬礼可为中苏双方代表提供一个中立的会面场所。莫斯科马上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但是北京不愿在整个夏季都遭受军事打击和核威胁以及中国国内局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与苏联会谈。所以,由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碰到参加葬礼的苏联代表团之前,就从河内回国了。①然而,俄国人还是给北京送去了明确的信息。苏联代表团团长柯西金在从河内回国途中 (他的飞机已降落在苏联的塔吉克共和国),接到了莫斯科要他前往北京与周恩来会晤的电报。9月11日,这两位政治家举行了历史性②的会晤。曾竭力避免与俄国人见面的中国领导人明确表露了他们的不快:会晤只持续了不到三个半小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